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111210 wrote:
1吋和APSC的耗電量本來就不能用同一標準比…
重點是,把這兩篇文章兜在一起說作者偏坦那一邊很怪
因為仔細看二文就知道,文中評測機種的預設比較對象從來不是「M10 VS J5」
原文的:「以小型的無反光鏡相機來說,這樣的表現已屬上乘」就已經把所有小型無反納入一起評斷,若吉大的 Scope 只有 Canon 機種,那麼這句就有誤導之嫌,若不是,該用同一個基準。
就像 J5 這句「雖然NFC這功能在許多相機上早已內建,但這卻是Nikon 1的第一次」,這不就很明顯的先酸一下 J5 你現在才加入嗎?正常來說只跟 Nikon 自身比較,就應該只會說:這是 Nikon 1 第一次加入 NFC,而不會先酸很多機子都早就內建了,而且又把 Scope 擴大到許多相機上,你說只跟 Nikon 自身幾種比較,我覺得是很牽強的。
消費者的購物行為是一種選擇的行為,看評測選購的人一定有,評測的人不可能完全只有自家機種上下比對,內文中一定含有平行比較的概念,若評測語言不夠精準,勢必造成觀看者的誤判,說白話一點買機子就是一些想買的攤在那邊看,你能阻止說:不不不!不能放在一起看嗎?
另外內閃無熱靴也是,「說穿了就是受限於產品定位」的印象讓你覺得什麼?對我而言就是暗示你閹割。但換了一台「我想原廠肯定也計算過女孩兒會外接閃光燈拍照的機率有多少,我想路上抓10個可能都找不到1個會這樣用吧!」這印象在暗示你什麼?原來沒熱靴是這麼貼心的事!都是僅有內閃無熱靴、都是小型隨身的無反光鏡微單眼,卻叫大家不能放一起看,所以沒有偏頗,我是沒聽過評測文有這種限制!
評測文章為了維護表面公正、客觀,一定是對機子有褒有貶,但是其中卻會隱藏著很細微的小差異,這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作者無意識的,不過其實有 Pattern 可循... 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同一種狀況本來就能用正反的語言來表現,例如:「這趟試用下來我覺得J5雖然搭載全新的背照式感光元件,不過對在畫質以及低光源的表現上並無顯著提升」,若我說:「這趟試用下來我覺得J5搭載全新的背照式感光元件,畫質以及低光源的表現上還是維持 Nikon 一貫的風格」,有沒有發現這句話的眉角在哪,改一種說法剛好就變成描述 M10 的 Pattern 了:「幾千張拍下我覺得EOS M10機身直出的JPG顏色還是維持Canon一貫的風格,室內外的自動白平衡也很聰明」,然後我如果將 M10 改成 J5 的風格:「幾千張拍下我覺得EOS M10機身直出的JPG顏色與室內外的自動白平衡並沒有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