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全幅的景深太淺...

LKK1981 wrote:
只能說攝影門檻變低了...(恕刪)


同意大大的說法~~~~
neildyk wrote:
很抱歉我的標題不是太...(恕刪)


1. 光圈開 1.4 景深當然很淺,這個和是不是全片幅無關。
2. 有句話說 【F8 無爛鏡】,拍團體照,俺光圈都是開 5.6, 8 或 11。
3. 都已經上腳架了,快門大可放慢,以你的狀況,1/125, f/1.4, ISO-1000,如果是我,會選擇 1/50, f/5.6, ISO-3200。D700 純淨的高ISO此時不用更待何時?
4. 室內現場光攝影,除非你很確定現場沒有日光燈,要不然,快門速度不要超過 1/60。
robertren wrote:
不好意思, 我有去網路搜尋相關文章
但看到大量的文言文與公式計算實在看不太下去, 只很隨便的看了一下
粗步了解,人眼觀賞距離的相關文章似乎都是以投影機來做釋例
當初制定似乎也是以投影機為構成要件而制定
想請教以現代的狀況來說, 不知是否適用於液晶螢幕?...(恕刪)


用「人眼觀賞距離」google搜尋,然後得到「人眼觀賞距離的相關文章似乎都是以投影機來做釋例,當初制定似乎也是以投影機為構成要件而制定」這樣的結論,似乎也不是很理想?

洗鏡光老師的文章已經非常清楚好讀,甚至比其他網路文章都清楚,建議先看洗鏡光老師的PDF檔。另外對於本篇主題有比較完整說明的網頁,大概就是徠卡迷俱樂部這篇「模糊圓的深度討論」了:

http://www.leicafanclub.org/institute/leica-dof.htm

文章中的後半段,其實有你需要的答案。
銀牙烈虎 wrote:


一隻鏡頭在相機的感光元件上投影,假設相機的片幅可以更換(我們就假設投影到最後的片幅可以自由更換),
距離,焦距,光圈不變,那麼片幅大的會讀取較大面積的圖像,而片幅小的就只有讀取較小面積的圖像而已。。。 。。。

關於『等效』焦長:

片幅的大小會影響視角,對於同一個鏡頭而言,片幅大的會比片幅小的視角來的大,片幅小的視角會比片幅大的視角來的小。

APS相機由於片幅尺寸小,造成視角比較小,所以對於全幅相機而言,APS的相機會乘上一個焦長轉換值,例如是1.5,轉換成一個『等效』焦長。而此等效焦長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光學』焦長,所以不能用來推定景深因為此焦長的改變,所以說是景深也改變了。景深的範圍仍然忠於鏡頭上所刻的景深範圍,並没有改變。

但是有人觀察到,當一張圖被放大後,圖的景深變淺了,這是為什麼?

原來是這樣:

一張圖片的尺寸,會因為圖片上的像素的多寡而决定。當一張相片拍完之後,通常會將相片縮放成同一尺寸,以供欣賞。但是通常都是將圖縮圖觀看。這也是一種習慣,因為在螢幕上,如果不縮圖而直接觀看,那麼就需要較大的螢幕,否則不能一次看到全圖。

縮圖也會產生一種視覺效果,本來不太清楚的地方,會因為縮圖而變成相對清楚。對於這一種視覺上的效果,說是景深變深了,好像也算是一種等效的景深變深。反過來說,當同一個縮圖被放大時,不清楚的地方被還原了,因而有人說景深變淺了,好像這也算合理。不過,這一種視覺上的效果所產生的景深變化範圍有限,没有因為實際上鏡頭的光學焦長或光圈的變化來的大,但是確實是存在的。

無論如何,片幅的尺寸,是不會改變景深的。但是縮放圖會產生少許的景深變化。

maqintoshi wrote:
無論如何,片幅的尺寸,是不會改變景深的。但是縮放圖會產生少許的景深變化。

請看這篇文章中有關為什麼最大模糊圓和片幅有關的簡略說明。有關投影機部份可以換成放大機放大,在數位上您的DC/DSLR像素長到您的LCD/CRT上的像素長就給您等同於投影機的放大率。
maqintoshi wrote:
一隻鏡頭在相機的感光...(恕刪)


原來如此, 這樣我比較能夠理解為何片幅會影響景深. 感謝大大詳細地解釋~
對於像我這種沒學過光學理論, 但學過電子理論來看, 我大概可知道為何雙方理念有差.
對底片而言, 引用冼老師的公式. 最大模糊圓直徑=底片對角線長度/1500. 這1500是配合底片與鏡頭的解像力. 雖然我不知道這1500是哪來的.
但對電子而言, 如半導體製程不變的話, APSC感光晶片怎麼可能會比全幅要來的小, 應該是一樣大小才對. 所以在全幅上用1500這參數, 變成APSC後, 應會比1500要來的低. 不可能在APSC還是用1500來計算吧. 因為感光晶片並沒有因APSC而變成比較小.
或許我理解有誤, 但請其他大大用白話一點的方式來解釋. 不是每個人都得學基礎光學理論, 這不列在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裡吧.

maqintoshi wrote:
縮圖也會產生一種視覺效果,本來不太清楚的地方,會因為縮圖而變成相對清楚。對於這一種視覺上的效果,說是景深變深了,好像也算是一種等效的景深變深。反過來說,當同一個縮圖被放大時,不清楚的地方被還原了,因而有人說景深變淺了,好像這也算合理。不過,這一種視覺上的效果所產生的景深變化範圍有限,没有因為實際上鏡頭的光學焦長或光圈的變化來的大,但是確實是存在的。

無論如何,片幅的尺寸,是不會改變景深的。但是縮放圖會產生少許的景深變化。


我想問題的癥結點,就在於大部分人無法體認
"絕對的景深"是不存在的!
所有的景深都是因為被人觀看到後才產生的
所以必要在觀看比較下來認定這件事情,
沒有所謂認同縮放圖會改變景深,但又不承認片幅會影響景深這件事情。

在相同拍攝距離,鏡頭不換狀況下

回到數位照片上,
一般人坐在一定距離,在螢幕上觀看照片時,狀況可以考慮成底下幾種:
1 人眼可以觀察到螢幕相素的存在
2 人眼不可觀察到螢幕相素的存在

狀況1很明顯 討論景深是沒有意義的,此時模糊圈上=相素大小
所以不需要也沒有必要討論,因為沒有所謂的景深存在

狀況2 又分成底下兩種:
a. 100%檢視
b. 縮圖觀看

a. 100%檢視下,
很明顯單位相素密度越高的相機,越能夠將物體清楚或模糊區別出來,
所以景深會越淺,反之毅然。

b. 縮圖觀看時,
狀況就同我上一篇舉的例子,
因為小片幅在觀看時因為要將到片放大到跟大片幅一樣大
(或是說成是大片幅原始照片較大,同樣小尺寸下觀看,縮小比例需要更大)
所以小片幅景深會比較淺
(無論從哪方面思考皆如此:
小照片放更大>代表細節被放大,更能清楚檢視是否有對焦到
大照片縮更小>代表細節被縮小,一些100%檢視是糊的部份也變得無法區分,感覺是焦內)

再次強調重點
"絕對的景深"是不存在的!
景深本來就是在觀看下才產生的
底片時代需要放相到同樣大小相紙上,排在一起比較
數位時代更複雜,除了常看到的縮圖觀看外,還可以用照片原始尺寸對到螢幕相素,一對一狀況下,100%檢視
但基本觀念是不會變得。

(在此也感謝ptt dslr版上WMQ板友之前提供的景深、模糊圈討論)
這個我覺得,先別管什麼片幅與景深的關係,樓主即已上了腳架,為什麼不用小光圈來拍?團體照要每個人的臉都清晰本來就需要很大的景深啊!
如果wiki可以信的話
那上面說coc公式套用Zeiss formula是個網路"迷思"
wiki:The Zeiss formula is apocryphal,...
如果d/xxxx公式有點可疑
那DoF公式到底要建立在什麼條件下來討論?

coc定義可以參考wiki:Circle of confusion(有人好心把中文版wiki更新一下?)
狹義的Circle of confusion diameter limit in photography
基本上有三大條件
1. 舒適的觀賞距離25cm
2. 25cm下舒適的照片大小不要超過8x10
3. 有無放大

認為片幅影響coc的
立足點是照片一定要要放大到一樣大來看
(同樣的條件在冼鏡光老師的書裡也有提到的)

認為片幅不影響coc的
覺得應該要用一樣的放大率來討論
(不是鏡頭的放大倍率,是說35mm底片洗成8x10是約放大七倍
所以其他片幅的也應該都洗七倍來討論)

d/xxxx的成立
是被設定了很多條件的結果

同一台數位相機可不可以實驗多種片幅?
假設用膠布把cmos周圍貼起來變成一個小片幅相機
相機不要動
所有其他設定都一樣
跟沒貼膠布拍到的畫面比起來
差別在哪裡?
差在一個周圍是黑的
又...景深一樣嗎?
洗老師,我覺得這邊有個漏洞,Leica的公式假設放相的比例都不變,但是在數位機身上即使相同片幅也會有不同畫素,在相同的螢幕上就會有不同大小的成相,這樣會不會影響到模糊圓跟片幅的關係呢? 因為數位無法向底片一樣相同片幅就能用差不多的比例放相...

舉個極端的例子 APS-C片幅
4000x3000相素
400x300相素
模糊圓/景深應該會有所不同?



相同的景因為不同的相素使得人們能夠容忍的模糊範圍增加了

有時候把底片時代的定義延用不曉得是不是準確呢,不曉得你的意見如何
謝謝

flickr.com/photos/henrie/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