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2581 by 福興 鍾, 於 FlickrDSC02581-2 by 福興 鍾, 於 Flickrα7s 的RAW檔救回。這台大概可以救到這個幅度,要看原始機身的raw檔寬容度表現。或是高iso 硬上DSC06430 by 福興 鍾, 於 FlickrDSC06416 by 福興 鍾, 於 FlickrDSC05974 by 福興 鍾, 於 FlickrDSC08436 by 福興 鍾, 於 FlickrDSC02108 by 福興 鍾, 於 Flickr
因為D810和Df的寬容度真的不錯,後製加EV感覺上沒什麼差別,但可以減少手震的機會,才會這麼做(顆粒真的變明顯了).Nikon Df f/2 1/60秒 ISO3200 -1EV 有剪裁上圖RAW檔後製+1EV
我認為樓主的想法正確啊~在器材不變的情況下在昏暗環境 又沒有支撐物可以靠光圈開最大以後只有兩個做法1.拉超高iso (維持亮度)2.拉高iso +快門提升(=降ev)高iso或是降ev後製拉回來都會影響畫質通常我會選擇iso提高到一定程度若快門還是不夠 就降ev畢竟要能拍出清晰的畫面為優先至於更高iso跟降ev拉回來哪個好?個人是偏向後製啦~
sunnazi wrote:我想他的意思是在當...(恕刪) 這樣就要看你動用的ISO有多高了。一般而言,ISO越高,DR就會越低,後製拉回的風險就越高,例如偏色就是當見的現像。。另外就是,拉回來會出現噪點問題(當然,正確曝光+長曝也是有噪點的。),問題只是能拉回幾多級曝光而矣。。依我個人經驗,樓主大大想法可行,但能夠拉回多少級曝光呢?一來要看樓主大大的後製技巧,尤其是對壓制噪點和失真之間的平衡。。另一個問題就是,動用多高的ISO,要視乎現場狀況,所以,就算方法理論可行,也得要視乎現場狀況而不是一味的拉高快門去遷就手持。。所謂安全快門,其實夜拍是很難達到安全快門的,通常是低一級就很了不起了。。
myth0102 wrote:手持拍攝夜景時,正...(恕刪) 可以給你看看,安全快門以上和以下的分別,兩圖也有後制拉光——留意背景遠處大廈,原圖至少比後製差兩級曝光值。。另一個留意重點是ISO高低。。一般而言,我寧願使用大光圈,也不建議推得太高感光度的,原因是我上一樓所講的『DR動態範圍』會隨推高感光度而大幅下跌,不利後製進行。。。另外,我提出一個概念,叫做『中性曝光』,意思就是,用『最平衡的曝光』去保留盡量多的光暗細節——這樣做必然會導至全畫面偏向欠曝。。但這個『中性曝光』,卻是為後製帶來最佳效果的一個前期操作來的。。而此一概念,對高反差場景尤其重要。。而夜拍,就是乎合這一概念的其中一種操作。。而欠曝多少,一要看品牌,二要看型號。。型號越新,欠曝能力越高。而相對地,泥坑機身的欠曝拉回要比雞能的高至少一級,即是,如果大家都欠曝,泥坑可以欠曝兩級拉回,而雞能只能夠欠曝一級拉回。。我知一定會有網友質疑是否黑雞能——我只想說,泥坑欠曝有優勢,同樣,雞能過曝卻又有優勢,即是,兩家廠只是取向不一樣,而不是能力有分別!圖一,光圈f/2.0,快門1/50秒,ISO640。圖二,光圈f/2.0,快門1/15秒,ISO220。留意,此二圖皆使用55mm鏡頭,另外,留意快門變數與感光度的關系,光圈保持不變。後製主要是推光,原相較正確曝光相差1.7級EV值。
myth0102 wrote:因為D810和Df...(恕刪) 正負一級拉回,算小了。。我經常正負三級拉回的。。不過,並非我現場不懂處理(即是技朮不好啦!),而是基於『中性曝光』的概念,留待後製去解決『高光差場景』而矣。。
myth0102 wrote:另外一個問題,既然...(恕刪) 泥坑機而言,欠曝要比過曝好處理一點。。因為高光位一旦過曝成為死白,就拉不回來了。。但欠曝不超過五級,泥坑還是有能力挽回的。。當然,真實拍攝,不可能會有五級欠曝的,如有,只能夠說明你當場應用技巧出了很大問題!一般而言,有刻意去做的時候,正負三級是很正常的啦。。
myth0102 wrote:手持拍攝夜景時,正...(恕刪) 如果只是調EV的話,當然是拍攝時就算準最好。如果想動到gamma curve的話,例如調整亮暗部細節等等,可以考慮略加一級EV,拍成RAW檔,可調整空間較大。拍攝夜景要特別注意你的AE,一般夜景動態範圍極大:天空很暗,燈光又很亮。自動曝光0EV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效果,小小提醒一下。最後回到手持拍攝夜景,單張拍攝有兩種做法,直接調高ISO,或者降EV,後置再加回來。我的感覺是雜訊看起來差不多,我是比較傾向調高ISO,看起來自然些,我的觀察啦。如果是靜態場景,還有另外一種手持拍攝夜景方式,就是用連拍模式,再後製降噪。有些相機,像是SONY,就有內建手持夜景攝影模式,以及多幀降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