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捨棄D7300!?D7500發表,預計6月發售

jenhoxen wrote:
贊同您的看法。從過...(恕刪)


首先,我很早就有『同一對焦系統因應產品區間而有性能腌割的狀況』的論調。

其次,為何會有MC 3500 FX和MC 3500 DX之分呢?
一切原因要由開始採用Hybrid機身說起。
由於電路板改變了設計,機身得以越來越薄,以前可以裝得下整個對焦模組,但現在必須要想方法塞進變薄的機身。
所以,才有後來的MC 3500DX和MC 4800的出現。
由於整塊對焦模組變小了,所以實際在對焦屏上看到的對焦範圍也縮小了。

irontheone wrote:
我可以確認,D7100是小51點。。
大51點只有D300s和D300。
D750和Df是MC4800(39點),


感謝提供資訊~
irontheone wrote:
我可以確認,D7100...(恕刪)


下面是Nikon的官網,請再仔細看一下7100和7200的差別,ii才是小點,這可不是"感覺"的問題唷


7100

7200

PS.我自己越看,也是覺得7100的點和7200差不多大
0931779549 wrote:
irontheone wrote:
我可以確認,D7100是小51點。。
大51點只有D300s和D300。
D750和Df是MC4800(39點)


感謝提供資訊~


很遺憾您已經接收錯誤資訊了
irontheone wrote:
首先,我很早就有『同一對焦系統因應產品區間而有性能腌割的狀況』的論調。

其次,為何會有MC 3500 FX和MC 3500 DX之分呢?
一切原因要由開始採用Hybrid機身說起。
由於電路板改變了設計,機身得以越來越薄,以前可以裝得下整個對焦模組,但現在必須要想方法塞進變薄的機身。
所以,才有後來的MC 3500DX和MC 4800的出現。
由於整塊對焦模組變小了,所以實際在對焦屏上看到的對焦範圍也縮小了


大家都差不多時期提出質疑(同時使用FX/DX又有認真觀察,並不難發現),至於"閹割"這說法就只是一個形容詞罷了.

前面是在討論所謂"閹割"現象的形成因素(並不是還在"發現"或"懷疑"),Deflash大提出的是完全正面的解釋:因為DX的像素密度遠高於FX,以D500來說相當於4800萬畫素FF,同一套對焦系統執行起來自然比較吃力,這是很合理的現象,同一套CAM3500在D800上就比D700吃力非常多,D800當時時還宣稱有改良。

我提出的是除了上述"正當理由"之外,較低階機身是否因配置較低階運算系統、導致運算過程必須簡化、甚至是故意的簡化(原本可不簡化)?這才是所謂"閹割"導致精確度降低。

另一個觀點是我在F5/1V/α9競爭時代就提出的:單一對焦點面積大小問題,即使同一套對焦模組,從FX移到DX上都可以看到對焦框變大了,一個相對較大的對焦框一次框到不同距離景物的機率自然增加,(人工智慧)要計算、抉擇的成份也更多,結果自然是[慢]及[不準](這邊是純指"對錯位置"而非"移焦")

至於機身空間導致模組變小,那是D750面市時才發生的事了(CAM3500ii-FX和CAM3500-FX間的比較,與同一型級的FX/DX差異未必有關)

jenhoxen wrote:
很遺憾您已經接收錯...(恕刪)


兩台我也用過,D750是MC3500Ⅱ,我是記錯了。。
他之所以用Ⅱ,就是我說的原因。。
jenhoxen wrote:
大家都差不多時期提...(恕刪)


並不是你說的那樣的。。
同一對焦系統,D4和當年的D800系就有差別。

D3和D700和D300都是有差別的(雖然文宣都強調三台是同一對焦系統),只有用過才有這種經驗。。
如果認為『實際使用』跟文宣是等號,這該說是文宣成功呢?還是個人經驗不濟呢?

PS。由2008年到現在,使用超過12台泥坑機身的經驗總結。
而我所持的態度是——不是說某台機身性能較差就不能拍照,但是,在『同等成效』的前題下,次階級機身必然需要比高階機身更多花時間和精力就是了。。
也是我得出結論『對焦系統因應階級而有所差別』的原因。

再聲明一下,我並不疚病這種『差異』,事實上,價格標定就擺在眼前,你要精明,難道廠家就是笨蛋?
各取所需者。。
irontheone wrote:
D3和D700和D300都是有差別的(雖然文宣都強調三台是同一對焦系統),只有用過才有這種經驗。。
如果認為『實際使用』跟文宣是等號,這該說是文宣成功呢?還是個人經驗不濟呢?


我確實有感受到這三者間的不同,當時這三者機身的[等級]更接近(我是指機殼、手感各方面一般文宣不會具体量化的東西),但準確度就是FX>DX...當時有理由相信D700和D300是同等級的產品,價差純粹來自CMOS大小。那麼造成AF差異的原因,我的推測不合理嗎?

而D700與D3的差異,在D3合焦到釋放快門的時間就是比D700快一點,D700多一個來回確認的動作;這就讓人起疑是同個硬體(AF模組)、軟體故意寫不同。

到D4與D800時期,Nikon已有更多資源與餘力"差異化"產品,D4與D800兩者畫素差到3倍,所顯出的差距已很難推斷單一原因了。
jenhoxen wrote:
我確實有感受到這三...(恕刪)


快門釋話延時這問題,的確會影響到『合焦效果』,但如果是畫素差別,這我可是不認同了。。
要理解的是——對焦模組大小是一樣的,確認合焦的計算也是一樣的。。

請注意,單反的對焦模組和運算,可不是『裝欽在Cmos』里面,而是分開的,獨立的。。
所以,要說影響因素,快門組設計絕對要大於Cmos(什至Cmos象素大小根本不影響合焦效果。)。
至於象素的影響,那是新的『組合對焦模組』(也就是直接將對焦系統裝在Cmos上)才會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近幾年某些微單/無反才會發生的問題,這倒要完全靠運算法來改善了。。
你的結論也會更正確一點。

irontheone wrote:
快門釋話延時這問題,...(恕刪)

那倒是有可能,假若機身裝的都是同一塊大小相同的對焦模組
理論上透過鏡頭檢視物體對比度來進行合焦,應該都是一樣的效能
不過我覺得有趣的是,同樣距離下,由於機身視角關係,那麼一塊主題由APSC的模組來抓焦,是該更容易還是更難?畢竟色塊區域給APSC檢視面積變更大了
(我個人覺得是更難,靠對比來檢視結果同色塊面積相比FF看起來更大,導致更難看出差異抓準焦)

不過同一塊對焦模組的確不保證反應時間一樣XD
按下快門到真正拍完的整個時間,每台機身在不同連拍速度下,是有所差異的
D5這種機皇不用多說都是他第一名,但是其他機身可是大有差異
就連每秒最高連拍速度這回事,非旗艦級或是準旗艦等,其實都有個但書,就是要快門在1/1000s以上,才能真正達到6fps頂速之類的(D500有評測是測試過10fps連1/500s以內到多少我忘記了但都可以正常達到頂速)


近年來的鑲嵌在感光元件內的對焦組件…真是令人覺得頭大的東西…(雖然我也希望Nikon有,但不要有了之後準度就沒了…)
但目前要速度速度感覺不夠,要準度長焦又沒準度…又耗電…
除了Olympus EM1 M2之外有沒有比他快的無反啊@@
感覺還不夠力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