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練習拍日落(沒腳架,還不會搖黑卡,沒漸層減光鏡...),碰到了很多問題,想請教各位前輩
1.遇到反差大的風景時,大家會用D-lighting嗎?
2.關於日落前期測光(HDR,D-lighting...都關閉),我都習慣對天空測光(此時地面會變很暗),然後拍下RAW檔,回家後再把地面暗部細節用LIGHTROOM拉亮,請問這樣的拍攝流程有誤嗎?
黑卡搖到手軟手爽
拍照數量同場景要刷很多張
再回去挑
但是自從換了NIKON D750 與D850後
我現在晨昏都不再搖黑卡了....(也不用上濾鏡)
除非真的地景暗到太誇張
反差太大
不然光靠RAW檔案的寬容度
完全夠用
還有
CANON 寬容度並非很低
問題就是拉亮一定有一堆彩色噪點出現
或是一堆噪點 (如同高ISO 的狀況)
D750 D850 沒這問題以外
同時D850 亮部過曝兩級內都可以救回來
D750 大約過曝半級內可以拉回來
附上別人實拍的圖
D850 暗部拉亮


我個人實際拍攝
D750 比這兩張照片的寬容度還更好一點
可能因為畫素沒那麼高的關係吧!?
所以可以從這照片得知
寬容度如此之大
實在是不太需要刷黑卡了
我除非真的很需要高解析度的照片
不過這時候我會使用三級~五級的包圍曝光
再回去修圖
1.搖黑卡:這個方法比較適合在亮部與暗部曝光值差距沒有過大的情況使用,像太陽已經高掛在天空。但有上減光鏡就另當別論
2.刷縫卡:適合在拍日出星芒,或是反差較大的時候使用,當然手的穩定度、拉卡的速度要平均。
3.包圍曝光:從暗部與亮部,拍攝多張各該適合的曝光值,後再以疊圖或HDR方式合成
4.HDR:機身內建單張或多張,直接以機身合成輸出成JPEG
5.濾鏡:漸層減光鏡、減光鏡、偏光鏡、反式漸層減光鏡等等,這方法就是最花錢的,但拍攝結果是最以上方法最佳,前提是濾鏡品質要好,拿捏減光鏡黑的程度
大致上是很概略的介紹,並非哪個方法最好,最好是以上方法都會,並且累積拍攝經驗,後從經驗判斷那個場景適合哪個方法
至於有些人對於"後製"這事很反感,見仁見智,有些是沒辦法靠人工手搖出來的,且絕大部分的比賽都一定範圍內的後製,我想風景也不需要太高深、太複雜的後製技巧。
搖黑卡、刷縫卡、上濾鏡等,這些步驟若執行得事宜,在後製上也會相對輕鬆與順暢。 如暗部稍微曝光不足,亮部稍加過曝,都還有辦法補救,但是暗部完全曝光不足、亮部完全爆掉,那後製也沒辦法。
RAW檔(生的檔),機身的D-lightning不會有影響,在相機回顧照片都是以當時拍攝所套用的風格檔去看,但是放到電腦就並非如此。
通常會影響生的檔,就是光圈、iso、快門時間、對焦區域。
至於測光,樓主應該是使用Nikon,可以分別使用高光偏重測光,再使用全面測光,這樣大致上能夠知道暗部與亮部的合適曝光值,
當然這些是機器測出來的,沒過曝或不夠還是要靠人眼去辨識。
以上一點經驗,供您參考。
天空和地景反差太大時
不管用哪個方法的效果都有限
用LR勉強拉會不好看
黑卡太快很難搖
漸層濾鏡能調整的EV也有限
要等到兩者反差到一定程度內拍起來才好看
至於怎樣反差才適合
我覺得好難形容
只能靠經驗和技術來判斷了
一般天空和地景相差+2~-2EV內應該都還可以
越接近會越自然
測光來說
我通常都會調成手動模式
從LIVE VIEW或試拍來判斷整體曝光是否OK(對後製是否OK



因為直接對天空或地景測光
得到的亮度都不太理想
如果一定要依賴相機的測光
大概要測在地景和天空之間亮度較適中的範圍
樓主是完全不想用腳架、濾鏡那些嗎?
或只是還沒買?
前者的話
那就只能靠內建的HDR那些功能嘍
不然除了漸層濾鏡可以固定在鏡頭上
其他方法應該都是要靠腳架才有辦法達成
我是還沒看過可以一邊手持一邊搖黑卡的神人啦
包圍曝光用手持勉強可行
現在LR或PS都有智慧對齊功能
但是我覺得對畫質多少有影響
所以一個穩定的腳架對於拍晨昏滿重要的
個人比較偏好包圍曝光
尤其現在LR可以直接合成包圍曝光的RAW檔
後製起來更方便(以前只能先出JPG再疊圖)
最後小技巧
夜景或晨昏都可以這樣處理
RAW整個處理好出JPG之後進到PS
複製背景為新圖層
然後模式調成「濾色」再稍微調整一下透明度
就會看到新世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