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ulu_chen wrote:PS:我又嘴砲了。看到我的回文千萬不要腦溢血,不然我就造「字」業了。...(恕刪) 我已經懶得和人在01上嘴炮囉, 你自便啊~我有請管理員把你的帳號刪掉, 看看成不成囉~
josephyen wrote:再繼續提高感光度,會讓動態範圍小到不能接受的程度。 ...(恕刪) 錯了, 提高感光度會降動態範圍不是這個意思之所以動態範圍會降低, 是因為雜訊使得暗部細節變得無法分辨, 而不是使暗部變得更黑=====================================這次D3s的sensor大概又比D3, 5d2這個世代的產品提升0.5stopimaging resource的raw檔解開就可以知道了Canon新一代的sensor (7D)有同等單位面積雜訊表現但7D的sensor size只有D3s的1/2.6意思是假設縮圖到3MP以示公平後, D3s的ISO6400等於7D ISO2400等於D3,5D2 ISO4000
meridian wrote:錯了, 提高感光度會...(恕刪) 你方向搞反了動態範圍是能分辨出色階的範圍,出來的訊號也通常會把這個色階最低值定為黑色、最高值定為白色。雜訊過高使得暗部細節不清,意思就是暗部沒了色階或很少色階,於是能分辨色階的最暗色就會較亮,通常就會把無法分變色階的部份都當做黑色。最終出圖也會發現,提高 ISO 後,原本能分辨顏色的亮部或暗部,顏色都消失變成純白或純黑了。
josephyen wrote:你方向搞反了動態範圍...(恕刪) 你把事實理想化了, image sensor可不是理論上的東西是實上因為sensor暗電流的存在, 不可能因為ISO提高, 深黑的部分就變成全黑隨機雜訊會跟著amplifier增加而增加, 暗色的地方會變得更"花"而不是更暗譬如這樣說吧:你把鏡頭蓋蓋著, ISO400與ISO6400各拍一張ISO6400那張會變得更黑嗎? 會連原本些微的雜訊都完全不見嗎?
,提高 ISO 後,原本能分辨顏色的亮部或暗部,顏色都消失變成純白或純黑了。=>若是這樣問題就小多!感光元件特性曲線是以斜線加一水平線呈現梯型狀,提高ISO高亮部區塊或許會變成亮白無法分辨,但暗部部分則是較<花>而非純黑。
威小豬 wrote:瞭解您的意思了!...(恕刪) 關於這點我個人有一點小看法目前各家的處理器各有一個名稱但是並非是<同一個型式>, 只是在這個架構或概念下的產品C家目前是直接講到第四代 比較5D2&1DsMK3 相同的畫素相同CMOS但是所顯示的細節就有差異另外N家的COMS 在D3&D300s來說 設計不同所以縱然畫素相當 也絕對不是一樣的處理器樓上有許多的發言 有提出這連拍及處理的意見但是D700可以而D300不行 這也有時空背景現在電腦技術的進步 平均半年就可以翻新一次除了廠商要做市場區隔 也要考慮使用者的負擔D3x有雙處理器 目前連拍5張 再快的話要考慮內存的速度 影像的高ISO下要如何去彌補畫質如果無法達成的話 就不能太貪心換一個角度 這樣的設定對一些職業的用戶 因為場所及配備可以輔助 所以會是鎖定用戶層至於下一代的話 肯定會在ISO上提升 ˊ這是我與N家的人所聊及的事情也就是說目前的趨勢一直是畫素然後畫質ISO 這樣的演進135規格的大小 也會有極限 所以下一代應該也在開發中 N家也在開發中片幅呀 這去年有提過數位的時代 SENSOR的大小不一定會與過去相同 如果良率好 更大也可以做呀至於自己是否要有晶圓廠 這倒不一定需要 因為C家的CCD也是買S家的阿主要是設計端設計好 製造端可以符合就好我也曾經聽說 N家的CMOS雖然S家所做 但是就是不同今年C家的連續出擊 的確相當有力D3s是為冬季奧運所推出 連拍及高ISO的進步 無非是電子技術的成熟吧再來就是D700的改款 以順序來說版上的朋友們 你們未來鎖定買那一台了嗎?
一串看下來,提一個例子吧哲學家班雅明在 "靈光消逝的年代 " 一書中提了一個例子..如果用一句話說明清楚的話就是 "當代的技術會反映在照片內容文本"相機一發明,當初的曝光要十分的久,拍一張所謂的肖像照要好幾分鐘當然,這還是比用畫的快多了但要好幾分鐘要怎麼保持固姿勢? 所以照片裡的人擺的姿勢都差不多同一個樣子除了人的pose外,照片裡頭也一定會有桌子、柱子...etc來保持身體維持姿勢----------------高 ISO 有沒有用? 高畫素有沒有用? 當然都有用,也許在當今現代的技術下很難把兩者拉至齊頭水準很多人說在電腦上看,高畫素沒有用,當然,大家的LCD最多22" 24" 甚至26還是用電視看,42" 52" 還是用投影機,80" 100"如果再想遠一點呢? 將來的投影機小到如A4一樣大,厚度跟一般筆電差不多再薄一點出門,在大場合,投影到更大、更寬的畫面?也許會有人說,房間那麼小,室內空間就那樣,用一千萬左右就可以輸出很大那也是處於我們現在環境下,用我們生活經驗去看待一項技術的用途能不能想像將來,隨身投影機可以往天空投影,放大到200~300,甚至400"讓數百、數千個人同時看,而那時看十年前用二千萬像素相機拍的照片也許還不夠當然,現在就是評估畫質與像素之間怎麼抓個平衡整個討論下來幾乎都是在討論個人主觀感官經驗的問題用實驗法把一百個人用同一台相機拍的照片,用同一LCD去看,量化統計一下相信統計畫來差異也是很大也就是說,就每個人感官經驗是相差很大在某些程度上,自然會有人認為用一千萬去拍跟二千萬去拍,對他們來說沒差異(或差異甚小)能往上追高一點像素,以便將來可以多加利用,這一點也很好有些人官敏銳點,差一點就能看的出來,加上自己需求也不會想到將來這些拍的照片能拿去做什麼在購買DSLR時自然會把畫質放在第一優先不過以上這些,只是微觀放在消費者使用身上要理解為何 C 家與 N 家市場策略與行銷,只用消費者需求去理解他們怎麼做我覺得實在太過狹礙了點雖然產品要賣的好要以消費者使用經驗為最大考量但就消費者經驗就那複雜了,要怎麼去設計一個最好的產品來賣呢? 不大可能更何況,再用點陰謀論去想...."出一台一次全到位的相機,下一台要怎麼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