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受朋友影響為了輕便買了一台Panasonic LX-2 DC,
覺得還算好用,
有一天將LX-2 機身底部翻過來赫然發現竟然是MIJ,
買的時候其實沒有特別注意生產國別,
只覺得功能適合且拿起來操作時手感還算不錯就買了,
想想一個萬多元的DC,
也沒期望製造國會是日本,
但是看來Panasonic仍然維持日本國內低價消費型DC的生產線,
再看看手上的Nikon D200,
這類單價較高的DSLR Nikon選擇將生產線移到泰國,
雖說個人對生產國別情結不嚴重(不然就上D2x了),
也或許是各廠的策略不同,
Panasonic LX-2也可能是其中的部分零組件總成並非在日本國內生產而最後選擇在日本國內組裝以冠上MIJ(好像這樣是合乎製造國別的標示規定的),
Nikon也有可能重要零組件總成在日本國內生產但是選擇在泰國組裝後冠以MIT,
且不論組裝後的成品好壞,
難道是Nikon比較不懂marketing, 而Panasonic比較掌握的住消費者心理嗎?
認識的幾個老外朋友,
對於這類消費電子產品的生產國別情結甚為嚴重,
從對於非MIJ的產品嗤之以鼻,
到現在某個程度妥協(沒辦法, 因為沒選擇)
假設前面提及的標示生產國別規定前提是成立的,
或許應該說,
Nikon真的不太懂行銷吧.
lpviva wrote:
難道是Nikon比較不懂marketing, 而Panasonic比較掌握的住消費者心理嗎?
小弟管過QC,也搞過行銷,算是略懂皮毛
提供樓主一個方向來思考

產地標示是否能左右銷售量,我想是可以討論的
而如何架構生產線的分佈,則足以直接影響獲利
這中間牽涉到了許多環節,例如產能、品管、長程效益、單位人力成本...還有很多很多因素
Panasonic是否零件總成在海外生產,而組裝回到日本國內我是不清楚
如果真是如此,相信也是評估了總和損益來執行這個決策
當然,評估的細目「或許」也包含了您說的產地標示這點
至於Nikon,算是中規中矩的佈局,勞力密集放海外,技術密集留國內
您說這樣是不懂行銷嗎?我不認為

要真的說Nikon不懂行銷,我是比較贊同他們的鏡頭群沒有Canon這麼龐大而多選擇吧
又或者前陣子熱門討論的機身自動除塵機能
Nikon明明就有更務實的方案因而排除了這個機能,卻不懂得宣傳他們的優點
從這個角度,我才覺得在行銷上Nikon是「鈍了點」
給您參考

荷蘭仔 wrote:
喝喝 如果要如你說的...(恕刪)
還有一個你提到的就是缺貨?
這實在是聽起來有點扯的作法,
任由市場因為供給不足而不調整生產線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
相機這玩意,
Nikon也還沒能夠玩像Panerai這類型的"限量"加上"配額供貨"來穩住其市場價格甚而讓消費者以超定價加價搶購.
老實說,
Nikon雖然還不錯,
但也還不是啥"精品"或者值得收藏的"藝術品"(為免誤解產生爭議, 這裡指的是好像也沒看過Nikon的相機與鏡頭拿到Sotheby或者嘉士得去拍賣的蒐藏等級),
或許將來會有一兩個SLR, RF的型號或者其中的一兩個鏡頭有可能(如Noct 58mm f1.2)能夠納入蒐藏級,
但是這種產量大的相機要炒到什麼樣高的價格應該不太容易(Rolex應該算是量大還兼有一點點的這類色彩的品牌吧),
真的越來越不懂Nikon
EragouKou wrote:
小弟管過QC,也搞過...(恕刪)
感謝你的指教,
小弟也認同你的論點,
不以生產國別作為Nikon行銷策略良窳的唯一標準,
也同意你曾經專職於QC的經驗,
生產線或者組裝線的佈局應該是成本精算後的結果,
只是如果真的是如此,
又何妨將D2x的生產線一併移出,
終究,
就銷售量而言,
D2x應該低於其他價位更可親的機種,
如此,
保留國內生產D2x的生產線看來也與規模經濟的目摽未見一致,
何妨猜猜,
假如有D3,
量產後會在哪裡生產?
相信大家也都會有不同的論點支持自己的說法,
相對於Canon的策略能見度,
對小弟而言只能說,
真是越來越不懂Nikon了,
為了保留寸心聽取諸位大大的見解,
所以才在題目上留下問號.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