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 stephen wrote:都有照片出來了要怎...(恕刪) 只能說有些人就是如此或是裝死(或是人說的,等級不夠,像我們有時也會覺得某些評測講到拍鳥很兩光一樣)圖片無意,但敘述有意包裝好美到閃瞎我的眼的文章不計其數了有精挑的照片但不該誇大過頭的文稿
iflash wrote:只能說有些人就是...(恕刪) 拍的越多看得越多,越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器材只是個工具,數據終歸是數據,不需要在此爭個你死我活⋯⋯應該要有一個更寬大的心胸與視野還給楊大一個乾淨的空間吧!
再次謝謝各位大大的無私賜教!小弟是每天定必好好練習,以求得更更多賞心悅目的照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經過十多天的練習,又經過一周的混熟,今天已經把鏡頭的最短對焦距離發揮到極限——1.6米!再走近的話,連鏡頭都不能夠有效對焦了。。大家有試過拍太陽鳥時能接近到2米以內嗎?能把母指大的太陽鳥拍成迫爆Mon的效果?以下圖片,除了裁切成更緊湊的1:1以外,基本上沒做更多裁切了。不論是相機還是鏡頭,已經是近得不能再近的極限距離了。By Nikon D500 + Sigma100-400/5-6.3 DG OS HSM(C) @ CX格式,1/125秒快門,光圈f/8.0-10,ISO1000~5000。其實,整個曝光組合,我還是太過保守了!如果能夠將快門降至1/15秒,即是曝光量可以提高達到4級EV,也就是說,可以將ISO有效壓至低過200!又或者保持一定低感的情況下,推細光圈到f/16,以增加景深深度。。這樣有可能獲得更加優質的畫質——前題當然是能夠有效凝結小鳥動作啦。PS。攝影迷人之處,就是當你有了知識,有了感覺,只要能夠續少改進,每改進一次,每看到作品有新的看點,每發現新的改進點,自然就能樂上半天甚至幾天,哈哈哈。。PS2。每說到品牌,總有那些不發相片卻滿咀XX的人沖進來。。發照片,互相欣賞一翻,互相指教各種好壞和改進(不是品牌,而是拍照本身!),不是更美的事嗎?PS3。我手上機器有了,是不是應該不斷的去發掘機器的能耐呢?再多的抱怨也只是影響情緒,然而,在不斷的練習和發掘過程當中,其實樂趣可大多了!買相機是因為要拍照,拍照是要尋開心,不是嗎?問題是,尋開心是你去質疑別人?還是自己發掘手上機器的能耐?還是自己能夠拍到更加賞心悅目的照片?那個更加開心?
iflash wrote:只能說有些人就是如此...(恕刪) mm-lai wrote:拍的越多看得越多,...(恕刪) 我很高興開了這個樓,才能引來其他家的高手貼圖讓我看到了不同的世界若沒有這些高手貼圖我還是停留在某些相機只是"全糊機"的時代理由很簡單因為以前看到有些人使用這些相機拍出來的照片實在是難以達到應有的水平所以導致會有那種想法但有了這樓後,眾家的高手拍出來的效果,讓我認定拍得不好的照片那只是人的問題有了大家貼的圖,看的人可以自己去比較那個喜歡,那個不喜歡也沒有所謂公不公正的問題因為這不是評測機構,只是一個分享的版別看得太嚴重了覺得這個版的水平很低也無妨,因為我們本來就沒有什麼代表性~~~~~~~~~~~~~~~~~~~~~~~~~~~~~~~~~~~~~~Nikon D5 +800mm F/5.6E FL11魚鷹-20180221-ND5_3911 by stephen-yang, 於 Flickr
yang stephen wrote:我很高興開了這個樓...(恕刪) DSC94980_cr-5 by CH Lin, 於 FlickrDSC93610_cr-5 by CH Lin, 於 FlickrDSC84267_cr-5 by CH Lin, 於 FlickrDSE68371_cr-5 by CH Lin, 於 FlickrDSC91337_cr-6 by CH Lin, 於 FlickrDSC76993_cr-6 by CH Lin, 於 FlickrSony A7R2, Leica R280/4APO + 2XAPO
irontheone wrote:1.6米遠的叉尾太...(恕刪) 雖說近是王道但太近時,景深太淺主体跑出景深外時,看起來就是糊的了......這時便需縮光圈但縮了光圈,iso又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