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 stephen wrote:雖說近是王道但太近...(恕刪) 其實,不斷嘗試之下,不斷的減短距離其實不太好,收光圈正如你說又影響到ISO表現,所以,還是不要太近為好,最多後期裁得比較多就是了。。我自己的結論就是——平衡就好,在不影響『凝結效果』和感光度表現的前題下,反而是『保持一定距離』,可能效果才是最好最均衡的。大大你說呢?PS。在每天都拉近點距離的練習中,我至少學會了如何接近小鳥,當然,完全深山的野鳥又是另一回事了。謝謝教導。。
我個人還是認為東西好不好,器材OK不OK,多看看別人的圖就知道了沒有拍出來的細節,後製也後製不出來的,我想大家都懂....A9+400mm f/2.8 GM+2.0X11魚鷹-20181217-SONY-A9-1390 by stephen-yang, 於 Flickr
yang stephen wrote:我個人還是認為東西...(恕刪) 今天的作品,還是拍得不好。。今天終於離開我的私人練習場了,開始進入真正的樹林,不過仍需繼續努力。。赤紅山椒鳥,分別是紅的是雄性,黃的是雌性。。
拍攝魚鷹是很蛋疼的活動,光線好的時候容易起風,所以魚鷹的姿勢就不一定好,相對的,也不容易拍攝。光線不好的時候,ISO容易飆高,細節也不容易出來。當一切條件都完美的時候,卻又不一定拍的到,因為速度很快或是站錯位置。D5+640E+TC-14
milktoface wrote:拍攝魚鷹是很蛋疼的...(恕刪) 攝影好玩之處,就是你永遠意想不到狀況,而在不同狀況下拍到最好,也就是成功感爆燈,然後也就樂此不疲。。雖然我是打鳥新手,但三十年前我就能理解攝影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