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NIKON最近的鏡頭專利!

小惡魔新手 wrote:
請問35mm F/2...(恕刪)

專利是一回事,實際上產線又是另外一回事!
這個是原先專利28/1.8的光學設計,其中改變一些參數可以分別獲得28 1.4 24/1.4 30/1.4 28/1.8等變化。


這個是實際上產線28/1.8

所以專利寫35 F2.8 VR只是其中可能針對廣角+VR的設計,或著給錄影做小體積廣角鏡...
他不一定表示後面就是做35 F2.8 VR!

另外35 F1.4是FX專用得廣角定焦鏡,35 F1.8 DX是DX專用標準定焦鏡,請不要混為一談。
比較期待20mm F1.8的出現

AF Nikkor 20mm f/2.8D 看來已經出來好長一段時間了
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沒有新鏡取代

Cola Cheng wrote:
比較期待20mm F...(恕刪)

這個應該滿難等的,20mm F2.0就很少有了,不知道短焦大光圈有什麼樣的難度不好突破?
壓力鍋 wrote:
這個應該滿難等的,2...(恕刪)

壓力鍋 兄:

這些發展是有前因後果。


廣角鏡頭本身設計上,像場平整度是隨著焦距越短越難兼顧,再來是通常視角變大,在球面像差越難修正,而另外就是通常望遠長焦由於焦距較長,光徑延長許多,其中軸像色像差會加重許多,而廣角鏡頭則是相反廣視角具有較高斜向光線影響橫向色像差或著會彗星像差都嚴重,後面就是像光學變形也同樣,也就是可以說是大部分像差問題都變得難以設計。

大光圈鏡頭本身又會加更大像差修正難度,為次方級成長,也因此過去一開始從RF過渡到SLR時候,採用RF設計方式。
像是有名NIKON 2.1cm F4,就是採用這樣設計,因此必須先反光鏡上台才能使用。



就是模仿21/4.5結構

像RF的話,由於鏡後距彈性而可以設計較為對稱性,以光圈做前後對應關係,方便一些像差對應修正,可以用很少鏡片就做出高品質鏡頭。
CONTAX G 21/2.8 BIOGON
LEICA 21 /2.8



slr在廣角鏡設計上,大多是逆望遠結構,也就是在原本鏡頭前面加個超大凹鏡組,達到廣視角與焦距調整。

像NIKON 13mm F5.6

但這個部份大大影響原本像差修正變得難搞,經過相當時間演進才慢慢進步無比可以參考20mm演變

zf 21/2.8
就是改良contax 21/2.8設計,為1994年發表,他是Karl-Heinz Schuster在1992年時候研發出超高素質超廣角鏡,立下SLR超廣角鏡性能標竿,在此之前和RF鏡頭起跑點是相當遠。



不過F2.8對於原本超廣角鏡就已經是很大光圈,但是後來2008年LEICA發表震驚Leica 21mm f/1.4 Summilux-M ASPH,不過也看到後面數位機適用RF鏡頭在設計上,也和過去RF對稱性模式有所不同。

有興趣可以參考Leica M 21mm f1.4 新加坡
大概是做為大光圈高廣角標桿頂點表現,他是非常難以設計。

可以點稍為放大圖得一些表現,像是夜晚燈火可以看看邊緣CMOA狀況,像是
感謝D兄的詳盡解說,原來廣角鏡的像差修正比35mm、50mm的標準還困難。我也覺得有F2.8就已經不錯了。
其實我最近也在找20mm f2.8的鏡頭
用在全幅機上試了好幾顆在2.8光圈時
都會後移1~2cm
不知道是否是因為廣角的關係
所以會有移焦的問題?
還有店員說我這樣挑是買不到鏡頭的!
印象中有看到過 Nikon 24/1.4G 的專利跟 KM 也有點關係 ...

diffusionless wrote:
請不要拿測焦版測試,...(恕刪)

還是不懂
第一點是用最大光圈2.8,而且Nikon本來就是在開放光圈下對焦測光,那應該沒有focus shift的問題才是。那為什麼還會移焦?
第二點是用測焦板測會有什麼問題導致不準?那為什麼拍紙鈔比較好?
再想請教的是,這些問題在手動鏡會發生嗎?

壓力鍋 wrote:
還是不懂第一點是用最...(恕刪)

壓力鍋 兄:

這個主要是判斷標準,原本是概略性景深觀念變成嚴格基準!

也就是說,一般拿測焦版測試,實際上是先假設在近距離對焦時候,前後景深是1:1關係。
因此,在前後景深中間就是所謂焦平面,來作為嚴格判斷移焦程度。



但問題是所謂近距前後景深1:1比例,本來不是很精準,而是一個概念而已,如何做標準!
就像鏡頭標示光圈只是幾何關係,同光圈進光量大概相近,但是反過來把進光狀況當做一個標準來反推光圈數值,反而出現應該是同光圈鏡頭,卻得到是不同光圈。(那種實際測量嚴格進光標準叫做T光圈)
就算用景深計算式,計算景深範圍也是概略計算是類似。




您可以看看您自己鏡頭對焦行程標示。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