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

Nikon Z9,說的就是信心,別跟我說這是無反所以泥坑又走錯路了!

這台Z9發出後全球一致好評, 性能超越預期, Nikon 已經在無反相機市場重新站起來, 對鏡頭種類還是要加強, 期待下第三代Z6 Z7 !
老實說 CFexpress B 真的有點貴 64G起跳4000 128G就破萬

就算拍JPG,以每秒30張速度 聽不到啥啪啪啪的聲音
可能不知不覺就滿了

真的是很燒錢,唯一解決方式,就是把連拍速降低+照片像素減小
但是這樣買Z9又沒啥意義

所以....買台2手小筆電+1TB 2.5"SSD=5000+3000
或許才是正確的玩法
天空一片雲

為何不要在意卡的價格??奇怪的邏輯,分24期可以輕鬆入手的Z9,一片1萬多的卡,你買的下手,我買不下手

2021-10-30 14:19
gregt

定國外的128g 大概在5000-7000左右 特價的時候還更便宜 其實真的不算貴 高速sd也是要這麼貴

2021-10-30 15:23
防手震機構,關機時會固定住,這也不錯啊,不知道Z7是否也這樣
天空一片雲 wrote:
老實說 CFexpr...(恕刪)


我是買這種DIY套件來使用
自己再買一片2230 M.2 SSD卡裝進去就可以用了
我是買256GB的SSD卡
和DIY套件加起來大概台幣2200
裝在我的D850使用
已經用了一段時間
一切都正常
寫入速度也很快
至於耐不耐用就只等時間來證明

這種轉接卡本身並沒有做電性轉換
因為CFEB卡與M.2 SSD同樣都是走NVME協定
轉接卡只是做橋接的功能而已
卡本身沒有任何電路
所以理論上SSD卡的速度有多快都可以直接反應出來
不會因轉接而拖慢速度

這當初我要買有研究了一下才決定下手試試

另外,前幾天幫我朋友下單時
商家有說用在Z6 II及Z7 II會有點緊
11月初會有改版解決這個問題
irontheone
irontheone 樓主

menon 關鍵是,你要使用SD卡轉接,要便宜本來SD卡速度就不快,要高速其實也不便宜;剛查了下,其實要達到400MB/S的讀寫速度,同樣存儲量,SD卡還要比CFe卡貴上400元以上!

2021-10-30 17:52
menon

如果用SD卡我幹嘛轉接,是固態硬碟的SSD卡,這樣讀寫速度才快得起來。

2021-10-30 17:59
lml640707 wrote:
也不要唬爛我說旗艦就要方塊機
21世紀初的Canon 1V和Nikon F6就都不是
做方塊機只是當初是在DSLR的機械架構下
兼顧連拍速度和機身強度的解決方案
本來就不是專業速度機的剛需
現在連拍速度和機身強度對小機身完全不是問題
去阿富汗戰地的美聯社記者
對對焦連拍和機身強度的要求絕對比在台灣打鳥的攝友高多了


irontheone wrote:
這本來就是指向特定群体的——需要強大續航力但又不便現場更換電池(及需要更強的防塵防水滴性能),而有這種設計的,一定是旗艦,但旗艦機也不一定需要一体化機身。
所以,後來的EOS-1V、F6等非一体化機身當然也是旗艦啦(要想想,以前的旗艦機F、F2、F3本來就沒有一体化設計嘛。)。


兩位~~看到這裡忍不住又回來多嘴幾句了,實際經驗不完全是這樣D...

從大F底片機說起,現在大家普遍認定大F系列是無敵鐵金剛、各種變身組合堅硬無比(要用到才組裝最好,不是嗎?)其實它們的組合體是有弱點的,當你發現後會想:蛤~這是Nikon F。?(自己代入數字)

以我接觸過的機種而言,F2雄偉的觀景窗是它的弱點,你很難想像它是靠4個鉤子+兩片彈簧"浮"在定位的(力學結構和熱氣球差不多,只是繩索換成鉤子、空氣浮力改成彈簧);如果向下施壓,無論Photomic或A、SB都是可以搖晃的,頭身之間防線其實很弱,F3更減成兩根鉤子,不過結合處由平面疊加改為層次結構,防水能力稍有強化;但直到F3的說明書都有"勿提觀景窗拿起相機"警語,到此時的大F機觀景窗都不能負重,除了特化過的記者用型號F3P可以插個小閃燈。(組合式真的沒差嗎?)

F3的分體式馬達--MD4堅固嗎?它還特地強調頂部有加強叻(同樣8顆AA但比MD12高一截)結果弱點沒經歷過你根本想不到,居然是那根手把,它裡面應該是用螺絲和底部結合,結果負重會 (吱嘎作響)~~把相機+馬達+Metz 45CT4+105/1.8組裝好,從MD4一把抓握提起就可感覺(這組合也不算太重,當年雜誌採訪的標準人像照套組),MD4的手把和底座之間會有微量鬆動!

當年底座和機身之間的溝通不過是快門釋放外加供電4個接點搞定(MD4有6個可能為了附加調速器),外殼微量變形不致產生什麼大問題,一直到D700問題都不嚴重,一方面是D700真的很硬,主要是到D700機身和手把間溝通都是用大針,針粗行程長,就算稍有位移也不會脫離接觸面;到D800就不行了,改成細針接點,外殼又輕量化,負重一個變形接觸不良問題就來!之後的說過很多次不再重覆。

說到1V,Canon一直有個優良傳統就是"結合必拆卸部分置換",拆除原手把換成和底部結合的大手把,後面的DSLR底座也幾乎都會插入電池室,因此合體強度都比Nikon純附加式好。至於F6,雖名為末代職業機實則供緬懷的成分居多,當時工作機重心早轉移到D2,F6的手把組合強度也不會真正有用家去考究了。

啊,對,阿富汗記者和鳥友誰需求高問題~~欸這不是同一事嘛,戰地記者要的是翻滾仆跌沙來水去,能拿起就拍,當然要快也要準,但不會要拍個"一槍斃命最美仆倒角度、眼睛準焦"吧而鳥友的日常是"半按終日、秒定生死",要"彆得久、衝得快、打得準(多)、黏得長",握10小時和10分鐘,手指能忍受的人體工學程度大有區別啊。
Daheng99

"半按終日、秒定生死"..這句真傳神...

2021-10-30 14:44
flody

現在除了電池部份都沒有別的地方分體,除非你買sigma fp

2021-10-30 19:20
我已經很期待明年的 Z6 III 和 Z7 III 😍
希望能下放更多技術在這兩台上面
搭配2個SD卡槽就太棒了

也希望Sigma Tamron 趕快出Z卡口的鏡頭
不然現階段選擇真的很少
原廠大三元小資族買不起
只能買F鏡頭轉接
Life is a Journey
小金井

不要再想SD了, 1 CFE+1SD我也不想, 一定是兩個CFE最好

2021-10-30 23:56
Jay.T3 wrote:
搭配2個SD卡槽就太棒了

這應該是不可能的
jenhoxen wrote:
兩位~~看到這裡忍不住又回來多嘴幾句了,實際經驗不完全是這樣D...

從大F底片機說起,現在大家普遍認定大F系列是無敵鐵金剛、各種變身組合堅硬無比(要用才裝最好,不是嗎?)其實它們的組合體是有弱點的,當你發現後會想:蛤~這是Nikon F。?(自己代入數字)

以我接觸過的機種而言,F2雄偉的觀景窗是它的弱點,你很難想像它是靠4個鉤子+兩片彈簧"浮"在定位的(力學結構和熱氣球差不多,只是繩索換成鉤子、空氣浮力改成彈簧);如果向下施壓,無論Photomic或A、SB都是可以搖晃的,頭身之間防線其實很弱,F3更減成兩根鉤子,不過結合處由平面疊加改為層次結構,防水能力稍有強化;但直到F3的說明書都有"勿提觀景窗拿起相機"警語,到此時的大F機觀景窗都不能負重,除了特化過的記者用型號F3P可以插個小閃燈。(組合式真的沒差嗎?)

F3的分體式馬達--MD4堅固嗎?它還特地強調頂部有加強叻(同樣8顆AA但比MD12高一截)結果弱點沒經歷過你根本想不到,居然是那根手把,它裡面應該是用螺絲和底部結合,結果負重會 (吱嘎作響)~~把相機+馬達+Metz 45CT4+105/1.8組裝好,從MD4一把抓握提起就可感覺(這組合也不算太重,當年雜誌採訪的標準人像照套組),MD4的手把和底座之間會有微量鬆動!

當年底座和機身之間的溝通不過是快門釋放外加供電4個接點搞定(MD4有6個可能為了附加調速器),外殼微量變形不致產生什麼大問題,一直到D700問題都不嚴重,一方面是D700真的很硬,主要是到D700機身和手把間溝通都是用大針,針粗行程長,就算稍有位移也不會脫離接觸面;到D800就不行了,改成細針接點,外殼又輕量化,負重一個變形接觸不良問題就來!之後的說過很多次不再重覆。

說到1V,Canon一直有個優良傳統就是"結合必拆卸部分置換",拆除原手把換成和底部結合的大手把,後面的DSLR底座也幾乎都會插入電池室,因此合體強度都比Nikon純附加式好。至於F6,雖名為末代職業機實則供緬懷的成分居多,當時工作機重心早轉移到D2,F6的手把組合強度也不會真正有用家去考究了。

啊,對,阿富汗記者和鳥友誰需求高問題~~欸這不是同一事嘛,戰地記者要的是翻滾仆跌沙來水去,能拿起就拍,當然要快也要準,但不會要拍個"一槍斃命最美仆倒角度、眼睛準焦"吧而鳥友的日常是"半按終日、秒定生死",要"彆得久、衝得快、打得準(多)、黏得住",握10小時和10分鐘,手指能忍受的人體工學程度大有區別啊。
我也補充好了,法國偵查兵是使用D5。<<<法國偵查兵使用尼康設備>>>

以下照片來自Nikon Rumors
以下是Z9的運動攝影
swkit

坦白說,如果真需要拍這種照片, 我還是會用回舊方法, 正常根本不會用連拍, 而且他這裏還沒有牽涉到打光部份

2021-10-30 17:24
irontheone
irontheone 樓主

拍這種運動照片,不使用連拍只靠單發,還真考技朮哦,本來拍好這類照片,就需要練習個人對目標物的『預測動作』,坦白講,我還沒到完全準確預測的水平,所以一般都是三連拍,儘管經驗結論都証明第一張是最準的。

2021-10-30 17:54
這幾天的影片都在強調對焦系統的準確性,但以往旗艦機高ISO表現好像沒有怎麼提及,另外也很少描述機器和閃燈一同使用的資料
Winniman

有啊,YouTube 有影片有測到高 ISO,我有看過。

2021-10-30 15:40
  • 3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