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5II 實拍照片分享
前一篇實測文太長了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48&t=7112594&p=1&all=0#91474745
Z5II的實拍照片在此篇分享
本篇分享
一. 鏡頭分享
二. 手持拍攝與果凍效應研究
三. 實拍照片

一. 鏡頭分享
本文所有照片皆為Z5II及以下的鏡頭拍攝的
1. Z24-50mm f/4-6.3:
Z2450光圈小,便宜,體積小,重量輕,中央畫質還可以,當掛機鏡是很適合的,如果你是初次入手Z機(Z5II)的用戶,Z5II+Z24-50應該是個經濟方便的選項,而且由於它體積小且輕的特性,配合上Z52極佳的IBIS(7.5級機身防震)+極佳的握感,在手持拍攝時,1秒時拍攝車軌(甚至是2秒)都有極高的成功率。
註:這顆小巧的餅乾變焦鏡是外變焦(需扭開後才能拍攝),照例這個價位也是塑膠屁股,但是我發現它有防水膠圈哩(Z28/Z40 都沒有)。

2. Z50mm f/1.4:
Z鏡中最便宜的1.4光圈鏡頭,僅管抗光或紫邊綠邊不太好,但只要小心處理對光的題材,在低光環境下是很好發揮的鏡頭(尤其無法閃燈時的人像拍攝)。如果想追求更好的畫質,那Z50 1.8S也是非常好的選擇,追求極致畫質,那就直上Z50 1.2S吧。
Z50.4評測,請參考下面這篇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48&t=7022719&p=1&all=0#90395466

3. Z28-400mm f/4-8 VR:
CP值低(訂價超過4萬),但200-400 端畫質銳利,完全跳脫大倍率變焦畫質不好的問題(應該是大變焦鏡中最好的),Z2428mm到400mm幾乎能拍九成以上場景,低光時拍攝可用VR防震來降低ISO(人像請換成1.2/1.4/1.8的定焦鏡來拍攝)。
另外推兩支旅遊鏡
Z24-120 F4S:這支畫質很讚,而且是是F4定光圈,僅管沒鏡頭VR,靠機身上的IBIS 1/10s可以很高的成功率。
Z24-200 F4-6.3 VR:這支的28-200焦段表現與Z28-400非常相近,而且更輕量化,也是很的選擇。

Z28400評測請參考下面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48&t=6945696&p=1&all=0#89493293
4. Z 35mm f/1.2S:
大家肯定會說…這顆高價位超光圈鏡頭是不是走錯棚,它是我拿Z52測試時手邊最大光圈的鏡頭(我拿去拍螢火蟲),如先前的評測一樣,畫質佳,散景立體,很能用背景說故事的鏡頭。Z35 F1.8S是價格與畫質的高CP選擇,而去年上市的Z35 F1.4是輕量與大光圈的首選,35焦段這三支中一定有一支是適合你用的,不要錯過了。
Z35.2S評測請參考下面這篇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48&t=7092791&p=1&all=0#91237389
Z35.4 評測請參考下面這篇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48&t=6994886#90075624

5. Z26mm f/2.8
在擁有這顆PANCAKE鏡頭前,我曾在ZFC上用過Z28 f/2.8SE,說實在的,我對Z28並不太滿意(跟Z40F2),它畫質偏軟,我以為小廣角餅乾鏡能力只有這樣,直到兩倍價的Z26入手後,完全打破這個想法,它的中央畫質算是銳利的,而且相當輕巧,但在使用上有兩點要留意,一是它的對焦馬達聲音較大(錄影時會被收錄),二是它是外對焦,會突出鏡頭,我建議原廠的遮光罩要常駐,以保護鏡頭。


6. Z70-180mm f/2.8
在Z70-200 F/2.8 VR S剛上市我就買了,這顆大三元鏡除了重量及對焦速度(VCM馬達)比STM稍慢一點點,畫質一流,防手震效果佳,而Z70-180據傳聞是TAMRON的尼康Z 版,僅管傳聞說T70-180有虛焦(僅160mm),外變焦容易入灰,鍍膜沒尼康Z好,但這支Z70180我用的滿開心的,它沒有虛焦(180mm),重量輕(比Z70200少了700克),不同於T70180的鍍膜,入塵狀況輕微,鏡頭很短,出勤率很高,防手震靠機身IBIS在180端 1/10S的成功率還是不低的。

7. Z400mm f/4.5 VR S
1160克是什麼概念,Z100400 -1355克,Z70-200-1360克 (以上都是指不含三腳托架),這支小巧的400mm鏡頭,比另兩支變焦鏡輕了200克,不僅如此由於定焦鏡,裝上增倍鏡後,畫質減損非常少(1.4X),是手持輕量小砲首選,在DLSR時代也曾有兩支小砲N300F4pf及N500f5.6pf,這再支的畫質也很好,重量也不重,但由於是PF鏡與強光對拍時會產生其特有的光環,不利於對光的題材,我曾拿來它拍過深空與野生動物,畫質相當滿意。

8. Z135 f/1.8S plena
圓神,它的外號,中央非常圓,就算是邊角的口徑蝕也非常輕微,超大光圈中焦人像鏡,它有迷人的圓形散景,非常漂亮的散景過渡。

9. Z40F2
如果你想輕鬆掃街,那絕對不能錯過這顆稍胖的餅乾鏡,以它的體積說來,畫質應該是同價位算非常好的,除了近拍時稍軟及塑膠屁股外,算是CP值很高的掛機鏡,這次還利用了它的大光圈拍了營火蟲。


二. 手持拍攝與果凍效應研究
1.機身防震(IBIS):
Z52經新的CIPA認証,具有中央7.5級,邊緣6級防震能力,善用這個功能,能在無法補光或上腳架的環境下(例如在日本旅遊時,許多地點無法使用閃燈及腳架),盡可能拍攝到清晰的照片,讓手邊非大光圈的鏡頭,也能在低光環境下拍攝,留下美好回憶,注意,以上指的是非人物為主體的拍攝,若主體為人,在無法打燈或補光下我會建議1/125s(或更快),此時僅能拉高ISO或使用超大光圈鏡頭來實現低光時人物的拍攝。
下面這張是Z5II+Z2450 手持曝光2秒的車軌照片,成像非常清晰

下面這張是Z135.8S手持 1/2S拍攝

2.果凍效應(僅電子快門)
果凍效應發生的原因是,在全電子快門時,其拍攝之相片或影片的每個畫面,並不是透過在單一瞬間拍攝整個場景而成,而是快速地一行一行讀出畫面而成。換句話說,影像中的所有部分並不是在完全相同的時刻下記錄的。這會使得快速移動的物體在影像上產生可預測的扭曲,或是在人造光源下產生明暗相間的條紋。
至於機械快門的曝光方式也是一樣是平行於畫面逐行曝光,不過因為掃的速度足夠快所以只對高速快門的閃燈有影響。
最後「全域快門」則是整個畫面同時曝光同時讀出,完全不會有果凍效應(但它有不同的缺陷,高ISO表現不佳)
以下這張比較圖,其中1234皆為電子快門預拍攝1&2為重度裁切的畫面,3&4為未裁切的畫面
由此可知,畫面佔比越大、翅膀揮動速度越快,果凍效應越明顯。翅膀不揮動或比較小的物體影響就不明顯。

用機械與電子快門拍攝時的差別
以下飛機螺旋槳的果凍嚴重程度供參考

綜合以上的結果,避免用Z5ii的電子快門拍攝高速移動的物體(尤其是畫面佔比大的),使用機械快門可避免果凍效應的發生,若要用到電子快門的超高速連拍,請選擇CMOS 高速readout的機身(Z8/Z9),至於Z8 Z9因為整個畫面的讀出速度和機械快門差不多快,所以可以直接取代機械快門。
三. 實拍照片
先說…照例沒有MD美女照
以我這段時間用Z52拍攝的照片分為
鳥類/貓咪/螢火蟲/街拍/風景
以下照片非JPG直出,有的有經LR降燥或調整亮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