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achc wrote:
嗚~嗚~
來了一位有著『超級大到不知道該怎麼形容的進步空間』者!
千拜託!萬拜託!
拜託樓主您先去書局翻一下下相機入門的書籍,
然後再來提問好嗎?
樓主可能在書局待十分鐘都搞不清要買哪本書??
話說, 我也不知道, 為何18mm 叫 18mm? 反正就是這樣用了!!
AllenTang3434 wrote:
說實話
數字越小越廣...(恕刪)
那個叫「焦距」,就是跟國中學到的透鏡焦距是同個東西
這邊是指鏡頭組(視為一片透鏡)到機身感光元件的距離
至於像18-200mm一個範圍則是透過鏡片組位置排列去改變焦距
視角的話,焦距越短,在同個距離上視角越大
(隨便畫個圖就知道了,就是光線會通過透鏡中心那種圖)
至於廣角等名詞則是人定出來的....
人眼約47mm,故50mm被視為標準
以前來說等效28mm所呈現出來就是廣角 (人眼普通視野極限)
之後比28mm更低的如24mm或以下就是超廣角,魚眼就是超廣角到某程度之後的效果
還有在數位攝影上大家一般都是先換算成135相機的「等效焦段」再來討論
因為數位時代感光元件有大有小,會影響到同焦距呈現的效果 (也是畫個圖就知道了)
而以前的底片攝影大多數是135相機-底片35mm(長邊),以此為標準大家比較好討論。
所以要是你相機的感光元件不是跟35mm底片一樣大 (即片全幅)
那都要乘以一個倍數換算,假想你的感光元件跟135相機底片一樣大時是多少焦距
(ps.即依你感光元件跟35mm底片成像比例,如 aps-c是1.5或1.6)
很多名詞了解一下比較好,不然人家在討論時什麼都不懂喔~
(這些上網隨便找都有解釋,不然去wiki也都能找到)
http://www.digital.idv.tw/digital/classroom/mroh-class/oh19/index-oh19.htm
裡面有一張圖可以解釋,如下圖
底片或感光元件到鏡片/鏡頭的距離
不過圖示只有一片透鏡
實際上鏡頭會有很多透鏡
就不清楚要算到那一點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