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大師指導說明方法一:先把鏡頭拿到嘴邊哈一大口氣,把鏡頭呈現霧狀,在霧還沒散去前按下快門,就可以拍出空氣的感覺方法二:把女用絲襪套在鏡頭前方法三:請冰河打出曙光女神之寬恕,或者瞬的星雲氣流那空氣流動的感覺才是王道方法四:找一顆有點發霉的鏡頭,也會有這種效果以上是我攝影大師朋友 提供,僅供參考.請大家也教我如何才能拍到"鬼"吧,感恩..
The Real Cat wrote:真是被你害死了. 你...(恕刪) 我當初也是被壞人毒到害得傾家蕩產......這顆鏡頭的優點不是利而是糊的很爽找一些圖來繼續放毒吧把小朋友們叫醒一下 該出門囉手動機+手動鏡大概60張小朋友以內就搞定了參考網址http://www.geocities.co.jp/Hollywood-Studio/2660/2.htmlhttp://www.xitek.com/product/showproduct.php?productid=1314
小弟以前學美術時,有想過空氣感這個東西,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看看是否有幫助解釋這個形容詞。我想,「空氣感」應該是指一種空間的感覺,但不是大光圈打出來的那種景深。所謂的空間感絕對不是主題和背景的分離,應該是一種漸進的失焦。慢慢的、慢慢的,把景物模糊在最遠處,但是在最清楚和最模糊之間,要有足夠的景物來給人判斷距離。前方一朵小花,後方一個失焦的大花,加起來不會有距離感。因為跳躍的速度太快了,感受不到中間的過程,自然就無法感受到中間的空氣(空間)。小弟不才,借用幾張前輩貼的圖來輔助。後方的櫃子,在最右邊時還有點清楚,到最左邊時已經變很奶油,這給了我們足夠的漸進來判斷距離。側面木板由近到遠的漸漸消失,給了人足夠的層次來判斷距離。另外就是色調和構圖了。主題如果佔整個畫面太大比例的話,我們在欣賞時會集中在主題上,反而沒有辦法去感受到週圍的環境,自然就沒有辦法感覺到空間。如果主題不是貓貓,而是一隻黃金鼠的話,那麼後方的木頭就會提供由近到遠的距離感。現在因為貓貓佔了主要的觀賞面積,所以賞圖者就不容易注意到後方的木頭。前方的櫻花是主題,但是和背後的鐵道之間沒有足夠的景物來描寫距離,所以這種跳躍的感覺就讓我們沒辦法體會到距離。但是如果前方沒有花的話,仔細看鐵軌的部份,事實上空間感很有發揮的機會。太強的景深反而讓我們失去判斷距離的能力,所以感覺不到空間。很有感覺,因為地磚給了我們足夠的東西去分辨距離。不過顏色方面小小的造成了問題。小女孩後腦那處,牆腳的黑色和頭髮顏色接近,所以把距離又拉回眼前來了。如果那塊是棕色,我們可以幻想的到這張圖的距離感一定會很拉的更開。小女孩、媽媽、遠處的3人、最遠處的樹叢。四個距離的主題有四種層次的模糊,中間用水面的波光把距離一次都串起來。光看這部份就已經很有距離感了,加上小女孩的頭部黑白對比分明,把我們的集中力抓的恰到好處。我覺得後方的一大塊黑色給了很大的壓迫感,但是很神奇的,它很明確的描述了戲水池「這個空間」的大小。如果換成一片遠山消失在遠處也是不錯的,但是太多景反而會帶走目光。把這幾張圖再看一次,我覺得飽和的色調最難給人空間感。畢竟空氣的漫射本來就會帶走很多飽和度。空間感是很難在DSLR的LCD上看出來的。因為光圈要抓的很準,剛好在不大不小的範圍。另外,手工磨的鏡片和底片似乎有先天上的優勢,因為它們先天那種失準感和比較粗的成像,特別像我們眼睛看東西的感覺:沒有人能看東西看得像CCD那麼銳利。不知道小弟的解釋是否有回應到樓主的問題。很謝謝大大們一路貼了不少好圖,小弟引用它們並無惡意,還請海涵。
bigsean wrote:雖然樓上大大有意見,身為樓主的我還是覺得這篇討論也沒什麼不好,dave5136大大如果覺得無聊,大可一笑置之。如dave5136大大所言,如果感覺的東西,都應該有「公認的定義」後再來討論,我想這世上沒有東西可以討論吧?? 我沒有覺得這篇討論不好,畢竟許多熱心網友都貢獻了不少意見和照片。主要是覺得您假如把您要的東西講清楚一點,讓大家的熱情能更集中到有用的方向,不是更好嗎?現在這個狀況,我感覺大家的熱情有點被糟塌了。並不是說沒有「公認的定義」就不能討論,但假如大家對某個名詞的認知南轅北轍,那討論不是容易失焦嗎?通篇看來,樓主您對「空氣的感覺」一詞的理解跟很多人都不同。假如您多費點心把您的想法說清楚,不是可以節省大家很多筆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