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ontheone wrote:再次謝謝各位大大的無...(恕刪) 我認為你距離已經近過頭了XD假如這麼近才能拍,那根本就是等同別拍了,你自己也知道花多久精力才能靠這麼近若是你認為我沒用過T100-400,但是憑經驗講的話有參考性你就聽看看吧只需壓在5公尺左右拍攝,並且確實做到對焦的隨心所欲,要焦平面在哪就對哪景深淺是一回事,但是景深的中央處有沒有在你對焦的對焦點上才是重點與其說縮光圈,不如你直接縮焦段,景深範圍會回來的更快靠近的功課你已經達到了下一步就是磨練出,到底對焦上有沒有準確且穩定的感覺假如都怪怪的,我只能像是講廢話一樣推薦你調焦因為假如你也有感對焦位不夠準,不給你這樣的解決方案,我等於沒什麼幫助有時不是不用調,而且剛剛好那個距離是等於歸0,就會特別有感覺某個距離拍照很OK,太近或太遠都不行的感受(副廠鏡的機會比較大,原廠鏡428雖然測出來很亂但我感受不出來這種現象)常常都要10m開始接近,但是都要3m內拍的才行,那還真的不用拍了XD
延續對A9的性能測試報告~~~~~~~~~~~~~~~~~~~~~~~~~~~~~~~~~~~~~~~~~~~這種的是由右前方往我們這邊衝過來的由於有縮翅,所以速度也是很快的在目標每秒距離變動很大而且魚鷹一縮翅又會再度改變速度的情形之下最容易測出相機對焦系統的預測對焦的演算能力如何由這張看來,a9的預測對焦能力是足夠的.......原圖這張是在800MM下,直接裁到長邊只餘1900,沒有縮圖https://c2.staticflickr.com/8/7874/39642872573_9c2eaf80e0_o.jpg11魚鷹-20181217-SONY-A9-1344 by stephen-yang, 於 Flickr
iflash wrote:我認為你距離已經近...(恕刪) 其實我也覺得近過頭了,暫時總結是『距離適中就足夠』而不是走得更近的好。。所謂足夠,是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1、景深控制,改變距離比改變光圈值,見效更快,而且不影響曝光量(這點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因為平價鏡天生就光圈小。)。2、最佳解釋度距離,這跟鏡頭的『應用技朮和價格』有關系,平價鏡頭,就別指望跟貴價鏡比『解釋度』了,然而,在『一定距離』內,平價鏡的解釋度絕對不會差過貴價鏡太多(這也是我越走越近的原因之一。)3、除了拍攝距離,改變焦距也是有效控制景深的方法之一(效用也是遠較收光圈來得更明顯的改變。)。可以這樣說吧,暫時我個人認為如果出現『解釋度不穩』,並不是我手上鏡頭的問題,而是個人問題更可能一些(至少懂得判斷是因為目標動作太快呢?還是自己手抖了呢?還是真正的『跑焦』?)。而我手上這支鏡吧,如果以超過10米距離拍攝15cm左右体長的小鳥,其實可以放棄不拍了,然而在6米左右及以內的距離,卻是有非常好的解釋度的(即是大家說的數毛畫面。)。我也知道鏡頭跟機身的磨合問題,也清楚每支鏡可能會出現『遠焦準、近焦不準』或者相反的問題。。反正如果以我手上這支鏡頭來說,以拍林鳥而言,4~8米應該是最佳表現範圍了(同廠同型號不一定就是這個表現哦。)。是不是有不準焦現像?我不知道,但我卻會就著我現在所發現的去發展出針對這支鏡在我的D500上的表現的技巧就是了。。所以暫時不會去想調焦的事情——反正拍靜物並沒有出現不準焦現像。最後,我發現我經常使用D500的1.3X裁切(也就是相當於M4/3系統的2X轉換系數。),效果比走得更近的效果更加好。PS。我知我在不斷改變想法,這是正常現像,但在老前輩面前也就是『不穩定』,只不過,正如Y大所說,不斷練習就會有更多感受,說不定慢慢可能悟出自己的道路?我雖然拍得不好,但不怕公開,也就是希望獲得各位大大的指正(近半個月以來,應該超過15000快門了。不算多吧?)。。附圖是拍攝室內15米以外靜物(肯定是價格牌啦。),大大們能判定我這個D500+Sigma100-400/5-6.3 DG OS HSM有沒有跑焦?個人認為是基本沒有的。
irontheone wrote:攝影好玩之處,就是...(恕刪) 幾天前才說拍攝魚鷹不易,昨天就遇到一個好時機,1. 平靜無波的水面2. 光線、天氣有80分以上的水平3. 站對了位置也拍的到4. 最重要的一點是與好友一同拍攝D5+640E+TC-14 (1/3200, f/5.6, ISO1600)
irontheone wrote:其實我也覺得近過頭...(恕刪) 這樣是看不出有沒有準焦的因為拼到最後,準不準焦拼的遠比這個更細Kuok Chan ip wrote:新手貼圖 15151515...(恕刪) 歡迎來訪這邊沒有新手老手,都是一樣的~~~~~~~~~~~~~~~~~~~~~~~~~~~~~~~~~~~~~~~D5+800mm f/5.6 E FL ISO250011魚鷹-20180209-ND5_3234 by stephen-yang, 於 Flickr11魚鷹-20180209-ND5_3234-1 by stephen-yang, 於 Flickr到目前為止,D5+856和A9+428+2.0X最大的差別點,應就是高ISO上的差別在ISO1600內以,兩者差別不大但只要一過ISO2000D5還是和之前差不多,但A9的畫質就快速往下噪訊會變得不好處理,細節保留度也變差很多到了ISO5000D5還是只差ISO2000一些些,但A9已到了可用的邊緣了超過ISO5000D5開始變差,而A9已完全不可用了目前"我個人"有辦法處理的iso,d5約在iso8000,而a9約在iso5000這到底是鏡頭的差別還是相機的差別目前仍不知道......以上僅供參考,無任何實值意義
yang stephen wrote:這樣是看不出有沒有...(恕刪) 嗯,我明白你所說的。。不過,以下兩圖,應該能解更清楚的說明我的想法。。今天拍攝的鵲鴝幼鳥。。同一隻鵲鴝,同一個場景,不同的只有ISO感光度和距離。。ISO不一樣,影響畫質的嚴重性,從下面兩圖中,遠不如改變距離。。圖一距離較遠,1/160秒快門,光圈f/8.0,ISO1250。圖二大約走近多2米距離,1/160秒快門,光圈f/8.0,ISO500。從細節的表現來看,明顯是第一圖遠不及第二圖,第二圖應該中焦了吧?至少第二圖看來更像中焦吧?由於距離更近,第二圖的景深將會遠遠的少於第一圖,所以,要說因為跑焦或對焦不穩而導至細節丟失的說法,應該不成立了吧?然而,為何景深更淺,距離更近會讓畫質相差那麼遠呢?除了因為手抖的問題外,是不是鏡頭的『最佳解釋距離』也有關系?然而,無論如何也跟是不是『不準焦』沒關系吧?當然,我還在研究學習,望大大們不嗇賜教。。如有錯請糾正。PS。我只是補充前面我的『思考』,並不是說所有鏡頭的問題也如我所說的一樣,只是就著我手上的D500 + Sigma 100-400/5-6.3 DG OS HSM這個組合作理解和說明。。不知道這樣理解有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