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

Nikon 1接環怎麼玩(Nikon 1 + FT1來蓋樓)

Nikon 1 V1 + FT1 + VR 200-400mm F4G


白頭鶴,Nikon 1 V1,FT1,ISO 400,VR 200-400mm F4G鏡頭,F5光圈先決,快門1/1500秒


(上圖裁切)

Nikon VR 200-400mm F4G這支鏡頭,從200mm到400mm都有非常高的畫質,尤其400mm端解像力最優;相較於同廠VR 80-400mm F4.5-5.6這支Nikon最早的VR鏡,最佳解像力是在較短焦距的80mm端,往往讓某些使用者覺得自己買到的是80-250mm,沒有把400mm焦段帶回家。(當然兩支鏡頭市場定位和價格是完全不同啦!)

Nikon VR 200-400mm F4G的確是難得的生態和運動攝影變焦利器,尤其在練成奈米N鍍膜和VR II防手振之後,功力更是強大(本圖是用一代鏡裝在V1上拍攝,畫質就已經讓人非常滿意);無怪乎Nikon長期以來的競爭對手也要跟著推出同規格產品了。
Nikon 1+C mount轉接環+24mm F1.4+35mm F1.7鏡頭



星期天上午,難得連續長時間陰雨後的晴朗假日。本想出去拍拍照,然而當天是「古蜀文明-三星堆、金沙遺跡秘寶展」檔期的最後一天,主辦單位寄來的貴賓券還靜靜的躺在信封裡,感覺這樣實在有些對不起那些古代的不知名藝術家,於是決定在大好陽光時來場「不見天日」的室內活動。

可能因為是最後一天,人真多。整個展覽當然和三星堆博物館無法相比,較大型的器物可能因為運送、展場空間限制或安全維護考量,並沒有能夠來臺;展場中最大的面具是高31.5公分、寬77.4公分、含冠飾通高82.5公分的「青銅戴冠縱目面具」,還有落地的神樹,但神樹是複製品。

從1934年三星堆遺址首次發掘以來,共經過了十餘次考古發掘,且仍在進行中。其中以1986年發現的兩個祭祀坑出土青銅器918件最為驚人,包括57個人頭像、20個面具,以及數件珍貴的金飾器物。本次考古大發現較具代表性的文物,都精選在此次的展覽當中;尤其我個人最喜愛,連今日頂尖設計師作品都難與以相較的「銅虎」和「金虎」原件也在展出之列。另外一部分展品,則是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發掘,古蜀較後期的文物。整個展覽讓人看了又看,足足留連好幾個小時。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以私人財力、物力,願意不計成本舉辦如此大型的國際級展覽,實在令人深深的感謝。


三星堆博物館第二展廳的超大「縱目面具」,寬1.38米;圖左下角是這次來臺展出的頭像大小。(2003年攝於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DSLR相機)


展場外的巨幅看板。


金面青銅人頭像,高36.6公分,寬17.3公分,縱徑13.8公分,1986年三星堆遺址出土。


(上圖裁切)


金虎,寬11.6公分,1986年三星堆遺址出土。


銅虎,寬19.7公分,1986年三星堆遺址出土。


最令人讚嘆的一件銅虎鑲嵌作品,寬43.4公分,1986年三星堆遺址出土。


青銅戴冠縱目面具。在窄小的空間裡拍攝,還是需要較廣角的10mm鏡頭。(Nikon V1,10-30mm變焦鏡)

************************************************************

由於是看展覽,因此並沒有打算一定要拍照,不過還是把V1、J1和幾顆小巧的原廠鏡頭帶在背包裡。另外一時興起,還帶了兩支更迷你的C-mount鏡頭:24mm F1.4和35mm F1.7,加上一個小轉接環就可以裝在Nikon 1上。

到達展場後,並沒有禁止攝影,但規定不准用閃光燈、不可碰觸展覽櫃;這和世界上大部分博物館、美術館的規定差不多;可惜臺北故宮、史博館等單位還沒有這麼開放。為避免光害損傷文物,展場光線很暗,此時大光圈鏡頭正好可以派上用場。

原本16mm電影機用的C-mount鏡頭,在EVIL相機上找到了第二春。從NEX開始,便有許多玩家嘗試轉接C-mount鏡頭的趣味,可惜因為NEX系列的APS畫幅較大,幾乎都會有「像場不足」的問題;到了畫幅稍小的4/3系統,也不是每支鏡頭都適用,拍起來常常還是會有「LOMO風」的暗角;而Nikon 1的CX畫幅正好和16mm的畫幅相近,接環後距也適合,因此只要是一吋像場(或甚至2/3吋)的電影或電視攝影用鏡頭,都可以透過轉接環裝在V1或J1上。

當然,此一組合也不盡然是那麼完美,換算2.7X焦距後,24mm鏡頭變成了64.8mm;不過實拍起來,就像從前帶著一支標準或中距鏡拍照,還不至於感覺取景受到太多框制。

由於是電影鏡頭,所以沒有光圈「檔」的設計,用來拍照時順暢的無段微調感覺更有意思。有些鏡頭在最小光圈處會標一個C,那是close,為了在拍影片時fade-out至光孔全閉用的,轉到底後別太用力,免得弄壞了光圈葉片。

和所有非原廠接環一樣,裝上V1後只能以M模式拍照、手調曝光值、MF對焦。有關24mm F1.4的畫質,在許多討論版、部落格和FB都有經驗分享,這支鏡頭的確不負盛名,全開光圈F1.4就有非常高的解析度,縮到F2.8更是令人滿意,景深外的模糊味也非常漂亮。至於35mm F1.7拍起來感覺也還算不錯,但這兩支鏡頭是不同的廠方設計製作,光圈環方向相反,交換鏡頭操作時會稍有錯亂;不過還好,轉接鏡頭拍照本來就是「眼明手慢」的事情。

本篇附圖除2003年攝於四川三星堆博物館的寬1.38米「縱目面具」,和本次新光三越展出的「青銅戴冠縱目面具」這兩張之外;其餘均為V1配C-mount 24mm F1.4和35mm F1.7鏡頭所拍攝。

只要臺幣千元上下就能買到一個C-mount鏡頭含轉接環,又有大光圈和不錯的品質表現,這樣高C/P值的組合,讓我更喜歡Nikon 1的CX畫幅了。


************************************************************


注意並非所有的C-mount鏡頭都有1"(一吋)或2/3吋像場,有些電視攝影鏡是1/2吋,還有1/3吋或更小畫幅監視器用的,裝在Nikon 1上仍然會有「像場不足」問題。


青銅面具,寬37.8公分,高25.5公分,1986年三星堆遺址出土。許多面具在出土時,眉毛和眼眶四週均以黑彩描繪,口唇塗有朱砂;本件在眉心已刻劃預備鑿孔位置。


「來,笑一個!」怎麼感覺前面這臺相機螢幕裡拍到的不是三星堆人,而是鹹蛋超人。


五官面貌獨特,鼻樑高挺的古蜀人,1986年三星堆遺址出土。


部份銅像頭後的髮辮樣式,1986年三星堆遺址出土。


參觀者留言牆,有人寫:「啊,原來無敵鐵金剛是三星堆人。」我覺得縱目面具的寬臉、尖耳倒是很像史瑞克。


古蜀文明展出現場,讓參觀者動手的壁面旋轉拼圖。


青銅頭像、太陽神鳥、金面具,拼在一起視覺上還真調和。


走出展場時天已經暗了,順手拍張櫥窗街景。
試試V1+FT-1+VR70-300mm與VR105,縮圖直貼,沒其他後製,感想是鳥在樹陰裏就不要拍。
趕快再來幫忙蓋大樓
V1+300F4
順便請教這是什麼鳥?


J1+28-105


我也拍到鳥了耶!!







用相機來拍別人,也是替自己留下足跡

lingo1388 wrote:
趕快再來幫忙蓋大樓V...(恕刪)

鉛色水鶇雌鳥
lingo1388 wrote:
順便請教這是什麼鳥?

lingo1388拍到的是鉛色水鶇雌鳥,體羽大致為鉛灰色,飛羽及尾羽褐色;雄鳥尾羽磚紅或暗紅色,停棲時常上下搖擺、開合。這種鳥成對在乾淨的溪流活動、覓食,有領域性,會驅趕同類甚至體型相若的其他鳥類,如黃鶺鴒等。求偶時雄鳥常站在石頭或溪旁電線、樹枝等突出物婉轉鳴唱,由於歌聲美妙而常遭非法之徒盜抓,所以列為保育類。

快進入鳥類繁殖的季節,等牠們在溪邊的石洞或屋角(如石碇東、西街)築巢,就有機會拍到密集的活動了。當背景亮而主體暗時,曝光補償可以加0.7或更多些(視背景亮度而定)。

第二張是兩隻交尾的肉蠅。人在做天在看,蟲在做人在看。


leader0419 wrote:
我也拍到鳥了耶!

leader0419拍到的是非常珍貴而且稀有的黑長尾雉雄鳥。說「珍貴」是因為每隻500,兩隻就是1000了;至於「稀有」則是於我個人而言,我口袋裡常看到的頂多只是梅花鹿而已,很少有機會看到黑長尾雉。

jack151 wrote:
感覺直接用200-300端 對焦很容易迷焦
但是如果是先從100開始對到目標後再慢慢的轉到200
這樣對到焦的機率就會提高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也有這樣情形

對!我也是
我是用j1加FT1轉接環配Nikon AF-S Nikkor 18-200mm 1:3.5-5.6 G II ED
在18mm廣角端時對焦ok,但在望遠端100-200mm時常常風箱拉來拉去對不到焦
可見nikon的電子技術依然有待加強
J1+50 F1.8G,光圈F4拍攝(F4以下容易出現紫邊)






在天氣好與曝光正確的狀態下,這片sensor的成像其實還不錯

甚至昨天小弟我用D7000+18-105與自己J1+30-110拍學校運動會

反而J1還比較快對到焦也比較準,但J1就是拍完一張之後要在拍下一張的速度太慢了

真的希望原廠改掉拍完一定要瀏覽照片這個設定
用相機來拍別人,也是替自己留下足跡
leader0419 wrote:
希望原廠改掉拍完一定要瀏覽照片這個設定

+1...

其實最好在下次修韌體時,改成讓使用者可以自選「開啟」或「關閉」拍攝後瀏覽,相信許多人就會更滿意手中的Nikon 1了。
  • 2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