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D90中階後續機是不是也將走入無機身馬達?

cycuttq wrote:
Nikon還存在著不...(恕刪)


Canon的USM就比較AF-S佛心一點點.........

只有Micro USM 和 Ring USM 大部分是後者,而且不會因為鏡頭等級而讓USM偷工減料或者慢到爆.....
(85 F1.2聽說很慢,可能是鏡片質量太大了吧= =)
是接觸N家的朋友還有SIGMA有些HSM才知道超音波馬達不是迅速對焦的代名詞。
leecheelin wrote:
+1覺得過渡時期產物...(恕刪)

這裡不是在論述機身馬達或鏡頭馬達那個比較好,而是歷史發展趨勢方向!


鏡頭馬達並不是單純是為了<快>而更新!
一般會覺得AF鏡快,但為何可以比較快?
因為它是一個機身馬達對所有鏡頭,所以在輸出上取較大值!
這樣在離合器設計與使用配合會不會有問題?
一般電磁馬達的慣性問題?
鏡頭光學設計產生對焦誤差改如何修正?





鏡頭馬達立意在於可以針對不同光學設計而量身打造所需配合的馬達運轉方式!
特別是為何大光圈通常會比慢,不是單純鏡片重量問題,而是大光圈本身在使用對焦上的問題!
像是大光圈球面像差在縮光圈之後,會有一定程度偏移量,只是會有多少變化可以被察覺!
而所有相位對焦都是引用在光在鏡頭面對像差等影響後,達到AF SENSOR,這些種種都會影響光徑偏差!
如果有調過機身反光鏡的AF效果就知道,這裡小小一個偏移量就會很大影響!



所以各家都不斷邁向鏡頭馬達,不是鏡頭馬達就只有優點而已,而是在於和VR量身打造特性
超大光圈定焦鏡需要精準度較高,使用的大小三元需要較高速對焦性能等各方面需求!

當然這樣對於高階和中階最大落差感,在於原本AF機身馬達差異不同,變得難以察覺差異!

原本高階暴力對焦,現在變成只剩對焦系統差異!








wood_0912 wrote:
Canon的USM就...(恕刪)


廠商那來佛心,不管任何一家還不都是要賺錢!

只是CANON在鏡頭馬達方面很敢做,也經歷過許多經驗和技術累積!

像是早期CANON的MF還是得在鏡頭馬達運作之下才可以進行,如果馬達掛掉是連MF都不行!
而像NIKON有早期AF-S設計位置較差,容易受到影響而出問題,造成許多對鏡頭陰影!




只有Micro USM 和 Ring USM 大部分是後者,而且不會因為鏡頭等級而讓USM偷工減料或者慢到爆.....
=>nikon並不會像CANON那樣分類,canon鏡頭馬達還有其他非L的非超音波!
85 L並不是推動鏡片重,那是比不過其他更大鏡片負荷的鏡頭,對超音波馬達低轉速高扭力是還好,主要還是大光圈長焦的對焦上問題,否則每個跑焦!


NIKON大部分AF_S都有全時手動對焦配置,CANON還是非L與舊L沒有,難道這樣也可以說NIKON佛心?


所謂一些較慢的鏡頭是怎麼回事嗎?
主要是在對焦行程較長下,從無限遠到近處,對焦速度才會比較明顯落差!


特別是像是鏡頭馬達這種只靠電子訊號傳遞,當然是先做好精準度,再來求速度!
問個初級笨問題

是不是無馬達機裝有馬達鏡、有馬達機裝無馬達鏡?

所以日後買鏡頭還得注意機身與鏡頭的搭配囉?

D50機身有無馬達?
leecheelin wrote:
+1覺得過渡時期產物...(恕刪)


這樣是有點大膽宣判定,,不過也不是隨便說說,一方面也是參考過去以來NIKON企業特徵!

以1986年到2003 最後一顆AF DX Fisheye-Nikkor 10.5mm f/2.8G鏡,整體看起來好像是連續性很長約十多年時間!

但為何鏡頭馬達是一直都沒有研發停留過?
中間不管是受到MINOLTA壓力,或著CANON競爭,反應只是會在現行發售產品線!

像是炮鏡從AF AF-I AF-S速度就比較明顯,接著就是在旗鑑大三元鏡頭,後面接著全面性AF-S鏡更新!

這個和鏡頭和機身訊息傳遞方式,從最早NON-Ai時期兔耳朵,AI(s)的連動脊、到後面CPU電子接點方式,訊號傳遞方式比較像是一個時期世代演變方式!

而NIKON AFD鏡比較像是在當商業或技術下考量妥協的結果,因為要單純靠電子訊號來控制鏡頭馬達難度是比較高許多!




當然以堅固 質感 通用性來說,個人也是比較喜好AF-D鏡!
就像NIKON之前所言,在數位時代變遷速度之快,要想和過去一樣是不可能!
大F可以十多年一次大更新,D4可以多少年才更新!
鏡頭只是沒有那麼明顯,但也同樣受到時代影響,現在可能一個剛入門新手就在收集高價L鏡頭之類,和過去幾顆鏡頭就可以用很久是不同!


pcian wrote:
問個初級笨問題是不是...(恕刪)

無機身馬達
是從2006年底才開始有
D40 D40X D60 D5000 D3000就這五台

其餘DSLR都友機身馬達包刮D50!

其中無機身馬達=>有鏡頭馬達的鏡頭可以進行自動對焦,沒有的話就得手動對焦!

有機身馬達=>有鏡頭馬達就只能用鏡頭馬達對焦,若鏡頭馬達壞掉也不能用機身馬達對焦,因為鏡尾與鏡頭設計就沒有這樣可以轉動的地方!
=>對於無鏡頭馬達的鏡尾會有凹洞可以轉的地方,機身接環上的機身馬達插桿就可以去轉動,來進行自動對焦!
看完網大的說明

那為何要推出無馬達機身?

自找麻煩
pcian wrote:
看完網大的說明那為何...(恕刪)

請仔細看前面部份,NIKON從很早1983年就開始就著手鏡頭馬達,到後面才開始第二代AF鏡才開始使用機身馬達,到最後一顆2003為止,但這個中間有各種鏡頭馬達出現。


為何不直接就用鏡頭馬達省的麻煩!
講歸講,實際上那麼好做嗎?
鏡頭馬達一開始出現是非常大顆,而機身馬達也不小,在這個過程不斷縮小化,而鏡頭馬達是間接用電子訊號控制,其本身難度是高許多!

那為何乾脆一值用機身馬達下去就好?
一個機身馬達多用各鏡頭,和量身打造的鏡頭馬達在未來發展哪個自由度會比較高?


舉例,一台機身馬達功率是有限,如果這樣所有要裝上去的鏡頭,就要因此而侷限一些光學設計,像是有些太重鏡片的鏡頭就不能用,或著也不能對個別鏡頭精準調教!

現在如果NIKON出了一台NIKON EVIL的機身,那所有AF鏡是完全不可能自動對焦!
因為EVIL要縮小體積,機身馬達是要拿掉,那就變成像AF_S鏡頭有機會可以自動對焦!


以歷史發展來說:

MINILTA 、NIKON、PENTAX都是從機身馬達AF ,而CANON、 OLYMPUS、PANASONIC則是鏡頭馬達!

但是後面這些機身馬達廠商一個個推出鏡頭馬達鏡頭、超音波馬達的鏡頭!
始終覺得從消費者的角度看Nikon沒有必要急著取消機身馬達啊。。。af-s化固然是大趨勢,但是小弟覺得以現在的技術,馬達的體積和成本都不是太高吧?除非是專門追求輕巧的機型,否則不管是中階還是高階機型,甚至低階機型,保留機身馬達是更好的選擇啊。。。因為即使af d鏡頭都停產,這麼多年來nikon賣出了多少d鏡nikon自己清楚,難道要大家都因此而替換自己所有的af d鏡頭嗎。。。

所以如果nikon今後取消了d90後繼機種的機身馬達,那麼只能說,nikon又想要大家花錢了。。。
omnislash wrote:
始終覺得從消費者的角...(恕刪)


公司是營利事業,怎麼可能從消費者角度來考慮未來!



現在是nikon pentax sony有著機身馬達時期,實際上如果整個更新完成就會像CANON OLYMPUS PANASONIC 一樣,新鏡就完全都是用鏡頭馬達!

只是這個過渡時期的一些改變,不會像canon那樣很早就開始作而會比較穩定,canon也有一些早期鏡頭馬達問題!


當然廠商會說像超音波馬達具有低轉速、低噪音、低磨損,無慣性作用可達到高精度,個別進行調整對焦等優點!
但背後缺點是不會刻意去說明!

而對消費者來說,可能就感受到產生維修出事機率增加,特別是連碰幾次就會覺得好像整個都不穩定一樣!

但也有像af-d也有些問題就是像小黑三或24-85等這幾隻出現移焦,是沒辦法像鏡頭馬達去個別調整之後,又會覺得量身調整的鏡頭馬達也有些好處!



系統簡單統一化是比較好處理,nikon在望遠鏡頭多年被canon壟斷,而機身馬達既不可能改變這個現實,對消費市場也沒太大幫助!

其實在開始漸漸自動或電子化,就一直有這樣聲音存在,<電子化產品壽命減短,不能當傳家之寶...>,leica一些廠商也是這樣之下,一直不肯電子化,nikon相對canon這方面也是,但最後歷史發展的市場結果如何?

真的照一些消費者想法,nikon大概會若落像pentax命運!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