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色調的『情定澳門街』,上一幀偏冷一點點,這幀則偏暖調(因為是自家妹妹,才敢這樣玩,如果是收費客人,我必定三死也不能謝罪了。)。D810 + Sigma35/1.4 ART,M模式+ 外閃(使用兩支離機閃。),AF-C9點輔助對焦,ISO320 + f/2.8 + 1/640s。這批圖可以看出我前面強調的『強弱』理論的重要性,看主角在陰影下明顯有補光,然而卻沒有了閃光那種『硬』,而且更重要的是,主角臉部的色調(其實是色溫),跟現場背景的色溫是相當融洽的。。。正如我前面所說的,最理想的閃光照射距離是『剛過後腦蓋就沒有了』,此時只略高過現場光一點(可能還不夠1級EV),所以唯有推高一點感光度來強化曝光。需要說明的是,現代相機,以全幅機而言,ISO400跟ISO100其實是難以用肉眼分別的,那怕是放大100%來續點觀看。PS。之所以選擇這個拍攝位置,除了是有南歐風情以外,背後車牌,剛好就是男女主角的出生年份,所以說,有時大景可以千編一律,但是細節要是留心點,還是可以有變化的。作為留念,背景有的車牌就是有了留念的特別記憶了。可惜當日天公不作美,陰雲之下,再加上方位問題,天空細節就較難掌握——其實是有的,就是加強閃光照射然後提高曝光值,但這樣一來,就不是我原來的要求了,那是另一套風格的拍攝效果了。所以也就是說,每一個風格其實都得有所取捨,這就要決定於攝影人自己的想法了。在構圖上,我們也得要留意利用路旁兩邊的線條來增加『空間感』,例如這圖,地上馬路和兩旁建築就構成了一個『消失點』,這樣就能滿足空間透視的要求,從而讓畫面更加有實感。
irontheone wrote:另一種色調的『情定澳(恕刪) 這圖拍攝時的閃燈簡單說明。相信很多人沒有想過,原來閃燈應用不講GN值,而是講『曝光值』和『亮度』。。這就是我使用閃燈時能夠『融入現場光』的原因——我設定閃燈輸出時,想的是『光差有多少』的問題,然後打在主角身上的『閃光』跟現場光的差距有多少?簡單來說,只要主角的亮度跟現場光差距越少(通常一級EV值左右。),這樣就能拍攝出跟背景非常融洽的人像相片。大家如有不明白,可以再發問。PS。我這個『閃燈應用』概念,其實是從Zone system演化出來的,所以說,再不喜歡也好,該讀的書還是需要看看的。PS2。為何要把閃燈架在攝影師之前呢?大家看看前景的路欄就知道,如果我把閃燈設置在我並排的位置,那路欄因距離閃燈最接近,自然就會出現『穿幫』場面了。(請注意,光線是會隨距離而衰減的,所以在最前面的路欄會受到較主角強烈得多的光線照射,自然就會出現反光而『穿幫』了。)
關於閃燈應用,好像是越說越複雜了,一般人旅個行,那還有帶幾支燈的可能?最好是一機一鏡走天下。。是的,正常的旅遊過程,帶上一支閃燈,就已經是很高要求了。延續自前面的『融入自然光』的想法和『強弱概念』,最好的效果就是,那怕你拍大頭照,無論是背景色溫還是光暗,也跟主角也是洽到好處的配合,那才是用燈的最高效果。。『期望』這是婚攝過程中,發現女角對某物看得入神,於是在設定完之後走近拍攝,使用閃燈補光。是的,在這種戶外拍攝,閃燈就是用來『補光』的,千萬別跟陽光鬥光,而且正如前面所說的,『跟現場光最好保持1級EV的亮度差距』,這樣就很難發現使用閃光的痕跡,但又讓主角臉部曝光正常。當然,照片中是沒有陽光的,但是照度還是不錯。這是單燈拍攝的效果。但不是直接把閃光對著主角射去,而是折成某個角度,使用10cm X 10cm的閃燈反光板,主光源先打到主角面對的牆上再反射到主角,反光板則把部份邊緣光反射到主角臉上。這樣就形成了多角度的光線射到主角臉上,從而讓主角臉部受光比較平均,而這卻是只使用了單燈時的效果。。閃燈應用的另一重點就是『越是大面積和多角度的反射,光線會越加柔和』,這也是用閃光但卻不留痕跡的法寶。所以,市面上有各種形式的反光板和諸如『碗公』這類柔光罩在售賣,其目的就是上面那個法則。D810 + Sigma35/1.4 ART,M模式 + 機頂外閃,ISO64 + f/4 + 1/160s。當年高像素相機才推出沒多久,而Sigma的ART也推出沒多久,很多人都在讚譽死馬ART系列的超強解像力(比原廠還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圖如果給女生看到,一定會多加投訴。原因是原片中,在原生ISO64和死馬ART 35的加持下,呈現出驚人的解像力,結果就是我在後期時,需要不時的利用減低對比和清晰度的操作,來把女生臉上的毛孔和細節減弱!
irontheone wrote:另一種色調的『情定澳(恕刪) 鐵大拍攝場景是望德堂區聖美基街,附近街道經常看見新人拍攝婚照同一街道反方向拍攝 < 老屋 > D300s + Tokina 12-24mm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