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version wrote:
這可以說一個問題,不同單位面積,在同一平面下的光量是一樣的吧...
(恕刪)
good兄我想你的問題大概出在這裡了
不同面積接收的光量是不同的喔
你可以把光線想成是一堆平行射出的箭矢
假使每平方公分有一百枝箭
每十平方公分就有一千枝箭
所以說假使 "單位畫素" 的面積大小不一樣
接收到的光強是不一樣的 (就是吸收的光量)
你可能會迷糊的一點是
明明都是同樣鏡頭同樣光圈進來的光
為甚麼會有差
差別在於...
對APS size來說 射在他周邊的光都被浪費掉了
Full size周邊浪費的光量則比較少
畫圖表示像這樣
小元件
-> 浪費掉了
-> 浪費掉了
-> |
-> |
-> 浪費掉了
-> 浪費掉了
大元件
-> 浪費掉了
-> |
-> |
-> |
-> |
-> 浪費掉了
只不過我前面講的是十倍的差異
這裡則是2x2 : 4x4
至於所謂的iso是定值... 因為iso的計算是 總入光量/單位面積
所以跟單位面積的確無關
至於為甚麼相反的高iso通常畫質比較差?
這又是另外一個獨立的問題
這部分我不是很確定廠商是怎麼設計的
因為實際上CCD對於過強或過弱的光都會工作得不好
我只能猜想廠商原本就把ISO值訂為在100 or 200的時候是最佳
而在吸收超過的光量的時候 產生比較大的誤差
因此使得畫質下降
這跟以往底片的原理又不相同 底片高iso畫質差則是因為粒子粗解析度下降... (昏了吧...)
至於你後面的甚麼fill factor... 其實不太瞭解你要表達的是甚麼...
暫時無法解釋囉...
walkingracer wrote:
我不筆戰喔,只是在F...(恕刪)
就回到討論當初的原點
SElephant wrote:
相同畫素之下,晶格的密度越低,每感光單位能獲得的光量就越多,解析度比較高。...(恕刪)
以上紅字你錯看成畫質,就引發後續一連串的討論,紅字改成畫質我沒意見
但是當初我的重點是解析度比較高,好像到現在好像你還沒發現
你談到縮圖我覺得那很扯
因為縮圖是用演算法,將相鄰的顏色,經比對演算後,幾個顏色可能變成一個新顏色,最後照片像數降低
這縮圖與你講的進光大、較大的元件八竿子都打不到,你還可以同理可證
這同理不知由何處引過來的,所以強調這個同理tone跳太多了
~~~~~~~~~~
打到一半突然發現你修改,那我也寫到這裡
seva0419 wrote:
good兄我想你的問題大概出在這裡了
不同面積接收的光量是不同的喔
你可以把光線想成是一堆平行射出的箭矢
假使每平方公分有一百枝箭
每十平方公分就有一千枝箭
所以說假使 "單位畫素" 的面積大小不一樣
接收到的光強是不一樣的 (就是吸收的光量)
你可能會迷糊的一點是
明明都是同樣鏡頭同樣光圈進來的光........
ISO......
因為實際上CCD對於過強或過弱的光都會工作得不好
我只能猜想廠商原本就把ISO值訂為在100 or 200的時候是最佳
而在吸收超過的光量的時候 產生比較大的誤差.(恕刪)
嗯,以上同意,因為我少考慮到一點,把箭當到pl/mm的話,
當進光量上升,pl/mm是上升的,
而我說的fill factor是光填充係數,
因為想拉回畫質的討論,
感光開口大,填充係數就大,而iso就高,我想指的就是這樣
而iso純淨,加上填充係數高,pl/mm的上升,普偏的認知這就是"好畫質 "
當然,iso過大或過小,都會使訊號失真,當然畫質會不好,
另一件事是說,fill factor高,不是因為片幅大,是因為他的受光的pixel開口大,
也就是,當然可以做一片aps size,但fill factor很高的sensor,但勢必畫素降低。
等同於D3的DX模式!!!!
對於同一個鏡頭在相同光圈與快門設定的狀況下來說,FF跟APS相機因為光學特性不同,FF就是可以利用到比APS多的總光量(光量比例大約是1.5到1.8倍吧?看各品牌設計不同而定),假如有兩塊感光元件,FF與APS的畫素相同,那麼在下列算式中:
總光量 / 畫素 = 單位畫素可以分得的光量
因為分母固定,所以總光量較高的FF,其平均畫素捕捉到的光量多,自然能夠較忠實的反應鏡頭捕捉到的光線品質,這是光學部分的優勢。
除此之外,考量到無論是CCD還是CMOS,畢竟都是利用光電效應原理來儲存影像,因此除了光之外,電的影響也很大。較小的晶格表示感光板上的電荷密度較高,它們之間會不會發生磁波的干擾、產生的熱密度較高而產生雜訊、甚至當晶格小到一個境界時,會不會發生光線的繞射現象(別忘了數位相機還得靠濾鏡來將不同光譜的光線分離,密度低比較有機會將不同顏色的光分得清楚一點,避免干擾),這些因為我不是專家,不敢斷言一定會怎樣。只是以基本的物理常識來說,凡是跟電與熱有關的東西,向來都是密度越低造成干擾的機會越小,這點應該不會有太大的爭議才對。
不過,上述的比較只是基於『畫素』相同但感光元件尺寸不同的狀況而論,因為原題是D300與D700間的比較,它們擁有接近的畫素,但感光元件尺碼不同。有些人扯到大面積高畫素與小面積低畫素之間的比較,我認為其變因太多實在無從比起,感覺上有點像是在說EOS-1D MkIII跟D3之間的PK到底誰會贏,像這種問題大概只能靠實際拍攝看結果來評比,光是靠物理原理來判斷,似乎不容易分出高下........
SElephant wrote:
除此之外,考量到無論是CCD還是CMOS,畢竟都是利用光電效應原理來儲存影像,因此除了光之外,電的影響也很大。較小的晶格表示感光板上的電荷密度較高,它們之間會不會發生磁波的干擾、產生的熱密度較高而產生雜訊、甚至當晶格小到一個境界時,會不會發生光線的繞射現象(別忘了數位相機還得靠濾鏡來將不同光譜的光線分離,密度低比較有機會將不同顏色的光分得清楚一點,避免干擾),這些因為我不是專家,不敢斷言一定會怎樣。只是以基本的物理常識來說,凡是跟電與熱有關的東西,向來都是密度越低造成干擾的機會越小,這點應該不會有太大的爭議才對。
...(恕刪)
主要不是什麼磁波的干擾,
一個是以fill factor為主,因為光開口大,每個像素集光鏡片不用像ccd一樣放大,
這時的光互相干擾會減少,
再來,因為光開口大,熱雜訊也就降低了,
還有一個,因為cmos是每一顆一組adc放大電路,所以容易產生fixed noise,
但這個也隨著進步,改善到接近ccd的品質了,
其實,cmos的缺點就是雜訊,可是製程進步後,cmos可以把fill factor做大
很多問題似乎不是問題,畫質才有所提升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