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ber999 wrote:
APS焦距換算...(1.26,1.5,1.6),依小弟"老伙啊人"的判斷,10年就消失了....
正經一點討論好了
所謂焦距換算,只是大家習慣用 135 片幅的焦距來對應視角,所以不同於 135 片幅的相機,就會習慣換算成 135 片幅的視角所對應的焦距。
假設十年後 APS-C 焦距換算消失,可能有兩個狀況
1. APS-C 成為真正主流,大家都要把焦距換算到 APS-C 而不是換算到 135。標準鏡焦距是多少,可能大家都會回答 35mm。手上拿著 135 系統的相機時,反而習慣將焦距 x0.66
2. APS-C 完全消失,當然不需要換算。
依照今日 N, C, S, P 都還在拼命出 APS-C 鏡頭的狀況,APS-C 消失還需要很久。或是根本不會消失,反而成為主流。135 究竟會不會被淘汰,就要討論他有什麼存在的價值。首先,今日 135 片幅的優勢有什麼?
1. 高 ISO 低雜訊 ( ISO 102400)
2. 高畫素的解像力 ( 2X MPs )
3. 景深較淺
可以看到各家的 Sensor 一日千里,今日的 135 片幅 Sensor 在高 ISO、高畫素的效果被 APS-C 趕上是遲早的事。也許不出三年,也能在 APS-C 上見到 ISO 102400 的驚人感光度,或 25MP 的高畫素。也許有人會質疑 APS-C 片幅真的能發揮 25MP? 大家也看過 400D Kit v.s. G11 的結果。小至 1/1.7" 的 Sensor ,只要搭配良好的鏡頭,一樣有 K.O 掉 APS-C 的實力。依照畫素密度來看,APS-C 容納 25MP 仍然綽綽有餘。
當三年後,APS-C 的高 ISO, 高畫素已經能滿足幾乎所有專業使用者的需求時。135 存在的意義是? 淺景深? 這只要出光圈大一點的鏡頭,是很容易解決的(幻想著 F/1.2 滿街跑的未來 XD )。反倒是 APS-C 提供了更小更輕便的體積和重量,以及更低廉的價格。於是,隨著電子性能的快速進步,小片幅的效果會越來越好,小片幅也會越來越具有優勢,反而更不容易被淘汰。
上面討論的只是片幅,還需要討論的就是 SLR 特性與需求。SLR 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反光鏡,可以使光學觀景窗能直接由鏡頭看出去。早期最大優勢是可讓取景與攝像結果的視角完全一樣,但在數位時代有 LiveView 後,這便不是優勢了,提供的只是光學觀景窗,在取景上可能可以比較直覺,比較無延遲,也比較省電。隨著 EVF 越做越好、電池越做越好,光學觀景窗的優勢也漸漸消失,反而還有不能及時預覽白平衡、曝光結果等缺點。EVF 在畫面上的呈現能夠更彈性且人性化。今日無反光鏡的相機,都沒有相位對焦,因此對焦性能輸掉。但在無反光鏡的相機做相位對焦也不是不可能,早期傻瓜底片相機也多是相位對焦的機種阿。
說真的,十年後 DSLR 還在不在都是個問題了,更別談十年後的 DSLR 用啥片幅。
D700 的機身不過跟 D300 一樣,唯一的優勢只有 135 片幅,擁有比較高的感光度。不需要幾年,D300 後繼機種在 Sensor 的電子性能就能追過今日的 D700,或可能會出的 D700x。在數位時代,不太可能買一台相機,想十年不換機。三年 Sensor 的電子性能就被低階款追過,機身更多花俏功能。不出五年一定覺得手上的相機怎麼這麼弱,當初十萬買的相機某方面已經遠遠不如今日的兩萬元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