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直接把底片相機轉換成數位機背的專利出現!

這十年前就有了,記得有出一款可改造的機背,當時我也在等,但......$,還是買數位的算了。

effo wrote:
一個男人就會像買台金...(恕刪)


花點小錢能有偉士牌
我也要~~~~~我也要~~~~~~
大二那一年,我決定開始學攝影~或許是因為交了女朋友的關係吧(現在的老婆)
我先不買相機,因為我還不懂,也沒錢買!
花了很長的時間看書,瞭解所有基礎理論,因此也決定我要買哪一台相機。
大二暑假,我去做很辛苦的清潔工,因為比一般打工錢多一些。
兩個月下來,賺夠了一台相機的錢,很開心的買下我人生第一台相機-FM2,
她紀錄了我跟女友甜蜜的時光;
紀錄了我當兵被操的樣子(我負責營區拍照工作);
紀錄了我親戚、朋友的婚禮;
甚至是我自己的婚禮(朋友拿我的FM2幫我拍);
紀錄我難忘的蜜月時光;
紀錄了我孩子的出生、成長
紀錄每一次與家人相處的溫馨時刻.....

在這期間,我陸續使用過Horseman45、Toyo45、wista45、哈蘇、Bronica、Pentax67、Fujiflim S1、S2、S3、Nikon D100、D70、D2X、D200、D80、D300、D3、canon 5DII直到現在的D800、D800E,這麼多的相機來來去去,都是工具、都是過客。
防潮箱裡,唯有那台不動如山的FM2與50mm f1.4 AIS(我的第一鏡),地位堅如磐石,即便現階段的她,工作上已不適合使用。

若有一天她可以成為數位相機,只要能力許可,我會買單的!
那張圖不過是示意圖,並非FM系列.

而且實机照片中也是用F3在測,知道為什麼嗎?FM/FE系的机身粗糙得可以,背蓋是"扈斗"形的~~背蓋包到機身外邊,關好了用手壓還有A-so-be,要片殼進去了才有個止點~~這種結構要搭載精密的机背怎麼可能?(數位感光元件連片基厚度的誤差都不容許,所以才發展出數位專用鏡)

F3的背蓋和机身是齊縫的~~關上會互相頂住,背蓋的穩定性好一點.

要說Leica能變身成功是早有準備,R8各項可動元件的精度都和日系熱門机種不是同一個等次的.

RGFD机身改數位,利用疊影對焦+泛焦技巧拍照還有可能;SLR對焦系統連現今用上最新光學技術都不一定準了(例如D800的LV對焦就是準過相位),幾十年前那些個爛觀景窗、對焦屏如何對得準焦點?過去是有些pro級神人眼力特好,能用D型細磨砂對到超準(非B-type,是F系才有的D-type),不過在那個時代,手動對焦快又準,已經是可以吃飯的能力了;在今天有多少人有這實力?...
以前曾經有出過底片機用的數位片夾,畫素印象中只有1百萬畫素,
可以裝在底片夾中,拍完,連接電腦,才能把相片抓出,
說真的,我實在不看好這個東西,因為現在像素太高,只要有小誤差,就會造成成像不清楚,
還有螢幕與電員的問題要解決,
雖然我手上還有F801與F90X...
我是覺得弄個KIT模組
讓玩家可以自行改造

這有點像是在賣裸體DC的概念了

好比富士早期不也是拿NIKON的底片機身
把感光原件鎖在底片室內,改造成數位相機的嗎

只要能把感光原件模組,藉由小手術裝在機身底片室內
再拉條線出來外部供電&外部處理器
或是用無線技術之類的,機身內就只放供應CCD電源的假底片桶

破壞性的改造我覺得是可以接受的
現在網路一大堆機身沒啥殘值的相機
多買台故障零件機,借個背蓋來鑽孔加工之類的我想都無關痛癢的

把處理器的功能做在機身外應該可以減少體機肥大化的問題
分離在機身外的處理器,可以是鎖在相機底部角架孔的方盒子

好比類似這台GH2加裝錄音外接盒的模樣
這錄音外接盒有內建電池,重量不重
也沒有花俏的功能,而是滿滿的旋鈕與功能開關
體積/重量/造型上我覺得還算容易被接受

如果底片老機能接這樣體機的影像處理器拍數位,我覺得還挺不錯的




或是把線拉得更遠,變成可以把盒子掛在腰上
或是放置在相機包內
不一定要螢幕,但要能簡單的設定ISO與WB等等

我想最大的問題在於潛在客源到底能願意負擔多少錢吧
技術早就有了,但我很懷疑到底有無商品化的價值

現在喊想要的人鐵定不少
但如果價格動輒上萬甚至破十萬
這就陷入有點尷尬的局面了

stephen02 wrote:
對不起,我弱弱的問一下

就算fm2可以使用了

那他的機身性能會比目前的初中級d5100強嗎???

如果強不過的話

大家幹嘛花這樣多錢去改裝一個舊機器??
會不會只是喊好而沒有利基市場...........


要照你這麼想的話.....

腳踏車早該在80年前退出市場了...

目前市面上價位破7位數的腳踏車怎麼練也練不過50cc的速克達...

但還是有特定族群的人會買...





jenhoxen wrote:
那張圖不過是示意圖,...(恕刪)


底片機的觀景窗與手動對焦哪有那麼誇張啊...
數位是很方便沒錯,但我覺得不需要把傳統相機看得如此難用

數位的移焦問題我不太懂
但底片機的「裂相對焦屏、微菱對焦屏」,都是很容易準卻的對焦屏啊
眼力不好的,也可以加裝對焦放大鏡

還有底片時代的手動鏡,也是針對手動條件特化過的設計
不像許多數位鏡頭,連景深尺都廢掉了

所以底片機的MF與當今數位相機難用的MF模式不能相提並論的

說數位相機的MF難用我同意
尤其大多數的數位鏡頭,MF都不是機械性的操作
而是一個電子對焦環,對焦動作仍然是馬達驅動
這種“隔一層”的操作,加上對焦環轉距行程偏短等問題
確實造成許多MF上的困難

上回奶奶還把我的底片機拿去拍照
我正煩惱該如何跟她講解操作
但她老人家早就對好焦,叫大伙兒笑一個了...

朋友的幼稚園小女孩跑來玩
好奇的想拍底片機,跟她講解一下怎麼看對焦屏、轉對焦環
她也馬上學會了啊...

某種角度上
我反而覺得底片機因為沒有繁複的選單與功能鈕
簡潔到不行的構造,是更容易上手的
算是入門容易的設計吧

當然數位因為有螢幕,所以是可以省下不少學費的
以前的人要拍好,還真的要花功夫去學習才行

現在才接觸底片機的人
有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可以用數位來輔助學習or參考
這在過去根本是神兵利器了

看到這一篇,我還有個發想
哪天手上的數位相機退役時
或許可以拆解開來,把感光原件設法裝到底片機身內

原來的相機機身就當作一台“影像處理器”
上頭還有螢幕可以看呢...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