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自己架的貼圖站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在01只能顯示link
為了有fu一點,弄了個福利客上傳測試的照片(上傳花的時間最久啦)
哈,這篇測試,沒有學術價值,大家看看開心就好,有什麼想法可以說(邊測試邊被蚊子咬,很可憐的)
可別再指責我的腦袋囉(我真的很在意阿)
一.變數
因為時間不多,控制的變數只有兩個---光圈大小與鏡頭種類
本來想再加個快門時間變數的,但後來想想,B快門的時間在較大光圈下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想想就算了
拍攝的照片可能有一些不同,那是因為在換鏡頭後沒有很準的把方向再校準一次,導致湯姆龍的那幾張向右偏沒拍到拱橋,整套拍完後才發現這個情形,但是小蟲子太多了也就懶得重拍了
二.環境因子
腳架+快門線,兩顆都關閉防手振,都用最遠的焦段(T50,N55)以排除掉短焦變形的問題,相機D90,都是採多點自動對焦(有BB聲)
先說好喔,兩顆鏡頭都是用血汗錢買的所以也沒特別偏愛誰,因為今天突然頓開F2.8的屬性不同所以也沒有誰好誰爛的問題,只不過要證明一下兩個傢伙在夜拍下的表現以及我立論的正確罷了
以下,請賞圖
(T:tamorn ,N:nikon EX:T32→湯姆龍光圈32)
.......試了一下,糟糕,福利客不會貼,還是用自己的貼圖區好了,不好意思大家辛苦一下,不然被老婆趕去睡,什麼都沒得貼......
T2.8
T16
T22
T32
N5.6
N16
N22
N36
從這裡進去,點圖可放大成未縮原圖
http://59.120.52.28/cpg/thumbnails.php?album=79
chenchijin wrote:
為了貪2.8的大光圈...(恕刪)
光學沒有雙贏,只有平衡取捨!
1.在一開始設計時候,就得決定是要在大光圈表現好,還是小光圈時候表現好?
像是24 1.4G或LEICA 24/1.4等最小光圈只有到F16!
因此,18-55原本光圈設計,並不會就比所謂恆定光圈來的差!
2.18-55雖是KIT鏡,但本身焦段又小,很容易做到高畫質,雖然價格便宜,但就像各家50 1.8很容易做好一樣!
本身光學難度較低,就比較容易做好!
恆定光圈本身難度高,通常必須妥協部份比較多,有些就是做好廣角,有些在望遠端,大都是開方光圈畫質為目標!
3.價位是反應難度與成本,並不是價位低就是差,所以個人是不喜歡用CP值作鏡頭評價,那樣根本沒有鏡頭可以拼過便宜KIT鏡和50 1.8標準鏡!N17-55不元也罷,玩過16-85這範圍的各家大大小小的東東,N17-55是個人覺得是最沒CP值的鏡之一
Tamron AF 17-50mm f/2.8 SP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 (Nikon) - Review / Test Report - Analysis
Nikkor AF-S 18-55mm f/3.5-5.6 G ED DX II - Review / Test Report - Analysis
KIT鏡同光圈表現其實是不錯!
        內文搜尋
    
    
 從 APP 打開
從 APP 打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