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fusionless wrote:
機身防手振適合在一些拍攝前不會受到干擾的廣角部分,而且就像錄影功能一樣,只是這樣會有什麼後遺症,才是CN大廠要考量!
特別是像NIKON 16- 35 F/4開始裝上VR之後,很顯然要強調鏡頭防手振威力!...
另一個可能的重點是......利用鏡頭防手震,可以根據鏡頭特性的不同微調防手震的特性,相比之下機身防手震雖然有一網打盡的好處,但卻很難因地制宜對防手震機構進行最佳化。
之所以這樣說,基本上是建立在個人長時間接觸防手震鏡頭之後的感覺........平平都是VRII,平平都是27mm,但DX 18-200mm VR在18mm端(相當於135規格的27mm)的防手震效果,與新買的16-35 f4 VR在27mm時的感覺與實際的試拍效果卻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推論要不是Nikon有在16-35 f4的VRII上偷偷加料的話,就表示各焦段的防手震機構其實是有不同的設定。
如果後面這項推論是正確的,就更能理解為何N、C兩家會無視市場上的流行,執意要繼續耕耘鏡頭防手震的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