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串討論中有些令人不愉快的部分 正是假借討論 審美/藝術 為名 行歧視之實
版主把作品放上來 就是有聽大家想法的雅量
你可以建議(如果有高見) -- 可以說感覺 -- 甚至純粹覺的不喜歡覺得爛都無妨 美醜本來就主觀
但你不可以批評只因一個人 住哪裡 國籍為何 性別為何 膚色為何 甚至社經地位如何......
這就是歧視
但我真的想聊聊這導火線 審美與藝術觀 特別是我一直苦惱於無法把美帶到攝影中
(有些純粹個人感覺 可能因個人見識淺博而謬誤)
在北京生活些時候 我真的深刻感覺某位對岸版友說的 中國民眾 對美感的不足
我想這不僅是教育獨重智育 更多是來自思考僵化的鉗制 白話來說--就是心靈不自由
而這十幾二十年的開放 想像創造的能力並沒有跟經濟改善得到同步的進步
舉熱門音樂為例子比較好了解-- 幾十年來中國的流行音樂 可以說荒蕪一片
不是因為沒有好的歌聲----> 豈不見來台灣選秀的中國選手實力如何
不是沒有人才 ---> 崔健 唐朝 後來呢 火種一下子就息了 而 台灣 民謠 搖滾 甚至地下音樂的社會吶喊
點個火就燦爛了燃燒爆發開來
另一個佐證 侯德見羅大佑 等級的大師 因著廣闊深遂的祖國(?--> 每個人想法不一)
認為會是源源不絕的藝術能量的養分............後來還有感動人的作品嗎
張藝謀早期的作品那真切的情感.........現在呢 奧運開幕閱兵式的藝術(?)大概想和北韓的阿里郎爭金氏紀錄吧
我敢斷言幾十年內 中國可能有一堆柴可夫司基大賽(蕭邦大賽........等等)的冠軍 但不會有大師的演奏家
COPY不是Creation
藝術的美 爆發於自由的想像 枯萎於思想的僵化(或神聖的崇拜)
而照相 該有多成分比例是創作 而多少是複製或複刻
而台灣的我們真的可以高興嗎 回到流行音樂的例子 很多人可能會訝異....
當我唸書時菲律賓的水準是遠遠超過其他國家(亞洲可能只輸日本)
因為戰後以來菲律賓知識水平高 加上天性自由開朗 窮歸窮 孩子在街頭就是拿簡陋樂器開心自娛
菲律賓然後呢 台灣又將何往呢
攝影網路是個縮影
無的放矢謾罵甚至歧視佔多少比例呢

無私分享佔多少比例呢

刻版的複製佔多少比例呢 (還好 或許至少算是種學習)

感想見解美感交流又佔多少比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