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真的分的出來哪張是Nikon哪張是Canon拍的嗎?

坦白說某些人的嘴臉只不過是映證"夏蟲不足以語冰"這句話.

通透感,還有更奇特的名詞"空氣感"這些是"形容詞",形容詞很難被"界定"或是對於缺乏同類經驗的人是很難共鳴的.
但這不表示不存在!
比如"火紅的花",如果只見過瓦斯爐上火燄的人,怎麼能了解火是紅的?一定大聲反對,抗議,"火是藍的"!

再來,C家和N家顏色有差異是事實,對於事實只有存在與否的問題,沒有辯論的空間,比如"太陽從東方升起",這是事實,沒有辯論空間,除非要硬坳你的"東方"和我的"東方"不一樣.

其實每家的顏色都會有差異,這個是事實也是攝影的常識,甚至機身相同不同鏡頭在相同廠景也會有差異,只是差異變得比較小,小到可以忽略的地步.對於不同業者之間顏色有差異這件事已經有人以相片舉證,再爭執,除非以相同條件的方式(不同機身所拍攝不後製同時PO出)來證明"沒有差異"以外,這種爭執不過是硬坳而已.
fujen1221 wrote:
坦白說某些人的嘴臉只不過是映證"夏蟲不足以語冰"這句話...(恕刪)


純推夏蟲語冰這一句
無貶意
只是想強調有些感知性的東西,視、聽、嗅、味
人本來天生就不平等
感知不具有同樣的"spec."
當然有些技巧或經驗可以透過訓練改善(如品酒師的酒鼻子、發燒友的耳朵...)
但是還是有限
所以不同見解的族群更應該互相尊重
(再說前面也提到,大家螢幕都不一樣了~)

純粹就樓主的問題
C/N "鏡頭"的發色應該是有差異的
再底片時代(同樣的載體上,減少變數)很多國內外雜誌都有評比
何況所謂Leica味、菜味之類的形容詞也是很多人在稱頌
這方面"有差異"的結論應該比較沒有爭議

至於數位時代
基本上各家設定default直出
會不會"剛好"修正掉不同廠牌鏡頭之間的差異
我個人看法是很難
只是設定上可以調整的參數多了
有機會調整到很接近的"感覺"

即使牽涉到電腦後製
如果沒有大費周章的局部編修
即使膚色調整到用探色棒取樣都相同數值
但是不同顏色等量的偏移還是會造成整張畫面的差異

回顧以前古早的說法(有錯請指證)
N家當年主打新聞報導攝影
反差設定稍大適合報紙印刷
然後使用牢靠的機身取得記者信賴
C家則是不同取向
曾有電俢的朋友說過
N的原始檔看起來爽朗
商品照看起來利落
不過有時候要修比較大或需要比較多層次的時候
C的可塑性比較高

總之
會說
這個顏色好可愛
我喜歡這家相機的感覺
的消費者
可不在少數~



jackie0586 wrote:
純粹分享,如有傷眼請多多包涵,還有我倒希望大家都忽略我的存在,看圖就好.

每張都黃,那下面這一張是是我眼睛有問題,我怎麼看不到一絲黃...(恕刪)


這張的確不黃,看得出來閃燈的藍調,周邊傪上現場光低色溫的光,我很少這樣拍,因為兩種亮度相仿,但色溫不同的光,回家後製會搞到死... ><

不過之前那一張雜光投射燈的黃真的很怪,斷階嚴重,看起來像灑了一層金粉一樣。

以上僅個人意見分享,致於傷不傷眼,那種事情是很主觀,你的風格自己喜歡最重要,不必介意。

Nikon 的相機我覺得是最難評斷顏色的品牌,因為每台看起來不一樣(D700,D90,D3000...)

但照片放在一起,只要看得出這不是Canon 的色調,二分法的選擇題其實還很蠻好認的。
echoesvet wrote:
這張的確不黃,看得出來閃燈的藍調,周邊傪上現場光低色溫的光,我很少這樣拍,因為兩種亮度相仿,但色溫不同的光,回家後製會搞到死... ><
)


感謝大大中肯的指教,我又上了一課,至於車展的照片因為現場燈光偏黃,

還有黃種人皮膚也是黃的,除非用閃光燈強力補光,拍出來偏黃是正常的,

顏色我並沒有調太多,應不至於到詭異的程度.

jackie0586 wrote:
至於車展的照片因為現場燈光偏黃,

還有黃種人皮膚也是黃的,除非用閃光燈強力補光,拍出來偏黃是正常的,


說到車展

我最近也有去拍

2010年 台北車展

以上所有的圖,

全部沒有調顏色

全部沒有調顏色

全部沒有調顏色

最多只有前幾張有做高斯模糊(有做的有標明)

因為要test新機,所以全用出廠值來拍+sb-900。


心得是:要利有利要粉有粉

不要再說,n家的所有機器是黃臉婆製造機了

P.S. 我看jackie0586也有用閃燈呀!
平安、健康最重要
爬山的阿光 wrote:
不要再說,n家的所有機器是黃臉婆製造機了)


拍得真好,N家拍人像本來就很好,再加上銳利度佳,好像機.

不過個人真的很喜歡我貼的車展那一張才與大家分享,可能是MD太吸引我了,
才沒有注意到色調怪怪的,再分享當天拍的另一場楊謹華的活動:

小弟在底片時代曾同時有Nikon Canon Contax 三個系統
只要用同樣正片分別用三個系統拍同一些場景再給同店家一起沖洗
,所有答案一目瞭然,鏡頭對於連續色階過渡的演譯、暗部細節呈現、發色...等
真的很不相同,而這些,在目前cmos ccd上很難分的出來,與其辯各家沒什麼不同
我覺得反倒是目前感光元件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現在數位時代,由於可簡易後製的優點,很多鏡頭本身的特性反而不是那麼重要了
如暗部細節在底片上N家由於反差大,一向很差(沒錯,是很差....),現在那有什麼關係
後製或在機身上調一下,要亮暗部一樣平均也沒問題,但是這並不改變鏡頭的特性‧
也不代表,你現在在數位機身上看不到,或感受不到,就沒有這樣的差異。

前陣子C家也有一篇:媲美徠卡的35/1.4 L大致上也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的比較
並非說35/1.4L不好,只是鏡頭間的差異,在感光元件的能力範圍下,被縮小了而已。
文章不到十五字不得po,其實是一種作生意的的方式
aerostich wrote:
小弟在底片時代曾同時...(恕刪)


數位時代
鏡頭還是有在比
比銳利度
比紫邊..等等

自己是從來沒有德鏡
今年有打算入手ZF 18mm
當然是拿來拍底片
希望德系日鏡
不會令人失望

現階段的數位單眼對我而言
用來紀錄速度還不錯
其它的
就不想多批評了
nikon_user wrote:
數位時代鏡頭還是有在...(恕刪)

如果你的底片機可以吃contax接環...還是建議買contax老鏡
新的ZX系列真的...個人覺得只是買那個紅星星而已..
很多時候會拍出詭異的黃,大部份是因為燈光的問題。現場燈光是暖色調,然後又用閃燈補光,造成拍攝主角的臉上會出現兩種不同的色溫導致的。閃燈照得到的地方是一種色溫(一般是正面),閃燈沒照到的地方又是另一種色溫(一般在側面或上方)。 閃燈還是要看地方使用,用得不好只會得到反效果。 自燈源的方向打上方跳燈或是從後方打燈,減低閃燈的出力,或是在閃燈上面套上黃色的濾片都是很好的解決方法。

抱歉我離題了...
  • 1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