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merp wrote:如題,正常情形下,需每次半按快門後,都要把景觀器裡的曝光控制調成0點 才正確?...(恕刪) 不太正確~測光要看你測在哪裡~同一場景暗部亮部所需要的快門光圈不同~而且曝光-1 0 +1 給人的感覺也不同~看你要拍什麼感覺再去決定~
Taroko1005 wrote:高色調的東西,可以稍微控制在-0.3~-0.7左右。低色調的東西,控制在+0.3~+0.7...(恕刪) 跟我的認知剛好相反雪地的EV值我會加要不然白雪會灰灰的相反的相片暗處居多的環境減EV值會讓暗部細節增加也就是白加黑減的觀念
bobbyns7 wrote:跟我的認知剛好相反雪...(恕刪) 這位大大說對囉以18%反射率為標準在同一光線條件下白色調為主的場景反射率遠高於18%的標準值相機會誤判 高估光線強度 便會提示你縮光圈or拉高快門反之亦然暗色調為主的場景 相機會誤判 誤以為光線強度不足便會提示你加大光圈or放慢快門所以才會有白加黑減的說法或者可以用點測光 對場景之中中間調的部份作測光可以得出較為平均的曝光值
你的老師有沒有教曝光補償?同一張照片相同構圖,使用不同的測光模式、測光點,可以得到好幾組不同的光圈快門組合,但是EV都為0。EV=0只是讓你所選的測光點得到比較正常的曝光而已,但是這還牽扯到是否背光、順光或高反差,甚至是場景中黑色或白色居多,都會影響到最終的曝光結果。例如背光拍人像使用點測光模式對著臉部測光,雖然臉部曝光正確了,但是背景卻整個爆掉一片死白。相同的,背光拍人像若使用區域測光也是對著臉測光,卻因為背景太亮因此拍出來的背景正常,但人臉卻黑掉了。另外當場景中白色佔多數時,會造成測光系統誤判,這時就要+EV。相反的場景中黑色佔多數時,則要-EV,這都是測光的基本常識。EV=0只能說是一個基本,但攝影者還是應該要根據要拍的場景自行做曝光補償調整,才能得到自己心中最理想的照片。
Taroko1005 wrote:依照相機上的提示,高...(恕刪) 白加黑減是相機曝光的基本概念....不過加多少減多少沒有一個標準,要依現場狀況調整,況且每個人對相片曝光的程度有不同的喜好,拍照就是在創作,沒有一個標準....
scmerp wrote:如題,正常情形下,需...(恕刪) 我都不管....都先+0.3拍一張後在看..照片過曝或不足..在+或-但是如果拍會動的..機乎都+0.3或+0.7先我是新手...新手的用法但書跟各位大大的意見都要採納..才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先拍靜態..抓到技巧..再拍動態..就ok了然後拍完po上01..上來當炮灰..然後詢問各位高手..你就知道何時該收何時該放^^本人也是如此...批評才有進步唷..我也還在進步中..拿d3100才2個多月而已..嘿嘿
底片機時代,相機測光EV,個人確定一律放在0的位置沒錯,無論在雪地或拍黑熊還是灰牆,因為我不是對著眼前的場景測光,而是在鏡頭前面擺放一張13%反射率的灰布讓相機測光的,因此從來就不必作白加黑減的曝光補償動作的,有時為了凸顯主題,才會稍作1/3~半格的增或減曝光值.這兒特別強調的是13%灰而不是18%灰,為什麼呢?以前正片使用幻燈機賞片時代,因為幻燈機光源強,以18%灰作為測光標準,可以得到曝光稍微不足,但色彩飽和度更高的照片,人工放相,經過燈光和放大鏡,對於曝光稍微不足的正片沒甚麼影響;底片後期,無論以光源較弱的燈箱加放大鏡看正片,還是富士Frontier數位洗相掃瞄或自己用底掃掃瞄正片,曝光稍微不足的正片,就比較不行了,因此需要準確一些的曝光,因此把柯達原先的18%標準灰卡提高約半格到13%的中灰。數位機拍照,能夠即拍即看曝光結果,對於這測光EV值,我是從來不去管它的,以AV模式試拍第一張後,轉到M模式(光圈調一樣),依試拍那張的曝光情形去增減快門速度,直到想要的曝光照片就行了.因此,數位機拍照,這EV是+還是-幾格,對於我這從來不作測光動作的人來說,已經完全沒有參考價值了. 魯獅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