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是窮人呢? 因為預算夠的人都直接買SB800了... 沒話說, SB800還是目前Nikon系統外閃的第一選擇, 只有因為預算不足, 才會考慮其他閃燈, 但PE-36s的規格, 其實也不低了, GN值並不輸SB800太多, 測光準確性評價也不差, 雖不能無線控制, 也能可以用其他閃燈觸發, 因此, 也算是高級的了, 所以稱他"窮人的高級外閃", 至於, 為何不選擇在類似價格帶的SB600, EF500呢, 之後會提到囉
先來看看基本規格
PE-36s:
閃燈輸出:八段1/1、1/2、1/4、1/8、1/16、1/32、1/64、1/128
EV:+-1/3~+-2/3
閃光範圍:24mm、28mm、50mm、70mm、85mm
90度跳燈、近拍-7度,燈頭右轉90度、左轉180度
PC離機線接孔、Slave離機閃燈光觸發
ISO值:25~1600
4顆3號電池
GN:36 (GN50@85mm)
附擴散板、反光板
其他常拿來做比較的閃燈規格就不詳述了網路上很容易找到, 下面列出的兩個連結, 一個是SB600的分享及與SB800的比較, 另一個則是SB800與Sigma EF500的比較
SB-600 + 副廠柔光罩 Sto-Fen Omni-Bounce, SB-600, SB-800不同點以及副廠柔光罩
原廠神燈Nikon SB-800 vs. 窮人神燈 Sigma EF-500 DG Super
接著, 我們就來看看PE-36s的本尊吧...還是得從外盒先看起
正面有閃光感測器, 背面則為液晶控制面板, 使用起來很直覺, 可以不用說明書...
內建式的擴散板及反光板, 拉出擴散板之後, 還會自動將焦距調到最近的那一段
接著, 當然有一些測試了, 不過也沒什麼好測的啦...自動閃燈也沒什麼特別的功能, 平常室內使用就跳燈就對了, 拿出CY-32來比較一下吧, 測試環境為沒有燈光的房間
直閃, 上為內閃, 中為CY-32, 下為PE-36s
90度跳燈, 上為CY-32, 下為PE-36s
90度跳燈, 但相機光圈設定比閃燈設定大一級(作為補償), 上為CY-32, 下為PE-36s
既然PE-36s可以用SLAVE模式來以其他閃燈觸發, 那當然也要放幾張離機閃的照片囉...隨便試試, 拍得不是很好, 大家隨便看看...
最後, 就來談談為什麼會選擇這個閃燈的原因, 其他我要的功能很簡單, 在玩過Yinyan 的CY-32之後, 我希望的功能如下
1. 較多的手動及自動強度選擇 (PE-36s為8 級)
2. 可以其他閃光觸發, 搭配CY-32玩雙閃
3. 自動測光準確
4. 上下左右擺頭 (這是基本的)
4. 關掉電源後不殘留電力 (很好笑, 但CY-32在關掉電源後, 還會殘留電力, 所以此時若想不觸發閃燈拍照, 一定要將閃燈從熱靴上移除, 或用先手動觸發用掉殘留電力, 否則, 拍下一張照片時, 閃燈仍會觸發)
那為什麼不入手SB600呢
1. SB600沒Auto: 天啊, 這是什麼理由, 難不成i-TTL不會更好用嗎?? 其實我也不知道, 我沒用過i-TTL的閃燈, 所以沒體會過他"神"在哪, 但是, 我確定的是, 只要auto模式的自動測光準, 對我來說就夠了,
2. SB600無法閃光觸發: D50無法無線控制其他閃燈, 所以要玩多燈, 就要使用可以無線控制的閃燈, 如使用SB600, 就得另購無線閃燈控制器, 或是閃光觸發器, 太麻煩了
3. SB600的gn值較低:
為什麼不購入SB800呢?前面說過了, 預算夠, 直上SB800就一勞永逸了, 所以除了價格, SB800是皆優於PE-36s, 所以除了預算不足沒有什麼不入手SB800的原因, 只能說, 可以割捨SB800的原因 (與PE-36s比較)
1. 無線功能: 只有D50, 也沒辦法發揮無線功能, 所以, 也別多花錢了
2. i-TTL: 用Auto用得很高興, 所以, 沒TTL也無所謂了啦
3. 有閃燈腳座: 的確, 要玩雙閃, 有腳座方便很多, 但是, 隨便拿個東西架住, 總比多花五千塊好
4. 柔光罩: 少用, 真要用的話, 五百塊就有了
5. 濾光片: 那就更少用了吧
6. 電池盒: 又不是職業攝影師, 從來沒遇到須搶拍的場合, 所以....
那為什麼不買EF500呢??很簡單的原因: 覺得體積太大, 而且評價不好...(個人沒試過, 也無從試起, 只好人云亦云)
文章同步發表於我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