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NIKON...是笑不出來?!?..還是在偷偷的笑!

diffusionless wrote:
機身防手振適合在一些拍攝前不會受到干擾的廣角部分,而且就像錄影功能一樣,只是這樣會有什麼後遺症,才是CN大廠要考量!
特別是像NIKON 16- 35 F/4開始裝上VR之後,很顯然要強調鏡頭防手振威力!...


另一個可能的重點是......利用鏡頭防手震,可以根據鏡頭特性的不同微調防手震的特性,相比之下機身防手震雖然有一網打盡的好處,但卻很難因地制宜對防手震機構進行最佳化。

之所以這樣說,基本上是建立在個人長時間接觸防手震鏡頭之後的感覺........平平都是VRII,平平都是27mm,但DX 18-200mm VR在18mm端(相當於135規格的27mm)的防手震效果,與新買的16-35 f4 VR在27mm時的感覺與實際的試拍效果卻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推論要不是Nikon有在16-35 f4的VRII上偷偷加料的話,就表示各焦段的防手震機構其實是有不同的設定。

如果後面這項推論是正確的,就更能理解為何N、C兩家會無視市場上的流行,執意要繼續耕耘鏡頭防手震的理由了!
基礎專利

兵家必爭

還有後製軟體也是

N家要加油了

別讓SONY在我們眼前大聲笑


兄台,您的國文是否需要重修?
真的看不懂你再寫什麻東西~~~
冼鏡光 wrote:
凑個熱鬧。個人很好奇...(恕刪)


感謝 , 冼老前輩 和 diffusionless老前輩 的指教 ,
這一番的解釋 , 讓大家都增長了知識 , 小弟被鞭的心服口服.
呵呵~


不過 N 家的神鏡 , 我是比較沒有機會摸到 , 現在還在玩 SCHNEIDER , 和 ROLLIE ,
等到玩到 Lieca 後 , 再玩 N 家鏡吧~


至於 AF 鏡易故障是我朋友的 af 鏡常會看到的問題 , 我的 M42 鏡可是沒有故障過呢.
當然偶爾要清一下光圈啦~


不過小弟不禁想要問一下 , 為何現代鏡都不把 光圈做在鏡身上呢 ??


formosa2u@gmail wrote:
不過 N 家的神鏡 , 我是比較沒有機會摸到 , 現在還在玩 SCHNEIDER , 和 ROLLIE ,
等到玩到 Lieca 後 , 再玩 N 家鏡吧~ ...(恕刪)


對不起,雖然您拼命的在發言中猛落外文,看起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

但我忍不住想小小吐槽一下........

那兩個鏡頭牌子,是Rollei和Leica才對啦!

該不會是羅莉跟莉香娃娃看多,搞混了吧?
formosa2u@gmail wrote:
感謝 , 冼老前輩 ...(恕刪)


沒用過還可以滔滔不絕長篇大論

佩服佩服
神秘台客 wrote:
沒用過還可以滔滔不絕...(恕刪)


您不知這年頭只要靠神遊跟嘴砲就可以寫評論了嗎

好險Nikon跟Canon的CEO不是這些人在當,要不然我看早就倒店了吧........
formosa2u@gmail wrote:
感謝 , 冼老前輩 ...(恕刪)


現在鏡頭光圈還是在鏡身上,在鏡尾後端有個撥桿,那個就是控制光圈大小!

個人猜測,您應該問現在G鏡頭的光圈環取消吧!

其實是發展自動化機身後,住要是靠CPU來傳達鏡頭資訊,像是接上有光圈環的鏡頭之後,都要先把光圈環鎖在最小光圈,否則會出現<Fee>光圈錯誤資訊!

後面G鏡部份就取消光圈環,但也增加原本防塵防滴效果!


像是CANON要接NIKON鏡頭怎麼去控制光圈,在鏡尾用個機械桿,就可以控制光圈!



SElephant wrote:
因此推論要不是Nikon有在16-35 f4的VRII上偷偷加料的話,就表示各焦段的防手震機構其實是有不同的設定....(恕刪)


應該是後者啦
機身防手震,不論是OLYMPUS還是PENTAX(剛好兩家都玩過)
在裝上沒有電子接點的鏡頭後,都會讓你選焦段

可想而知,每個焦段的防手震參數應該是不一樣的
每次看這種討論串都特別覺得有意思,只是少了電視上立法院打架的動作美感而已。

所謂真理越辯越明,在這裡我只感覺越辯詭異也越好笑,像是文字與個人心得的鬥陣俱樂部,樓主丟了一個莫名其妙的話題讓大夥對於經濟不景氣但又想買鏡頭的心裡壓力有個出口,也可謂是大功德一件。所以大家請感謝他吧。

管理員這個問題就更好玩了,我不知道01管理員有沒有薪水,但事實是政府的人領了那麼多的薪水照樣可以不管事,那大家何必怪罪這些可能不支薪的網路義工呢…也許他正好帶女朋友出去玩了嘛!

我真的覺得01是個有趣的好所在
  • 2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