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mkl wrote:很清晰詳盡的說明確...(恕刪) 是呀, 當年由D300 到 D700, 就明顯感覺到因為FF 反光鏡大了, 所以反光鏡震動明顯比D300 大. 只是當年像素低無人提及. 只有鳥攝長焦距才將問題放大. D800 / D800E, 就明顥感到反光鏡有回彈. D7000 糸的反光鏡跟快門震動是做得不錯.對家C記早期5D 糸, 都有同樣問題, 震到反光鏡都脫下. 又有人說有鏡室磨損.我一直對D750 的設計造工有保留, 所以沒有購入D750.. 同期反而走去買了DF
crossmatch wrote:"諧震" 問題會有點麻煩, 是機夾鏡的問題, 機身做得厚重會較少事故...(恕刪) 諧震就是簡諧震盪但高中物理的"不衰減不含一階項的簡諧震盪"不會發生震幅會遞減,符合阻尼振盪-bv - k x = ma通解為x(t) = A0*e^(-bt/2m) cos(ω't + φ)其中A0為初始震幅A0*e^(-bt/2m) 隨時間遞減的震幅震幅為物體受力的瞬間最大形變,各段震幅包絡線收斂於X軸又剛度K=施力/形變=A*E/L,剛度K正比於截面積A當n機身做加厚就是長度不變下,截面積增加(也就是加厚=>重量增加)慣性矩增加也就增加剛度形變減少,所以時變最大震幅同步減少,快門開啟時,震動尚未遞減完畢所以做的厚重,機身剛性增加, 震幅會減少,也就是俗稱的減少震動, 增加反光鏡阻尼機制(上式b增加),也可達到同樣效果無反則是從減少衝擊力著手,故機身剛性增加的需求相對DSLR較低若有支架抵住長鏡頭前方,有助增加慣性,減少震幅另外反光鏡打到機身的外力頻率,若接近機身機構的自然頻率,則會因共振效應,讓減震效果打折扣相機廠商應該會去注意這問題
RAIL wrote:d750是不是只有一...(恕刪) 也不排除,d750有一批快門簾有問題要修理,不是關於微震,但整體品質令人擔心http://www.nikon.com.hk/tc_HK/service/service_advisory/d750-shutter-issue
yang stephen wrote:給你兩天的時間了...(恕刪) 都已經給你足夠時間去了解還是沒進步,連現在的機器有高解像模式也不知道還要說什麼別人做假那是用等效800mm把鈔票拍滿滿的一張高解8千萬像素,參數都有自己看,要做假我大可以把參數都拿走什麼超近拍拼貼⋯⋯我才沒這麼閒,如果超近拍就不只如此了,我家地方小那張沒8米但6米還是有的且再說你就貼一張圖什麼參數都沒有,我也做了同樣的事就是要告訴你這跟只貼一張能數毛的鳥圖也一樣證明不了與微震的關係拿張鈔票就以為自己真的對抗微震的挑戰成功了⋯⋯服了你微震的成因有很多,也不是對所有鏡頭情況都一樣,前面crossmatch大已經很清楚解說了,多了解一下吧,不要一句就叫人家遠離反光鏡的世界好像反映問題的人都不懂拍照
我也是d750的用戶碰巧手上又有一支600鏡頭可以填滿畫面所以用 腳架 快門線 不修直出 供大家參考討論這張就是 目標相片https://flic.kr/p/H5e1h2Nikon D750Tamron G1 150-600mm f/5-6.3ƒ/8.0600 mm1/160siso 100外置閃光燈Vc 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