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TTL閃燈的實驗

因為我用的是D200 + SB600, 所以還是來這裡問囉, 這裡高手很多.

因為和朋友討論閃燈的關係, 但我們拍出來的效果卻大大不同. 我先把我的實驗貼出來, 再說明我們的問題好了.
機身D200, 鏡頭Sigma 50mm 2.8 EX Macro, 閃燈SB600, 全程用TTL, 但有的有BL, 有的沒有, 這是重點. 手動曝光: 1/100s + F3.5, 自動白平衡. 全部矩陣測光拍攝.
首先是閃燈直打沒用柔光罩:
TTL+BL vs. TTL only

看得出有BL的因為相機考量到整體亮度均勻, 所以被拍的鏡頭主體比不考量背景的TTL only暗.

再來是有上柔光罩, 那種大片15X20的:
TTL+BL vs. TTL only

這時差異就很明顯了, 有BL的暗了許多, 而無BL的, 依然專注在打主體打亮, 所以還是很亮.

後來有考慮不知是否和閃燈出力測光只靠中央點有關(FV鎖的概念), 所以我把東西移到左側了, 拍攝條件如上, 但沒有用FV.
首先一樣是閃燈直打沒用柔光罩:
TTL+BL vs. TTL only


再來是上柔光罩:
TTL+BL vs. TTL only

同樣可以看出, 上了柔光罩就是會變暗, 而沒用BL的, 主體還是夠亮.

我的問題如下:
1, TTL不是透過鏡頭測光, SB600也會發出預閃讓相機判定閃燈出力, 但為何有上和沒上柔光罩卻會有這樣大的差異呢?
2, 從我的實驗可以看出, TTL only的, 不管有無上柔光罩, 主體都一樣明亮; 而有上柔光罩的, TTL+BL下主體一定是比沒上柔光罩的暗. 可是呢, 我朋友用D80 + Nikon 60mm 2.8 Micro + SB600, 拍出來的結果卻完全相反, 他是沒上柔光罩直打時, 主體反而偏暗, 上了柔光罩後, 主體反而明亮. 雖然我只知道他是用TTL, 但無論有無BL, 情況只有兩種: 主體一樣明亮(TTL only), 或, 上柔光罩後主體更暗(TTL+BL)才對.

ps: 後來我自己想了一下, 是不是因他拍真正的微距太靠近小蟲子了, 不用柔光罩燈都在蟲的上方打過, 反而沒打到蟲, 而用了柔光罩後(他用浴帽式的), 由於閃燈變成一個近乎球體的發光體, 所以光線反而能照到直打所照不到的下方?

感謝各位先進指教!
2009-01-06 0:42 發佈
文章關鍵字 TTL閃燈 實驗
Nikon的iTTL是靠1005 Matrix (或420)的預閃受光, 以及D資訊來綜合決定的. TTL + BL時, D資訊以及Matrix平均(考慮背景)的比例較重, TTL時, D資訊比例較輕, Matrix中央重點比例較重 (考慮主體).

SB800和SB900若套上原廠柔光罩時, 會有一個sensor知道套上了, 所以在TTL + BL的模式下, D資訊的比重會大量降低 (同樣跳燈時D資訊比重也會大量降低), TTL受光比重增加, 所以套不套柔光罩所得的曝光變化不會很大 (只要是在出力範圍內). SB600據我了解是沒有付柔光罩, 也沒有sensor (有錯請指正), 所以套上柔光罩時, 在TTL+BL的模式下, D資訊仍然佔很重的比例, 以至於閃光量被愚弄而減少, 而在TTL模式下, 因為D資訊比例本來就低, 所以套上柔光罩後反而沒有被愚弄.
Monte920 wrote:
Nikon的iTTL...(恕刪)


感謝說明, 真的很仔細哩. 閃燈真是蠻神祕的工具.
請問:
1, d資訊是指主體的(對焦點所在)距離嗎?
2, sb600套上柔光罩後是因沒有sensor不察覺而"減少"出力, 或是不知有東西檔著以舊用"同樣的"D來運算出力?
3, 關於TTL only你說偏重中間央重點, 那是否以後拍照若主體不在正中間都要用中央先FV, 再另構圖呢? 另外我實驗中有主體在中和左, 但似乎主體亮度一致, 若是偏重中央, (我刻意選白紙和黑鏡頭提高明亮度對比) 在左側那邊的中央是白紙, 但主體一樣明亮?

最後請問, 在一般外景拍人時(無逆光), 大大建議TTL+BL或TTL即可?

再次感謝~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柔光罩的差異的確關鍵在於閃燈是否有偵測到柔光照存在,SB600沒用過不清楚,但是800和900的確有個小開關,在裝上原廠柔光罩的同時會啟動自動補償及將焦段鎖定到最廣。

如果600沒這功能,其實解決方法很簡單,就是設定出力+補償就好了。柔光照本身就可視為減低出力的設備。
D資訊就是鏡頭對焦對在幾公尺所傳回的距離資訊, 它並不管你的主體是否在中央.

至於主體的位置則是靠1005區matrix來判斷. TTL+BL的本意是希望主體能夠被照明, 但又不要太突兀, 目的是能主體很自然的溶入背景當中, 所以這種判斷蠻覆雜的, 包括現場色溫, 背景和主體的明亮度, 反光程度都會考慮在內, 連相機的ISO設定也有影響. 而相機的電腦判斷每次根據現場圖景每次都有可能不同, 我甚至拍過同樣場景, 閃燈曝光不太一樣的兩張圖出來. 相對之下, TTL模式考慮的因素似乎較少, 比較單純, 我個人反而比較喜歡用它, 反正若色彩不滿意到時候用RAW再調一下就好, 但前題是主體打光要夠!

你若SB600要用柔光罩, 我建議你把燈頭往上, 用跳燈的方式. 只要一跳燈相機就不太去管D資訊, 大部份都依賴TTL預閃值, 這時候應該即使是調到TTL+BL的模式也應該是準的.
好精采的討論,看了收獲良多,對閃燈又多了一層了解

沒想到SB800和SB900可以偵測柔光罩的存在
果然是所謂“神燈”
那麼這些閃燈也可以偵測到“跳燈”或“使用擴散板”的狀態,而改變預閃受光和D資料的比例嗎?

不過,看完之後覺得單純用 TTL就好
用TTL+BL反而會加進較高的距離訊息D
就有點失去使用TTL的原意了

假設閃燈與鏡頭都支援D功能,且對焦都在主體上,閃燈都是直打:

直打:全部交給相機,直接拍就對了。

直打+柔光罩:先測試應補償幾格,然後在閃燈上設定好補償格數,其餘交給相機,直接拍就對了。

直打﹝或加柔光罩﹞+夜景:同上,但是轉盤設定在夜景模式。

人物逆光直打﹝或加柔光罩﹞:同上,直打就行了,若轉盤設定夜景模式主體與背景會更融合。


至於跳燈部分我都是先測量該場合的背景亮度,M模式,快門、光圈或閃燈數值都現場才決定,
自動的話就要問其他人,我跳燈一直都是用手動方式。
閃燈真是一門大學問,都快把SB800的說明書與Nikon照相錦集給K爛了,還是不能控制得很好。

小弟有一個問題,如果主體不在中央且背景又是黑色的話,此時用TTL與旁邊的對焦點直接構圖對焦的話。

若按照前輩的以下指導

『TTL時, D資訊比例較輕, Matrix中央重點比例較重 (考慮主體).』

此時是否會照出主體過曝的照片呢?

另外先說明小弟目前的方式,先把主體擺中間對焦+TTL-->FV-->重新構圖-->用外側的對焦點再次對焦

這個步驟有時會手忙腳亂,想問問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audionote wrote:
『TTL時, D資訊比例較輕, Matrix中央重點比例較重 (考慮主體).』

此時是否會照出主體過曝的照片呢?

另外先說明小弟目前的方式,先把主體擺中間對焦+TTL-->FV-->重新構圖-->用外側的對焦點再次對焦

(恕刪)


這其實也是我心中的問題, 真的捉不準閃燈的神祕性.
我之前也有用FV, 就像大大說的, 但真的很麻煩.

我也和你有同樣的疑問: 若用TTL相機偏重中央來命令閃燈出力,
那主體不在中央就麻煩了. 而我上面的實驗中, 我個人覺得鏡頭在中或左(中央則是很明亮的白紙),
看起來它的明亮度都是相當的. 所以我覺得相機偏中央叫閃燈出力,
倒底偏多重, 是值得再實驗的.

不然就用m模對背景矩陣測光, 再用m模控制閃燈出力囉~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audionote wrote:
此時是否會照出主體過曝的照片呢?



不會吧! 既然稱作神燈, 你又擔心甚麼呢? 就算是TTL模式它仍然會用到D資訊呀!

以下就是用TTL模式照的, 主體偏左邊的那張, 我連用FV都沒有, 只有對好焦, 構好圖, 就照了, 都沒有過曝啊!

1.



2.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