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對樓主或其他發言的朋友有任何的評論...只就自己的經驗說說心得...我剛買 Canon 17-55is 時...也曾經寫過鏡頭比較的 article...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事...又沒錢拿...實驗的變因沒控制好...又會被網友罵得臭頭...其中有個最難控制的變因就是焦距對到了沒?AF嘛...畢畢聲出來了...真的對到了嗎?MF加改十字裂像屏...恐怕還是有誤差...手多轉個0.01度...焦平面搞不好就跑個好幾公分去了...我跟人家借了 17-40L, 16-35L, 17-85is....照了一大堆照片...後來就是這個因素不想發表了...其實有想過在目標物旁擺個面紙測焦盒...確保焦距在目標物上...不過太麻煩了...鏡頭嘛...自己用得爽最重要...阿寬.
其實我測試的條件是相同位置.以及EXIF上相同的焦段.EXIF都是55mm大小卻不一樣我也沒辦法了.另外我自己所比的是解像力.我的感覺是這兩支在D200上,18-70的解像力和肉眼差不多.17-55比肉眼看到的細膩不少.不過見仁見智啦,隨便看看就好.不好意思沒貼原圖的縮圖,回家再補上.
建議可以拉一條線當成鏡頭的 點.. 畢竟每支鏡頭長短不一, 你如果只是相機不動..那絕對是做不得準的.. 另外.. 我不太懂你為什麼要拿17-55跟18-70比.. 一個是鏡皇, 一個是Kit鏡..難道你想表達的是.. 鏡皇比較貴, 是因為解像力比Kit鏡好.. 所以貴得值得?? 不是很了解.以上純建議啦..
CCTsao wrote:建議可以拉一條線當成鏡頭的 點.. 畢竟每支鏡頭長短不一, 你如果只是相機不動..那絕對是做不得準的.. (恕刪) 為什麼要考慮鏡頭長短?SLR 的對焦距離是底片到對焦物體的距離,數位化之後就是感光元件到物體的距離,機身不動就表示對焦距離一樣。看一下機頂吧,通常在上面會有一個標示底片位置的記號。
補上放大倍率會拿這三支來比是因為之前常看人說17-55縮光圈後輸給18-200.我也很好奇所以就來試試看.至於哪個好見仁見智囉.雖不是很嚴謹不過也盡量避免人為造成的因素了.至於發色由於是AWB+TTL所以應該是沒有什麼參考價值了.18-70 55mm17-55 55mm50/1.4
看完樓主的測試以後覺得鏡皇會賣那麼貴還是有一點道理不過....18-70跟50/1.4的畫質真的那麼差嗎??尤其在大光圈下,定焦的50/1.4竟然是表現最差的要縮到f/8以後,50/1.4才表現出定焦鏡該有的水準樓主要不要再測試一下,把圖弄得一樣大,這樣比較好看and...50/1.4那支,該不會有移焦吧?? 應該不會這麼差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