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4

Nikon快樂攝影和影片集(任何Nikon相機作品也可參與!)

黃昏下的街道。

Df + Nikkor Auto-S 55/1.2,M模式 + Auto-ISO,手動對焦,ISO100 + f/4.0 + 1/800s,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這種場景使用手動對焦,時間是完全足夠的,所以也不會有啥問題,基本也能輕鬆地完成。
不過,舊鏡頭對於逆光時產生的『霧鏡』問題,還是比較明顯的,以至看上去影像軟軟的感覺。
個人以為,這是老鏡頭跟現代鏡頭最大的分別就在這裡。

秋色

D200 + Nikkor 20mm F2.8D
地鐵車站。

同樣的手動老鏡,在正常照明下的解像力還是足夠好的。

Df + Nikkor Auto-S 55/1.2,M模式 + Auto-ISO,手動對焦,ISO280 + f/2.0 + 1/100s,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一直看下來,可能有朋友發現我很喜歡使用大光圈,但其實並不是因為需要淺景深,而是需要更大的入光量,以達到一定高的快門速度同時壓制到相對較低的感光度,以求最佳的畫面效果。

遊走城市中,純緒的攝影。

有時候,坐著雙層交通工具看看城市,拍拍沿途,已經是很好的解憂之法了。

Df + Nikkor Auto-S 55/1.2,M模式 + Auto-ISO,手動對焦,ISO720 + f/2.8 + 1/1250s,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看著照片,突然想Df了,Df在泥坑的數碼相機歷史中是那么特異的存在。
雖然是六年前生產的機型,但是他卻是目前相機界唯一可以把半個世紀前的手動鏡和現代自動對焦鏡頭通吃的機型。
想著,現在二手價也在2萬5000的範圍了。。

PS。其實這圖還沒有完全合焦,看上去有比上一層樓的f/2.0光圈的影像還要軟的感覺,在我來說,是不合格的。

這才是手動老鏡的應有畫質水平。。
當然,前題是要『完全合焦』了。。
看著這圖,誰還會說一枚超過50歲的老鏡頭的畫質不行?

對比起學生年代青澀的我,初學拍照時的影像,覺得當年的作品簡直是弱爆了。(對比影像的合焦質素來說。)

Df + Nikkor Auto-S 55/1.2,M模式 + Auto-ISO,手動對焦,ISO200 + f/4.0 + 1/1250s,平均測光,無曝光補償。
手持拍攝的九龍夜景,是從香港添馬公園拍過去,時間是晚上11點多。
很難得可以拍到晚上天空的雲彩。。

Df + Nikkor Auto-S 55/1.2,M模式 + Auto-ISO,手動對焦,ISO2800 + f/2.0 + 1/60s,點測光(因為對焦在近景的光亮部份),-0.7級曝光補償。
因為我經常在晚上拍照,大光圈對我來說是增加入光量,而又為了最大限度的讓背景清晰,大多會使用接近『超焦距』的對焦點。

<等待 >


D200 + Nikkor 20mm F2.8D
很久以前的
D70
日本茂木

freehubr22 wrote:
很久以前的D70日本(恕刪)


夕陽餘暉 D70
『遊客』

攝於香港廟街。
Df + AFS35/1.8 G,M模式 + Auto-ISO,AF-C9點輔助對焦,ISO450 + f/2.8 + 1/160s,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 34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4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