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phyen wrote:
小弟並不認為 Dxo...(恕刪)
你講的我基本上是贊同的. 因為只要動態範圍大, 那就表示對不同的EV值的寬容度高, 這時候以ISO #12232的標準來對18%灰測量的ISO精確度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反而若能夠把ISO值調低個1/2EV (也就是大家所說的灌水), 對於整個畫面的動態調整和暗處雜訊處裡都有很大的幫助. 這也是為甚麼現在各個廠商的ISO值都調低的原因之一吧!
不過你舉的例子不太對喔! 根據DPreview的測試, D200的動態範圍在ISO 100時, jpg是8.2EV, RAW是11EV. 40D在同樣的條件下jpg是8.4EV, RAW是10EV. 所以40D的動態範圍並沒有比較好. 不過40D在暗處的雜訊比D200少這倒是事實. Nikon不管是CCD或CMOS相機的動態範圍一向都不錯, 用RAW拍再調整更是如此, 因為過曝或低曝都很容易救回來. Nikon CMOS相機進步很多的是高ISO雜訊, 並非動態範圍 (新的比舊的RAW大概頂多多個1EV吧! 如果再計入機身處裡的jpg, 新的相機範圍並沒有比較大. 像D700的RAW可以有11.6EV, 但jpg只有7.8EV, 目的是為要求畫面高反差). 至於Canon一向都是CMOS, 所以動態範圍以前到現在差別也不大, 不過雜訊是都有一直在進步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