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生 wrote:
不管是雙系統的用家親述,或者專業網站的評比,幾乎一致認為小白IS的畫質勝過小黑五一籌,您的測試又是不同,可能這與D3的表現勝過5D有關。..(恕刪)
我想應該是 N家的相機本身銳利度就比較高的緣故,由photoZone的一些副廠鏡頭REVIEW中不難發現,相同的鏡頭下測出來的銳利度總是N家的高出不少...
可能早期使用底片做測試這兩顆鏡頭才會有之前的結果
耕生 wrote:
聽您這樣敘述,好像...(恕刪)
嗯,,, 雞婆一下
D80的D-Linghting, 是先存成JPG後再套軟體運算,
有點像在電腦中拉Tone Curve般, 是連續性的,
但是這樣的缺點是無法只針對白曝或暗部調整,
可能會因此失去部分的對比,
至於D3的ACTIVE D-lighting牽涉範圍比較多,
其中差別還是在於D3上安置的EXPEED晶片,
可以提供D3 在JPG出圖時的即時運算,
D3的EXPEED晶片的 "景色認識系統", 決定亮部曝光, 分別記憶亮部與暗部的曝光後,
只針對過亮部位與過暗部位做類似PHOTOSHOP的"覆蓋"作用, 進而達到接近眼睛所看到的景色, 再存成JPG
(景色認識系統也同時運用在AF TRACKING, 同時記憶主要對焦點與衛星對焦點的顏色, 曝光)

上面這張圖, 橘黃色的部分是D3的D-lighting運算流程, 藍色的昰之前機種(D80)的D-lighting運算流程,
其中橘黃色部分的"アクティブ D-ライティング"即是active D-lighting的意思,
簡單說, D3的流程是 1, EXPEED晶片決定曝光後, 2, 分析畫像亮部暗部,
3, 進行"主動式"的D-lighting處理, (經EXPEED分析過後的資料, 過亮過暗部分處理後)
4, 進行JPG出圖,
而下方藍色部分是過去機種D-lighting的流程, 1, 曝光, 2, 出圖存檔後, 3, 用軟體進行D-lighting,
但是軟體處理沒有記憶當時的明部暗部的曝光差異, 經處理後,
或多或少會影響到使用者不想更動的正常曝光部位,
差異在於active D-lighting可以做更精確的曝光分析與控制, 進而還原現場,
這種工作用機都是以職業用戶的需求為出發點,
包括上面所說的ACTIVE D-lighting 目的也是為了能夠儘量換原現場,
回到編輯部可以快速出圖, 節省在電腦上處理的時間,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