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2

Nikon快樂攝影和影片集(任何Nikon相機作品也可參與!)

lml640707 wrote:
I大美拍我很愛這顆S50EX...(恕刪)


我這支50EX,到了D800一代就不得不換掉了。。
因為泥坑從D5100/D7000/D800一代開始,發展出專門視頻操作的AF-F對焦模式,運算法則已然完全不一樣。
當時50EX,正確來說,是2010年10月以前死馬生產的鏡頭,全部都得回廠更新韌体才能『勉強』應付。
而我這支50EX自然是不幸中招了,然而更新韌体之後也是對焦的非常慢,結果50 ART一開賣,我就馬上換掉了。

PS。當時的死馬鏡頭在OVF對焦時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就是LV或者視頻操作時對焦不順而已。
其實,那個年代,Sigma85/1.4DG EX也是一支性價比極高的好鏡,跟後來的ART系列是完全不同的路線。

也是跟著朋友去蹭拍。。

D700 + Sigma 85/1.4 DG EX,M模式 + 外閃TTL-1.3級EV輸出,ISO200 + f/2.0 + 1/400s,手動白平衡4760K。
機身輸出JPG,後期加光0.66EV。
使用外閃時,我是一定會盡量的融入現場光,不讓察覺到明顯的打光痕跡。。

說到使用外閃的原則是『融入自然光』,很多朋友覺得有點難度,什至是想像不到如何操作。。

閃燈相關的詞匯,一日『強度』,二日『距離』。。
相信有一定資歷的攝友們都知道GN值,都知道『距離』是當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強度」是何解呢?
為何我又把他放在『距離』之前呢?
(即是更重要)

很多攝友們使用閃燈時,都會出現背景或陰影部份有強烈的『黑影』,此為大多使用閃燈時的照片常見效果。
然而,其實這並非『常規』,只是大家都習慣了,有強烈的『黑影』才會變成大家心目中使用閃燈時的理所當然的影像效果。

所謂『強度』,就是說,當你發射閃光時,要強過環境光的話,自然就會出現強烈的黑影。
但是,如果你的閃光『強度』剛好或接近環境光時,那就不會有強烈黑影。
也就是說,你的『閃光』只會算是現場照明的一種。
也由於閃光太過『弱』,弱到不能完全的蓋過環境光,所以此時的白平衡就很好設定了——也就不會出現人物白滑但背景卻過黃過紅的現像。
此時只要把白平衡設定在接近現場光略高一點即可。

這樣,也許會有朋友會問,那么我使用閃燈,是因為照明不足哦,那我現在把閃光調校至環境光的強度附近,那不就失去使用閃燈的意義了嗎?
當然不是!
首先,閃燈計算GN值時,大多是使用ISO100或200作為基準,那么如果我把ISO值設定為400、800什至更高呢?
根據GN值的計算算式,這自然就能夠把閃光『強度』成倍的增強!
然而,一如我前面所說,那如果閃燈過強,蓋過了環境光又如何?
其實,使用閃燈,一種是我所說的『融入環境光』(弱閃),另一種就是作為『主光源』來使用(強閃),也就是說,在你創作時,排除一切現場光,只以閃燈作為主照明。
然而,小小的閃燈始終輸出力有限,自然不能把閃燈作為『主光源』,那得要看現場環境的『大小和縱深』做決定。
所以,在室外而言(或較大的室內空間),還是『融入現場光』的效果比較好的。
因為這樣一來更能平衡人物和背暑的光暗,二來其實是變相的提高了閃燈的續航力和可用性。
(以大多數品牌的旗艦閃燈而言,其標稱是200次回電,我的使用方式卻可以達到600~1000次回電,正常1.5秒回電速度,我可以不間斷連拍至少超過十張的照明不變。如果在工作狀態,加上PB的話,一天跟攝拍攝2000多張照片,我都是經常不用更換閃燈電池的。)

說到此處,大家是不是開始理解,何為『高感光人像攝影』呢?
對的,晚上使用高感光+閃燈的人像攝影,是可以有很精彩的演譯的。
放開懷抱,其實攝影有很多可能性。
閃燈應用,其實不應該只盯著GN值左算右算,而是想像有更多的可能性。
再者,我們大多的攝影作品(閃燈應用),其實都是在室外的開闊空間拍攝的,太過強調強光/主光源拍攝,其實並不太現實。(然而很多攝影人卻不自覺的把閃燈作為主光源來使用。)
大部份情況下,其實閃燈是用來平衡環境光和為主角消影,才是主要用途。

這圖是我為妹妹和妹夫拍攝的結婚照,也是所謂的『高感光人像』的作品。
當時使用兩支外閃,但都不是1:1全火力輸出,而是分成左右不同輸出火力的設定,但都是1/32和1/64之間的設定,大家可以看到,人物照明和背景的白平衡得到很好的平衡,沒有違和感覺。
如果我使用1:1閃光輸出的話,人物就會太光,背景就會太暗,而且會出現嚴重的白平衡不調和的問題。

D810 + Sigma35/1.4 ART,M模式 +離機外閃,ISO1000 + f/2.8 + 1/125s,閃燈加上2700K橙色GTO遮色片,手動白平衡3400K(計算街燈2700K、霓虹光管4100K、閃燈2700K、經過車輛燈光3700K的綜合。)。
客戶的收費作品當然不能公開了,只能拿自己妹妹開刀嘍。。

PS。為了增加照明的靈活性,當時是化妝師和我小女兒作為燈童,手舉閃燈,被我呼來吆去任我擺布的。
PS2。為了盡量的壓縮發言,不讓大家覺得悶,好像說得不明所以的。

閃燈應用,是不是一定要正面照射的呢?
其實不一定。。

所謂不依正規,才能有千變萬化的可能。
此圖也是我給朋友的結婚作品嘍(收費客戶當然不能公開嘍。)。。
使用了離機閃,但卻不是正面照射,而是在明知道有射燈照亮主角的同時,我把閃燈架在了主角必經之路的背後,作用是打『髮絲光』,讓主角跟背景更覺分離,以及利用閃燈和射燈不一樣的色溫值來加強背景效果(射燈色溫值要比閃燈低約1000K,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受閃燈直接照射影響到的區域有呈現藍調的效果,而主角受射燈色溫影響而變成紅調,有助突出喜慶氣氛。)。
圖中右上角的光點就是閃燈的反影。

同樣地,我把白平衡手動設成4500K。
(射燈和閃燈色溫的混合計算結果。)

D750 + AFS 70-200/2.8 VRⅡ,M模式 + 離機閃燈,ISO1600 + f/2.8 + 1/200s,手動白平衡4500K。
這圖也是『夜間人像』(高感光+閃燈)的變奏作品,當時我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保留現場氛圍,也就是說首先要考慮『融入環境光』的問題了,這類作品的閃燈強度和色溫值差距,是首要考慮的問題。
可以點擊放大圖片看細節,從婚紗的細節來看,快門速度是足夠凝結主角動作的,同時也是考慮使用更高ISO值的原因之一,然後才是如何設定閃燈輸出和拍攝參數。
可以說,在新人還沒有步進禮堂前,我就已經考慮了閃燈和射燈如何配合了。

在香港,很難有較好的鐵路題材,很多時只是路過拍拍而已。。

D750 + Sigma 35/1.4 ART,M模式 + Auto-ISO,AF-C9點輔助對焦,ISO100 + f/4 + 1/1250s,平均測光,無曝光補償。
在這裡值得一提,大家都知道我平常是使用M模式 + Auto-ISO拍攝,然而,這不就是自動模式嗎?那如何能控制ISO在理想的數值?
答案就是在熟識『曝光表』的前題下,可以反向利用光圈值和快門去把ISO壓低。
即是有時明知道快門值不需要很高、光圈不用那么大,但為了有更佳的ISO值,還是可以調整來達到目的。

irontheone wrote:
在香港,很難有較好的(恕刪)


澳門拉丁城區大巡遊拍攝 D700+Nikkor28mm F1.8
qseal55 wrote:
澳門拉丁城區大巡遊拍(恕刪)


28mm的確是一支很好的街拍鏡頭。。
適當的鏡頭變形和透視變形,既能加強張力,但又不會太過『膩』看。。。

當然,以我的要求而言,還是35mm比較適合我,因為變形控制的更好,當然,損失就是視場沒有那么廣闊嘍。。
『無題』

D750 + Sigma35/1.4 ART,M模式 + Auto-ISO,ISO400 + f/5.6 + 1/1250s,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空盪的年宵市場』

D750 + AFS20/1.8G,M模式 + Auto-ISO,AF-C9點輔助對焦,ISO100 + f/5.6 + 1/1250s,平均測光,-0.7級曝光補償,當場採用『中性曝光』保留光位細節和一定的暗部細節,後期處理後再整体拉光2級EV。

後期時需要集中處理亮部不能有死白,暗部不能有死黑,才是這種逆光照最難處理之處。。

D750讓我深有印像的地方是他非常幹凈的畫面,其暗部拉光的幼細效果什至要比當代旗艦機身還要好。

大樓剛好1000層,祝大樓錦上添花

< 秋菊 > D70+Nikkor35mm F2D
  • 34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4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