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Z7 跟 Z6 還有 Canon R 的選擇

lml640707 wrote:
啥是其他商業考量?是為了濾鏡還是重量犧牲鏡頭光學素質?
不拿實際產品比較才是有事吧
難不成大家比設計圖或比論文就好?

 http://www.nikon.com.cn/microsite/nikkorcom/story/index.html

如同上面所說,N家自己都再說同樣的論點,就不用硬凹啦


我幾時講過這句話或表達過這個觀點
你找出來我跟你道歉
否則就請你道歉

既然你不認同『大卡口以及短鏡後距對於設計超廣角有正面幫助』,那就請你提出你的反對依據有錯嗎?哦~你可能會凹說你只是不認同這事實理論有多大幫助,那更證明老兄你是雞蛋裡挑骨頭來01找人吵架的
 


要不要看看FE12-24(565g)和24/1.4GM(445g)不可思議的重量
再看看Ken Rockwell怎麼評24/1.4GM的
https://kenrockwell.com/sony/lenses/24mm-f14.htm
跟連重量都不知道的14-30比哪個比較是在畫夢?

所以對比的『同級大卡口短法蘭距』產品在哪裡?(笑)
等N C兩家的超廣角出來再把12-24捧上天還不遲


你好意思拿500g USD999的新鏡跟5年前出的290g USD399(拆鏡價NT$5K)的kit鏡比?重量的差異可以說明一切

你可以拿24-70 f/4 ZA來比啊


要不要看看FE12-24(565g)/老蛙10-18(<500g)/VE10mm(371g)?

同級的鏡頭出來之後再來大吹你的『小卡口超廣角不考慮斜射光的小鏡頭』好不?
現在既有的鏡頭(24-70 f/4)看不出你這論點有任何可以立足之處

慢走不送
第四維度https://www.facebook.com/rso3naPhotography
乙烯 wrote:
...(恕刪)

聽過著名的135寬幅相機哈蘇XPAN嗎?
卡口口徑只有46mm但片幅竟然達到24*65mm
並且有頂級的畫質
這就是斜射光能讓大卡口成為非必要的實例


其他就不多說了
祝你的大卡口一帆風順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怎麼連底片機也跑出來比較了,還是富士代工的...看來這棟大樓又歪了...
appleline168 wrote:
怎麼連底片機也跑出...(恕刪)

請教如果我要討論斜射光如果不討論底片機怎麼談?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怎麼隔壁大樓『水點凝結』問題跑到這棟樓來另闢戰場了...




lml640707

"請教如果我要討論斜射光如果不討論底片機怎麼談?"

因為您有提到 "並且有頂級的畫質"
我"個人認為"相同拍攝條件下,底片機畫質是比數位相機畫質要好 (就如同音響一樣,類比與數位的音質還是有差異)
樓歪的好厲害

對面已經很多人拿到EOS R了,長假中很多拍攝結果出來了,機子的評價普通,但出來的色彩畫質不錯,價格目前是可以拿到13900含環。樓主可以去對岸論壇看看實拍。



等到跟著做時
講法就又會不一樣了

※已解決

jill1124 wrote:
1/10秒耶~照你...(恕刪)


其實 我們用數據來說話 就事論事
jill1124大大你所謂的1/10可以凝結 可以說對 其實也不對

像你說的水滴的部份 我用物理來看
不考慮風速跟一些其它太多的變因
當成你按快門的時候水滴剛好到最高點瞬間速度為0

但是接下來會因為重力的關係開始往下掉
所以1/10 秒內移動的距離是 0.5*g*t^2

g=9.8m/s^2
t=0.1

也就是說 你曝光的1/10秒中 水滴會移動
0.5*9.8*0.1*0.1 =4.94 /100 公尺 =4.94公分

這嚴格說起來 是肉眼可見的位移了 所以要講說有凝結是不對的
那為什麼我會說你所謂的凝結也可以說對呢?
那是因為比例尺的關係

你拍的照片離你相機太遠了 遠到水滴的位移是在感光元件上不可被觀測
所以你要說你拍的這張照片水滴有被凝結也沒什麼錯

至於irontheone他的凝結的標準則是 超近距離還是等同幾乎0位移的
這的確是只有用極高速的快門加閃燈才達得到的

你們兩位的討論的差異點應該是在這邊

AllenLu wrote:
其實 我們用數據...(恕刪)


終於有人說出問題所在了。。

我已經給出連結,也有公式計算了水滴位移的速度,更何況流水的位移比『人工』滴下的水滴位移更加快,也就是位移速度更高,怎麼可能用慢快門來『有效凝結』?(這個『位移速度』是所有拍攝會動的物體時都必須使用同一理論去理解何為『有效結像』的問題。)
假如像我這樣一個文科生,不懂得物理公式不打緊,可以看結果啊?
然而,竟然有人還看不懂『結果』!

為何可以用較慢快門(例如1/125秒)仍然有效凝結水點影像?
因為使用了閃燈!(所以很多拍攝水滴美照時,都採用高快門+閃燈的方法。)
從可獲得的閃燈閃光速度表格來看,1/32輸出已經達到了1/15000秒以上,這就涉及到『閃光結像』的理論。。

攝影說易不易,說難也不難,但既有理論和效果都已經被眾人接受的時候,又何必為辯而辯呢?
您的原文
lml640707 wrote:
"另外光學就更別提了
尼康佳能超過半世紀沒碰過短法蘭距系統了
KM到21世紀可都還有短法蘭距系統產品
從Konica Hexar RF收攤(2003)到Sony E環出現(2010)中間不到10年
更別提Minolta還有幫Leica M代工的往事
我真的不知道在短法蘭距光學領域
尼康佳能拿什麼跟索尼叫板?"

法蘭距不過就是接環到感光元件的距離
其他光學產品沒有接環但還是有"光學元件到感光元件的距離"
您說Nikon沒有短法蘭距光學的經驗
那難道Nikon其他的光學產品光學元件到感光元件都離超過46.50 mm?
說到底光學設計就沒有長短法蘭距光學這種詞
法蘭距只是機構上的限制之一罷了 而且只會有人抱怨太長不會有人抱怨短
這對檯面上有在做相機的公司都不是問題

再講到相機,怎麼本來在說Nikon沒有短法蘭距光學經驗
結果後面扯到片幅呢?
所以Nikon到底是沒有短法蘭距光學領域的知識還是大片幅的經驗?
還是說法蘭距的定義有定義到片幅?

總而言之,Nikon這種光學底的公司真的不用環疑他在"光學"上的能力
另外 旁軸我剛好買過Hexar RF,只是後來嫌RF相機最近對焦距離太長出掉了
也擁有過幾台高階隨身底片機
雖沒您那麼多 但也應該算略懂吧?

lml640707 wrote:
從您的回答就知道您真的不懂
這不怪您
畢竟大部分有玩相機的玩到單反就算有玩了
真玩過旁軸的算少數了
自然不知道長法蘭距和短法蘭距光學上的差異

法蘭距是可換鏡頭相機特有的規格
其它不能換鏡頭的光學產品是沒有法蘭距的
系統相機跟其它光學最大的差異是規格限制(法蘭距是限制中的一種)
不像其它光學產品可以依用途做到最適化
另外老實說
尼康除了Coolpix A和DSLR外
還真沒做過片幅較大的數位相機...(恕刪)


lml640707 wrote:
從您的回答就知道您...(恕刪)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