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以下的教學。
然而,我個人對於『分割色調』的使用,當發現了有『改善混合白平衝場景』的可能性,就固定在每一幅圖片都加入『色調分割』來改善白平衡的問題。
因為,當我們熟習了HSL的操作後,每每不其然的加強了紅、橙、藍、綠的色調(沒辦子,吸睛嘛。),而當我們完成以上潤飾之後,每每會發現部份顏色會偏色,於是,又重新的在畫面上滑滑滑。。
但怎樣滑也不能夠滿意。。
而且,無論怎樣更改顏色的HSL值,都會引發新一輪的偏色,總會有不滿意的地方。
而『分割色調』就可以更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而且所有數據,只需要因應畫面的比例、拍攝時間、拍攝場景,只需要互換光、暗色調或者微調數值,即可達到『平衡』因為調整HSL而帶來的副作用——當然,首先你必須要明白,這副作用的始作蛹者其實是白平衡的問題!
以前很想找一下最直接的案例去解釋到底『混合白平衡』是甚麼回事。。
昨晚終於讓我找到了一個典型例子,可以用圖解說說。。
這個場景,很清楚的顯示了圖中的士是處於陰影之下,而畫面上方約佔40~50%是在光照當中。
在這裡,我先說說關於白平衡的數值問題。
大家如果有看過色溫表,還記得這種4PM的夕陽是多少K來著?
而陰影部份又是多少K來著?
如果是教科書的話,夕陽大約是6000K上下(慢慢隨太陽落山時間越近,色溫會最後高達7200K,屋簷下的陰影也是6000K以下,但是,這個算是郊區,在『環綠圍繞』的狀況下,實際K溫值卻是——有陽光照射的卻是4600K上下,陰影部份卻是5100K上下!
咦,這不是亂套了嗎?
是的,是亂套了!
亂不亂套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圖明顯因為相機計算白平衡值是,受到背景的亮度干擾,以至於色溫值偏向亮部,而讓陰影部份往往偏向藍調,而這種藍調在原廠的『輸出設定』下是不太明顯的,但一經顏色潤色過程就往往會出現陰影藍得不真實這種現像!
這就是很多攝影人常常都會遇到的難題!
除非不做HSL潤飾,否則必然加強了某些偏色而破壞了整圖的『現場感』。。
下圖就是例子,的士車頂因為套用了『風格檔』,因而顯得比正常『藍調』了。。
這是不真實的,但是,你要是不動HSL,又無法獲取更鮮明的顏色表現。
如果因為這種結果,我們要放棄使用『風格檔』了嗎?
又要從新的再做一次全圖參數調整?
那不很煩人嗎?

本來,在我的風格檔中,『色調分割』是明度35、陰影220,平衡值30的。
然而,在上圖的例子會顯得陰影部份更藍!
所以,因應這圖的特例,我把『分割色調』的數值倒過來,而且陰影部份使用更『紅』的25色系(主要是補回因絕對色溫值偏低而造成的陰影偏藍問題。)。
這樣一改,有如下圖,是不是陰影部份更加『真實』了呢?
至少相較第一圖的陰影沒有那麼藍調了。


如果覺得好像有點『紅』過頭了,那怎辦呢?(前題是陰影的色系是正確的。)
只需要改一下平衡值就可以了,上圖是-30(偏紅調),這圖改成+30(偏藍調)。
以上,供各位色魔大人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