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行程安排和前段的德國、阿姆斯特丹部分有興趣的,也歡迎支持上篇:
德西、荷蘭自助之旅 (上) - 海德堡 萊茵河 科隆 阿姆斯特丹
◎烏特勒支 Utrecht:
其實到荷蘭的第一個早上,並沒有直接參觀阿姆斯特丹,而是先來到由阿姆斯特丹坐火車只要20多分鐘的荷蘭第四大城 - 烏特勒支(Utrecht)。烏特勒支是歷史悠久的城市,16世紀末的烏特勒支同盟(Unie van Utrecht)可說是現代荷蘭的起源,擁有荷蘭最高鐘塔的聖馬丁教堂(Domkerk),使它成為全國宗教中心。而今天的烏特勒支成為了荷蘭最有名的大學城,也是全國重要機關、企業所在地,其中包括了荷鐵(Nederlandse Spoorwegen, NS)總部。

中央車站(Utrecht Centraal):
烏特勒支是全國鐵路網中心,也是荷鐵總部所在地,氣派現代的中央車站堪比大陸高鐵站,而車站外就是商辦林立的金融區、以及荷蘭最大購物商場Hoog Catharijne。一項名為UC2030的大型交通樞紐計畫正在陸續興建,未來的發展更加指日可待。


貫穿舊城區的運河:這裡的運河最大特色是碼頭,這些碼頭低於道路一層樓,連接家裡的地下室。另外也可發現傳統荷蘭房屋大門通常很窄,因為過去政府是依照門面大小徵收房屋稅的。






聖馬丁主教座堂(Domkerk)及鐘塔(Domtoren):
荷蘭最高的教堂塔樓,1674年風災摧毀建築中的中殿,之後遲遲未重建,因此教堂本體和塔樓一直是分離狀態至今,中間被廣場和道路隔開。




◎埃丹 Edam:
北荷蘭省(Noord-Holland)除了是首都所在地之外,也是個農、漁業發達的地區,包括豐富的北海漁產以及聞名全球的起士。從阿姆斯特丹來回,有許多適合一日遊的農村小鎮,而我選擇前往以起士聞名的Edam和漁村Marken,兩個鎮都非常漂亮,而且遊客不會太多。其實對於時間有限的旅行朋友,與其一天匆忙來回羊角村,我更推薦到這裡。
過磅房(De Kaaswaag)和起士市場(Kaasmarkt):
Edam是聞名全球的Edammer起士產地,小鎮旁就是大片的加工區,大量起士在這裡生產銷往全世界。起士市場只在7、8月的週三上午營業,其餘時間可參觀這間過磅房(De Kaaswaag),裡面有展示起士的傳統製作流程和秤量用的磅秤。

鎮內運河遍布、綠草如蔭的景致。(不過河水蠻髒的)




水壩廣場(Damplein)


住宅區內安靜到得用靜音快門



低地國的農村印象,一望無際的田野和成群的起士(x)乳牛。


單車綠色隧道

◎馬肯 Marken:
搭船來到Marken,Marken是個規模比Edam還小的村子,遊客則比Edam稍多。這裡過去是海島上的漁村,後來由於Afsluitdijk大堤的興建,原本的Zuiderzee海灣被隔成淡水湖IJsselmeer(湖面略低於海平面),漁業就此沒落,轉而發展乳業和觀光。


艾瑟爾湖(IJsselmeer)邊的漁港。由於湖水不再與海相連,而且冬天會結冰,村民已不靠捕魚維生。


Marken有綠村之稱,因為傳統民宅外牆大多漆成墨綠色。






這裡的羊一點都不怕人


也許沒有名氣大的單一景點,來到Marken只要單純走走逛逛拍拍,品嘗鄉村的美景與恬靜氛圍。





◎羊角村 Giethoorn:
荷蘭最家喻戶曉的小鎮,似乎非羊角村(Giethoorn)莫屬了,素有北方威尼斯、綠色威尼斯之稱,因為獨特的蘆葦屋與小橋流水景致,即使從阿姆斯特丹坐火車轉公車要2小時以上,還是天天吸引大批遊客前來。尤其華人真的多到誇張,不只大陸人多、台灣人更是滿街都是,即使英文不好也完全不怕沒伴,用餐、租船隨便都能湊到一群人互相分攤。但也因遊客連年激增,夏季午後總是人擠人、塞船的盛況,因此強力推薦在這裡住一晚,享受遊客湧入前的恬靜早晨。意外的是這裡的住宿比想像中便宜很多(除非堅持要住蘆葦屋)。



不誇張,晴天下午就是這種盛況




雖然遊客確實多了一點,但是處處都是美麗的角落。





村內的小橋流水,村外的鄉村田野,竟讓我聯想到徐志摩筆下的康橋,只是隔了一灣淺淺的(英吉利)海峽。



隔日的早晨:
鄉下沒什麼夜生活所以早早就睡,至於銀河星軌就不用想了,人口稠密的低地國光害不會比台灣輕。

早上遊客比前一天下午少多了,因此強烈建議住一晚,隔天早上再租船遊玩,免得下午碰碰船的窘境,同時太陽也沒那麼曬。




來到村外的Bovenwijde湖,湖中有個很美的小島。







活潑的孩子,看到我這個獨行的東方人,主動用英文跟我打招呼。


接近中午回到村內,觀光客已經大量湧入了。還完船、吃過午餐後告別羊角村,繼續前往鹿特丹。


◎小孩堤防 Kinderdijk:
低地國的兩大象徵 - 鬱金香和風車,其中鬱金香只在4、5月的春季盛開,暑假來當然無緣欣賞,而風車則是全年都能參觀。荷蘭的風車主要是抽水用途,如今功能多被電力取代,不過全國仍保留大量風車供後人參觀,其中又以兩處最富盛名,一是阿姆斯特丹附近的贊丹(Zaandam),另一個就是鹿特丹旁的小孩堤防(Kinderdijk)。
小孩堤防(Kinderdijk)位於Lek、Noord兩河交會處,由於排水不良洪汛頻繁,18世紀建立一個由19座風車組成,全國最大的風力排水系統。如今已成為荷蘭最知名的景點之一,於1997年登入世界遺產名錄。
從鹿特丹搭乘WaterBus到小孩堤防約半小時以內,園區內可通行自行車,強烈建議在鹿特丹租輛車帶過來(只有WaterBus能帶車,巴士和電車不行)。






這座叫Blokweer(水磨坊)的風車,是唯一開放參觀內部的,不過門票未包要另外付費。


除了風車外,附近農田也是美不勝收,景觀和北荷蘭、羊角村略有不同。



這排風車可說是經典拍攝角度


◎鹿特丹 Rotterdam:
歐洲最大港口、一帶一路西端點鹿特丹,是國際貨物進出歐洲的大門,串聯起北海、大西洋和萊茵河的航道,還能經由鐵路到更遠的內陸,如今通往上海的貨物專列也已開通,未來更隨著一帶一路的建立,更加穩固其歐洲門戶的地位。
與多數歐洲大城不同,鹿特丹幾乎沒有舊城區,因為二戰期間遭受德軍轟炸,戰後幾十年才從一片廢墟中甦醒過來。也因為戰爭將它化作一張空白畫布,鹿特丹儼然成了建築設計師們的競技場,下了火車後映入眼簾的是簡約現代的中央車站,市區內的建築大廈無一不是前凸後翹、不落俗套的前衛設計,其中的方塊屋(Kijk Kubus)、中央市場(Markthal)等更是舉世聞名的傑作。
來到鹿特丹,可以不必熟記一堆地鐵、電車路線,只要向酒店或租車行租輛腳踏車,就能輕鬆遊遍各大景點,尤其沒有阿姆斯特丹那樣高高低低的拱橋和凹凸不平的紅磚路面,是個即使體力不太好也能騎車悠遊的城市。


中央車站(Rotterdam Centraal):
2013年才剛完成,外型前衛大膽的新站體,作為「當代建築試驗場」的門面再適合不過了。






新車站不只外型亮眼,交通配套也很完善,轉乘地鐵(Metro)、電車(Tram)、公車都能在站前廣場完成,還有室內的單車停車場、貫穿前後站的單車道等,值得人口同樣密集的台灣借鏡參考。




荷蘭的火車:
雖然荷蘭不是鐵道科技發展國,但火車的外觀卻非常有特色,長途列車大都是這種鮮黃色的雙層動車組。


一些運量少的路線也有這種單層列車,駕駛座特別加高讓重聯時走道可貫通。

方塊屋(Kijk Kubus)





Blaak地鐵站,入口設計有點像高雄中央公園站。



中央市場(Markthal)



Delfshaven:
直譯為台夫特港,原是另一城市台夫特(Delft)的聯外港口,後來劃入鹿特丹市範圍,成為鹿特丹唯一全為傳統建築的區域。



來到歐洲最大的國際商港,不親眼看看港區碼頭怎麼說得過去?於是回國前的最後一晚,參加Spido遊港船的Summer Evening Tour行程,不同於一般班次,Evening Tour只在7、8月週末出發,參觀的點也多很多,本人正好跟到今年最後一趟,真的是超幸運

不過Evening Tour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好拍照,所以就單純肉眼欣賞。
船身說大不大,卻有吧檯和室內外座位區,在船上喝咖啡看夜景也是不錯的體驗。


穿梭在各碼頭的Water Taxi

鹿特丹航運學院(STC B.V.),某些角度還蠻像北京「大褲叉」央視大樓。

不時和貨船擦身而過

夜晚結束遊港之旅,隔天早上立即前往史基浦機場搭機,滿載回憶地回國去。
房間內看日出:


如果喜歡小弟的分享的話,或是有什麼不當的地方,歡迎留言指教,有興趣的也可以支持本行程的前一篇分享:
德西、荷蘭自助之旅 (上) - 海德堡 萊茵河 科隆 阿姆斯特丹
或是點選任一張照片進到我的Flickr逛逛。
在此也祝版上網友中秋佳節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