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照片使用Z9搭配70-200 F2.8S / 35 F1.8S,拍攝自「非人物種」樂團演唱會,經過Lightroom後製。幾個初期使用心得分享:

對焦毫無意外的快狠準!猶記得使用Z7一代的初版韌體,可能連這樣的場景都要迷焦一下...

大家肯定都已經看過網路上很多Z9拍攝飛鳥、運動比賽或賽車的範例。


演唱會相較之下簡單啦!

基本上除了舞台五彩燈光突然高速炫麗亂閃的超極端狀況下,AF-C加人眼對焦模式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你只要專注構圖和表演者的動態,等待喜歡的燈光效果出現時,再完全按下快門的瞬間就好了。


來到革命性的無實體快門時代,初次使用純電子快門無黑屏的相機,其實是有點不習慣的。20FPS連拍模式下,螢幕只有左右兩側會有模擬的細小黑線閃動提示你現在已經在拍攝了,加上搖滾樂現場音樂大,聽不到模擬的快門音效(我已改成快門音效音量小),常常會有不知道自己其實正在拍的感覺。

近兩個小時的表演,回家一看我竟然拍了1683張...挑照片挑到死啦...

拍攝鼓手算是一般拍攝樂團時最困難的,通常位於舞台最後面的鼓手,大多情況下通常燈光不會聚焦在他身上,又或是相機有時可能會不太靈光的去嘗試對焦鼓具(尤其是那些閃亮亮對比明顯的銅鈸!) 而不是樂手。

在Z9的人眼對焦下,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注意到Z9有正確地進行人眼辨識去對焦後方的鼓手,而不是前方背對觀眾的樂手。

終於有燈光聚焦在鼓手上的瞬間,且前方右側背光的樂手透過RAW的後製也得到相當程度地還原。

背光的拍攝也難不倒Z9。

電子快門除了果凍效應外,另一個令人擔心的是拍攝室內燈光時,快門速度太快時可能會出現橫條波紋。我拍攝的過程中其實完全忘了可能會有這個狀況,快門速度大多設定在1/250~1/400之間。這張樂手後面的燈光似乎真的出現輕微的橫條波紋狀況?不過除了燈光的部分外都沒有橫紋就是了,不太確定是什麼狀況,但除了這個場景外的其他照片的確沒有看到什麼很明顯的橫紋出現。
除了拍照外也玩票性質的小錄了約5分鐘的4k影片,電池竟然連一格電力都沒掉,新的大容量電池續航力相當值得信賴。使用高效率+的RAW檔,即便是使用我的2017年初階iMAC,編輯起來也很順暢,比起處理Z7 RAW檔常常會跑彩球來說真的是好多了。還有Z9的錄影防手震也比起Z7一代進步很多!當然有專業的錄影需求還是絕對需要上籠/穩定器的。
初次實戰下來除了滿意還是滿意啦,對於喜歡拍攝動態活動題材的Nikon用戶而言,Z9真的就是那個夢寐以求的終極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