• 10

Z6 & Zf,情懷無價,轉接萬歲

無反的機身因為不需要保留反光鏡的空間,可以做的比較小,同時採用CMOS片上對焦技術,
也不需要單反的獨立對焦機構,因此重量也可以做的比較輕,本來是可以讓負擔變小的,
無奈現在大家推高像素,堆料搞分辨率以及各種跑分指標,鏡頭越做越大越重,有些头重脚轻的不协调,
轉接旁軸鏡頭则很協調,同時也達到輕便的需求,但因為邊緣入射角太傾斜以及CMOS前濾鏡厚度影響,
多數的底片時代旁軸廣角(等於廣於28mm)都有或多或少的邊緣劣化(所謂的邊崩,包含長邊邊緣失光偏色,
模糊,紅移等等), 數碼時代新出的廣角則輕微很多。

徠卡數碼時代隨M8出的第一個超廣鏡頭,而且還是三焦定焦頭M16-18-21/4
素質當然无法與近年堆料大單反超廣比(譬如Sigma 14-24/2.8 art),但其实也能够接受了。

样片拍摄于这个月的桃园国际风筝节。
我的電腦因為同時裝有繁體和簡體的拼音輸入法,有時候切換的時候沒有注意到,
因此會有繁體和簡體同時出現的情況,請大家包涵。








請問是天工TZE-01轉LM-EA7再轉M42-LM對焦筒嗎?
cutedada wrote:
請問是天工TZE-01...(恕刪)

是的,天工是ETZ (E to Z,學尼康的FTZ名稱)
Enna-Munchen Edixa Color-Ennalyt 50mm f/1.9, 1958年發布的6片四組雙高斯結構Ennalyt系列鏡頭,
是為西德WIRGIN公司的M42螺口相機Edixa生產的,這個鏡頭在德系裡面是很不德國風格的,
在某些拍攝場景的顏色會很跳,與35/1.9,85/1.5同為ENNA鏡頭最值得收藏之一,在對岸有白銀小公主暱稱。
底下的片大部份是昨天接上Z6拍攝的,但加了幾張以前其它相機拍攝表現這個鏡頭特點的舊片。




















在近百年的攝影鏡頭歷史長河中,標頭一直是各廠兵家必争之地,每個時代都有獨領風騷的標頭出現,
近年借助现代電腦輔助計算設計以及數位控制加工技術的進步,各家標頭紛紛走上堆料搞光學性能的歧路,
那麼,尋求一個體積重量素質和做工皆在高水准的標頭該何去何從?
答案可能有幾個,但徕卡R50E60一定會是其中之一。
借助尼康Z机身可以提供手動頭合焦提示,老眼昏花的馬克大叔終於再度把R50/1.4 E60拿来街拍,
如絲綢般顺溜的對焦環配合Z6快狠準的手動對焦合焦提示,實在令人興奮。













謝謝樓主清楚的講解
照片的色調跟構圖都很好看
請問照片是否會記錄焦距多少,因為焦距會影響到機身防手震以及預設的快門及ISO值, 謝謝
mark1008 wrote:
在近百年的攝影鏡頭歷...(恕刪)


這樓一定要延續下去

這樣才有看不完的照片樣本......

我喜歡
soul1975 wrote:
請問照片是否會記錄焦...(恕刪)

可以設定非CPU鏡頭,防震可以開啓,曝光參數的ISO和快門速度是正確的,不過我懶得設非CPU鏡頭焦距,
有些自動轉接環可以機身設定和鏡頭手動光圈值相同,參數就會都具備。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