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覺得,我不能做到而別人能做的,我是帶著一種欣賞的態度(或者應該說是羨慕的感覺。),尤其是玩樂器的人們。Df + Ai-S105/2.5,M模式,手動對焦,ISO1600 + f/2.8 + 1/250s。
『街頭攝影』這圖的背景是不是有點小尷尬?我想很多人不會發表,然而我卻覺得有趣,而且語帶相關,所以就發表了。。大家覺得呢?Df + Sigma 85/1.4 DG EX,M模式 + Auto-ISO,AF-C9點輔助對焦,ISO100 + f/4 + 1/250s,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這幾乎是Df跟Sigma85/1.4 DG EX合体的唯一作品,因為不久後這管85.4被我『意外』的賣掉了。
好吧,入手Df第一個月的元旦日,終於輪到Auto-S 55/1.2登場了。由於這管鏡頭的f/2光圈就能提供到高銳利和對比的畫面,也就成了日後我手上Df的鏡頭蓋。。比起Auto-SC50/1.4,這管55/1.2我更敢於使用f/2光圈拍照。。Df + Nikkor Auto-S55/1.2,M模式 + Auto-ISO,手動對焦,ISO800 + f/2 + 1/125s,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Df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她能夠很好的配對非Ai年代的鏡頭,除了接環的適應性設計外,還有很好玩的『輸出光圈值』的程序設計——先在機身註冊鏡頭焦距和最大光圈,然後在使用時,先選擇『註冊手動鏡頭的編號』,然後,由於沒有『光圈連動結構』,所以相機會『辨認』出非Ai鏡頭。此時,我們在拍照前先扭動光圈環,然後再使用『前撥輪』(副指令盤)改變光圈值,直到跟鏡頭上的光圈值相同為止。之後的曝光就能在A模式下自動計算,同時在相片上的EXIF有正確的曝光參數顯示。而在M模式 + Auto-ISO配合之下,其實也是『自動曝光』的一種,所以,在Df上是完全不會出現曝光困難的狀況的。其實我覺得這個程序設計是頗好用的,但就不知道Z系列透過FTZ轉接環能不能實現這個功能,如果可以,我相信是相當之好玩的。這圖的感覺如何?大家以為這管鏡頭是50年前設計和生產的嗎?
只要是在『絕對合焦點』,細節就能纖毫畢現。。Df + Nikkor Auto-S 55/1.2,M模式 + Auto-ISO,手動對焦,ISO800 + f/2 + 1/100s,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圖是3000X2000邊長,可以點擊放大看細節。
『私人約會』很久沒貼過D500的圖了,前幾天因為太過寒冷,都沒怎樣外出拍過照。。今天趁著外出辦點事,於是就帶著D500出門了,配鏡是Ai-S 50/1.8e。。。D500 + Ai-S50/1.8e,M模式 + Auto-ISO,手動對焦,ISO125 + f/2.8 + 1/1000s,平均測光,+0.7級曝光補償。仍然是ETTR拍攝手法處理前後期,前期過曝一點,後期處理完後再整圖減光。
疫情並不能改變小孩子的童心。D500 + Ai-S50/1.8e,M模式 + Auto-ISO,手動對焦,ISO800 + f/2.8 + 1/500s,平均測光,+0.7級曝光補償。不是擺拍的手動快速對焦,重點是先讓對焦距離設定在自己常用拍攝距離(對焦尺可以看到距離參數,我通常預先設定在5米左右。),然後一看到目標,走到預定距離才舉機對焦,這樣就能夠較快速的把影像拍下來,並能獲得不錯的合焦效果(這個合焦效果,並不比『自動對焦』時的快速拍攝差多少的。),而且除了事後扶正外基本不怎樣需要裁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