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分享] 清潔我的掃描機 Nikon LS2000 完全分解

大概是因為您貼的是人像照,
讓我有一點覺得清潔前掃出來的效果,
反而像沙龍一樣美美的...
小弟眼拙!請問噪訊非常明顯是指什麼?TKS

MoonBear wrote:
1:1 裁切,可以看得到底片的噪訊非常明顯,若用 ISO 400 以上,那種粗的顆粒就更顯而易見。
先前對於噪訊只有點到為止,這裡做個補充。

雖然底片的解析度很高,但經過掃瞄後,還是免不了會有雜訊出現。一般來說,用掃描器最高解析度時最明顯。

LS2000 掃瞄後


經過 Neat Image 處理後


LS2000 掃瞄後 100% 裁切


100% 裁切 經過 Neat Image 處理後


這裡要特別提醒的是,即使用 Neat Image 這類的軟體處理,切記過猶不及,保留部分的噪訊反而能保留底片的特色。這裡在 100% 裁切的地方可以看到有些細節不見了,但是在縮圖則看不出來。縮圖裡背景的雜訊大部分都消失了,但是如果你貼著螢幕看,還是有點像是底片的質感。

DSLR 拍出來的照片,常常雜訊處理得失去真實感,一些號稱高 ISO 時噪訊低的機種,常常是犧牲了照片的細節(過度柔化),幸好我的 Nikon D200 在高 ISO 表現上有點像是底片機,雖然噪訊很低卻也保留了類似底片的效果。

將數十年的底片數位化是個不小的工程,我曾看到有人用很普通的掃描器掃瞄,每張照片只用 1 MB 的空間來存成 JPEG 檔。也看到有人用最新的掃描器,最高解析度 4000 dpi 底掃,16 bit color 的檔案一個就是 150 MB。前者就像用消費 DC 在拍照,後者像是拿 Nikon D2X 在拍。每個人照片的重要程度都不同,當然不能一概而論。

以我的情況而言,每個 2700 dpi 掃的檔案,經過裁切去邊之後,留下的 3600 x 2400 解析度照片,16 bit color 情況下每個是 50 MB 左右的 TIFF 檔。這樣一卷底片,甚至十年的底片,所需的空間便可以估計出來 。如何有系統的整理保存,也最好先想好。在儲存媒體如硬碟、DVD-R/DVD+RW、甚至以後的 HD-DVD、Blue-Ray DVD 愈來愈大的情況來說,用低解析度來掃瞄是不太明智之舉。

前面提到過底片放久了變質,或是掃描器本身色偏,都是頭痛的問題,在修正色偏之前卻有件更重要的事。

掃描器的色偏需要校正就如同你的螢幕需要校正顏色一樣,即使你買的掃描器不需要校正,也不能保證螢幕不需要校正。用沒校正過的螢幕來修照片,好比問道於盲。幸好這年頭連校正螢幕的東西都便宜了,Spyder 就是你需要的。

Mio 完全攻略 Mio-GPS.blogspot.com
感謝指導!小弟將圖片複製下來做AB TEST終於看出差異!
---LS2000 掃瞄後 100% 裁切
花脈線條部分模糊,色塊部份就好像粉紅色之中還有其他顏色!例如黃色
---100% 裁切 經過 Neat Image 處理後
花脈線條部分清晰,色塊部份就好像粉紅色之中還有其深淺的粉紅色!原本的黃色被周圍的粉紅色同化!

感覺經過 Neat Image 處理就像是水彩畫頂多就只有深淺粉紅色,原本模糊的線條被強化!讓花脈分界清晰!---請問這樣的差異對嗎?TKS



MoonBear wrote:
先前對於噪訊只有點...(恕刪)

經過 Neat Image處理後
細節都不見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