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快訊】Nikon正式宣佈開發全新的全幅無反與鏡頭 同時將推出F Mount轉接環

1000K wrote:
所以你要15年後再來...(恕刪)

誒都假若你真的看不懂
代表你真的超外行
看看其他幾位同行都可以吐槽我了
你卻只能語帶嘲諷以蓋缺乏知識之實...
人不要臉天下無敵,So狗不叫世界和平

lml640707 wrote:
其實只要有Z環的通...(恕刪)

+1

只要有開放的胸襟

真副廠 假副廠 多多少少都會靠過去 想分一杯羹

銷量越大 靠的越多

開放 但是開放不完全 這是一招

讓非原廠原生鏡頭也能AF且準

但是非原生AF慢 或鎖中高速連拍 或鎖錄影AF 或...

原廠 原生 還是最好 未來原廠鏡頭才賣得動

這會使初生新接環機身的草創前期讓全市場接受度變高的強招

前期賣機身 中期賣鏡頭 後期賣機身與服務



如果沒有用這招 還有哪招會比這招更有效果

最強招:新機售價是便宜中的便宜 CP值爆表 還送你F-Z自動轉接環

第二強:若價格持平 就要與新機身同期就有不少顆Z鏡可用了

第三強:若價格偏高 同期沒啥Z鏡 那就要機身功能與規格和穩定性都強到爆表

我猜這樣新機身就能賣得很好

yang stephen wrote:
我買相機會先往可以接在長焦上來用為優先
...(恕刪)



iflash 大大貼的
428輕了三磅,等於輕了1.多公斤...這樣沒比較輕?
我是酷褲...>>https://wsph.net

diffusionless wrote:
對於前面有提到<只有照相手機是唯一贏家>本身是有問題,通訊硬體的歷史是遠比相機系統來的久遠,它是人類發展不可缺少。<只...(恕刪)


照相手機是目前的最大贏家,這點已經是無庸置疑,
從10幾年前的相機產業報告到現在都是一樣的趨勢。

將照相手機普及化的算是iPhone莫屬。
世界市值最高公司 蘋果 iPhone佔最大6成以上營收
台灣股王大立光 手機鏡頭供應商 也是源自於這裡的需求。

簡單來說,照相手機,就是數位化的多功能傻瓜相機,實現了攝影裝置的普及率極大化。

而網路與手機普及化也是主要推手之一,過去媒體與媒材從紙張變成數位影像,
然而紙張凋零,但影像不死。

照相功能提升後的手機算是刺激照相需求與創造使用者的最主要原因。
而後續衍伸的應用程式、社群媒體、儲存媒介等,在相互加持下,
豐富了照相帶來的體驗感,不僅止於紀錄用途,而更能成為社群工具的一環,
除了特殊使用者外,目前應該沒有消費者會回頭再去購買沒有照相功能的手機。
目前的照相機已經無法脫離手機與網路,新世代相機標配NFC功能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照相手機普及化之前,底片轉為數位感光元件化僅止於紀錄與儲存類型的競賽,
然而底片雖然沒有完全死掉,但照相手機已經市場極大化了,
底片裝置除了即可拍與拍立得之外,幾乎沒有相機硬體持續生產當中,這就是整體照相市場需求變化的結果。

為何我會從底片開始談,因為我從20多年前由底片開始接觸攝影,
直到現在都還在用底片做紀錄,是要表達攝影技術到目前為止,
受限鏡頭其物理光學的限制因素仍是尚未有重大突破的。(如同眼鏡一樣,幾百年前到現在都還是相同原理)

所以機身無論各種片幅,最終決定市場需求的而產生量產供給的因素,就是價格、素質與普及率。
我所說的普及率是價格x素質X便利性等各因素下的交集結果,
所以普及率亦會影響生產規模,最終形成廠商生產成本與使用者取得成本。

135片幅在數十年下的演進,其135片幅鏡頭在底片時代已成為最大主流與價格素質考量下的最佳解。
而135片幅並沒有交換鏡頭相機的數位化浪潮下消失,反而近10年來又被扶正為主流技術競爭規格。
(應該說全幅一直都是技術指標,但因高價格影響下的低普及率,在生產技術突破後才成功將全幅規格推到另一個需求水平)
因為135鏡頭的產品週期與壽命永遠都比現行工作中數位相機還要長更多。

所以其實用50年的歷史來看照相機的演進,鏡頭光學是最難突破的,
變成即便是新世代的感光元件與接環,一定還是可以對應舊版與古老鏡頭,
廣義來看光學設計可算是不死資產,不管任何全幅接環,都是在消費過去累積下來的135片幅的百年光學成品與設計經驗。

所以在我來看Z環誕生,可以肯定的是一定可以無痛轉接F接環為優先,
具有極優化的轉接體驗,等同於單反的工作效能,而且更加進化,
這是NIKON鏡頭包袱但也是最厲害的資產。(而CANON也有,而且還更普及,所以C家全幅無反肯定是殺手級產品)

但現在問題是,Z環與未來無反接環系統的原生鏡頭生態系的打造速度是關鍵,
而且E環在目前機身性能與原生鏡頭數量的領先程度,個人認為在3-5年內應該還無法被N&C所撼動。

所以可以期待Z環能夠帶來什麼,容我好好想想來天馬行空一下。


iflash wrote:
誒都假若你真的看不懂
代表你真的超外行
看看其他幾位同行都可以吐槽我了
你卻只能語帶嘲諷以蓋缺乏知識之實......(恕刪)


和之前看過的差不多,在不是自己領域沒有這樣的經驗,就會開始以嘲諷的口吻來質疑,真的看多了。
就我自已來說:生態攝影不是一昧高速快門地拚連拍,長時間"盯觀景窗"的目的,除了構圖對焦之外,還得適時調整快門,有時候慢速快門表現更佳,偶爾還得手動對焦...等等,生態攝影不是一定都得數毛。
重點在於:以錄影來獲取照片無助於盯觀景窗這個動作。
SONY目前已推出超輕量的428,我認為這隻可以長時間手持,非常有優勢,而且搭配目前SONY機皇,數據上看來也無懈可擊,但為何這支鏡頭得接單生產,這部份就留給那些愛開示的來分析囉。

undies wrote:
428輕了三磅,等於輕了1.多公斤...這樣沒比較輕?

都是放在腳架上拍攝,其實並沒有輕到那裡去,如果硬要說有差異,或許可以買比較便宜的腳架、雲台吧!

如果有需要,可能還會帶水、帳篷、板凳、乾糧,一公斤在整體而言其實並沒佔多少。




--
不過,討論這個也似乎有點無聊,還是回歸主題比較好。

這次尼康無反的上市日期恰好與D850相距一年,尼康在這一年裡有推出新的相機嗎?好像沒有。可以感覺出Nikon在換跑道,或是兩線並行但偏重無反。

undies wrote:
iflash 大大...(恕刪)


我知道u大玩很多的相機及鏡頭

其實包含很多來n家發言的朋友也都是

所以大家都會有自己的看法介紹給大家

基本上,這是要謝謝u大的地方


不過,在各領域中

要思考的點不同,使用的情形也不同

所以出現的問題就不是沒有經常在使用的人會發現的了

當初d5及d500被大家拍鳥的同好試用過後

很多1dx2的朋友幹聲四起,認為c家不長進

不過很怪的是

d5和d500拍得出來的東西,1dx2也都拍得出來

所以到底d5和idx2那台好?

我相信是"不需細微設定",d5和d500就可以表現的很好

但經專業化設定之後

兩台的能力應都是差不多的


一台相機沒有經過長時間的試驗,任何人都很難發現他的好處及壞處在那

包含那些在youtube發表測試的人也是

sony的組合

對我而言,就目前來說

有機會是100-400那個鏡頭表現不夠好

有機會是a9的細微追焦能力沒有到我的要求

有機會是我不會設定

總之,他總有一些位置沒有辦法達到我對飛行圖片的要求

當然如果未來u大有拍鳥

這方面我們可以再討論........


所以目前都還在觀察中

不過,我們小隊內已有人下訂,很快就會知道結果了......

到時再看看吧~~~






milktoface wrote:
都是放在腳架上拍攝,...(恕刪)

yang stephen wrote:
我知道u大玩很多的相...(恕刪)

拍鳥我真的不懂

看到坑很大就止步了XD

你們多討論討論,我做壁上觀,然後有些我知道的我就提出。

大家教學相長~~
我是酷褲...>>https://wsph.net

lml640707 wrote:
其實只要有Z環的通...(恕刪)

個人覺得並非開不開放,開放只是讓人更好處理!

F接環是沿革從手動系統到現在,從無接點、AF鏡頭5個接點、AF-S鏡頭8的接點,以及特殊的10個接點。

這種電子和機械各半控制系統是相當麻煩,雖說有推NIKON 1和NIKON F轉接環,除了半支援型態外,要以這個來破解,等於是先決條件是要用NIKON 1機身。


而SONY自家已經有推出自家轉接環,這個才是其他轉接副場可以進來主要原因。





所以只要後面有NIKON無反到NIKON F轉接環,後面廠商只要按照這個基底,本身並不是很困難一件事。





diffusionless wrote:


個人覺得並非開不...(恕刪)


可是他自己的機身鏡頭轉接環一定有他自己的專利
他不開放的話
別人做了然後販賣就可能侵權吧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