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意仰俯角度(盡量跟主角垂直有90度夾角為最佳,這就不容易變形)。
2、盡量把主角置中(超廣角鏡頭的中心位置是變形最少的,隨著離中心點越遠,變形就會越利害。所以,什么黃金分割點、三分法則,在超廣角人像拍攝是不能用的,或者是可不用就不用。)。
3、拍攝時留有10%邊框,作為後製時二次構圖之用。(此圖我有做二次構圖。)
4、配角們需要用站姿來配合,通常我會要求他們頭向前一點,以減少鏡頭變形和透視變形的壞影響,尤其是對臉部變形的控制要盡量在可接受水平。
(所以大家就看到相片效果是人好像沒有太多變形,但背景就是嚴重的變形了。)
也就是說,使用超廣角鏡頭拍攝人像,很難是即興的拍攝,而是顧左顧右的,也就只能夠擺拍了。
相片底色在後製時刻意的偏洋紅一點,以配合喜慶氣氛。
D750 + AFS20/1.8G ,M模式+外閃,AF-C9點輔助對焦,ISO1250 + f/2.8 + 1/125s。
明顯的,這也是『高感光人像』的拍攝方式,目的是保留現場氣氛。
此圖也可以看出我閃燈設定上有錯誤之處,就是左前方的妹子受光過多了,理論上,我的閃燈折角,應該是向右上方照射,再利用右邊牆身反射大部份光源到人物身上,才能夠減少左前方妹子的受光程度,從而讓眾人的受光更加平均,而這必須要認識光線投射的形式,是以扇形散開的,而在同等距離下——這也跟景深原理是一致的,理論上眾人受光才會平均。
PS。我又要出賣朋友了。
PS2。我並不介意展示錯誤,更加會承認有所不足,這樣才能讓我更加精進。
PS3。當時我其實是使用D810和D750雙機拍攝的,之所以不用旗艦級的D3s或D4做拍檔,主要原因是我想了解D750在重度工作中的應用效果。結果就換來了經常的設定錯誤——並非D750太差不能勝任,而是因為我習慣了D800系和旗艦的操作方式,所以才經常一時忘記了D750該如何操作,相反,由於當年D750有AF-F和反轉屏的加持,過去的過頭盲拍方式有更加可靠的成功率,那天我拍攝敬酒環節還是拍得挺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