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前言:以下部分文章內容是一年前的發文,重PO表示本人對生態無知的悔過,所以任何批評我都會接受。也請包含自己沒做功課上網查,我確實是想請教才發文,也因此就不撤文了。

非常謝謝路過的刺客大大的回文,就把這篇回文編輯進原文中。

路過的刺客 wrote:
小弟是不建議將任何野生生物帶回家啦,
但拍攝手法小弟認為,就生態保育教育來說不應該
只是狹義的"不該使用閃燈"等補光手段拍攝,太過一昧偏向衛道左傾。
現今的保育精神已經偏離中庸的軌道,而拍攝生態題材過程的爭議點就是在這觀念上爭吵不休。

生態寫真的涵義就是在加強對生物的辨識,在台灣已知50種螢火蟲,
即便在日間遭遇到,小弟看過太多大眾對螢火蟲的普遍認識不足,往往就把牠們
當作一般煩人的小蟲而欲除之而後快,就這個舉動來說根本就不是生態教育的精神,
也對質疑為何非得看到生態的真面目這觀點感到存疑,有人甚至說看到螢火蟲真面貌
像在看蟑螂幹嘛要拍?..這樣的生態教育真的是對的嗎?

一般民眾認知的螢火蟲是這種,黑翅螢,也是最普遍的。

小弟一個星期平均至少兩次夜觀經驗來看,
一般民眾有接觸到真正夜間生態觀察的屈指可數,
一年那一兩次夜間摸黑上山就只為了單一物種的螢火蟲,
小弟根本不相信這樣就可以達成教育的意義。

只要夜間觀察對任何生物都一定有影響,
包含熱門賞螢景點大批遊客進駐這個舉動就是很大的生態影響,
即便大家都不開燈不打光也一樣。
真要說光害威脅到的應該是在熱門景點以長曝光軌手法的攝影者而已。

棲地的破壞才是最恐怖且直接造成生態衝擊,
例如農藥,以及為了不孳生蚊蟲而作的除草,水溝邊的環境整理這些。

小弟該強調的是若要拍攝螢火蟲或任何夜間生物的寫實面貌,
閃燈等補光手法應該是要有"適度的間隔"而不是太過頻繁打光,
正面光源該上柔光罩就上,搭配離閃將直射的光源偏離至後方或是旁邊,
避免強又直接的光源即可;爭論不休的口舌之紛是不可能結束的,
誠心建議樓主避開這些人多口雜的熱門景點吧,台北非熱門景點的郊山,小弟從三月中旬
的夜觀就看過數量不少的螢火蟲了,不少比熱門景點還更爆量的螢火蟲數量現在正熱鬧著的。
如果真要避免爭議,只有拍蟲屍一途。


兒子喜歡養昆蟲,這是他養的小灰蝶。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破繭長成小灰蝶的情形。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它真的很小,可由比較一塊錢硬幣看得出來。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拍蝴蝶很容易,它在採食花蜜的時候,基本上動作不大。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若是拍甲蟲就更容易了,因為它基本上都不會動。(南美洲豎角兜蟲)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但若是想拍螢火蟲,一來它一直飛個不停,第二又是晚上,就經常拍失敗。
topfighter wrote:
H大大恭喜入手好鏡!最近很多人都去拍螢火蟲唷!小弟拍失敗。大大可以那16-35去挑戰一下。


我在<<<開著Luxgen SUV到花蓮富源蝴蝶谷溫泉渡假村(完整版170張照片),全程來回502公里,油耗9.12727>>>一文中,也有拍螢火蟲。

但我是把它們捉起來拍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雖然事後有放飛,但卻是因為捉蟲行為被批評。

因此,以生態而言一窩蜂地拍螢火蟲是否適當,我們是否需好好去了解正確的生態教育觀念。

補充:花蓮富源蝴蝶谷之行我拍得特別用心,也藉此推荐這個美麗的地方給您,以下是文章部分內容:

準備好了吧!就從會館出發往龍吟瀑布,來一趟馬蘭鈎溪畔森林浴之行。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沿途景致怡人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園區內植物的植栽讓人賞心悅目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對面看到感覺不錯的地方,不知道是否屬於蝴蝶谷,不過仍把這兩張風景照擺進來。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第一座吊橋:富源吊橋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在吊橋上看著馬蘭鈎溪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以石材拼貼的蝴蝶谷當地動物圖像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沿溪步道搭建整齊勞固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陡峭的地方都有實木欄杆,堅固且美觀。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大人、小孩都能輕鬆愉快地走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甚至奔跑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沿路有乾淨的洗手間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看到女孩子帶單眼相機拍照,忍不住把她們拍進景色裏。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約20~30分鍾即可到達龍吟瀑布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大家都習慣在此拍合照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再往上走一點點有個觀景涼亭,也相當適合拍合照。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建議再往上走到龍吟瀑布上頭的吊橋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在吊橋上拍張合照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當然,您也可以像我丈母娘選擇留在下面涼亭休息不上來。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從吊橋上看馬蘭鈎溪最為壯觀
在沒有生態的爭議下,如何拍螢火蟲?也談談我們的生態教育可能謬誤的地方。
2012-05-01 14:13 發佈
hcpine76 wrote:
雖然事後有放飛,但卻是因為捉蟲行為被批評。

因此,想請問拍螢火蟲有經驗的大大們可以提供拍攝的技巧或照片分享嗎?謝謝!

可以想一下,為什麼一定要拍到螢火蟲蟲體呢??
有其"必要"嗎??


拍生態要不引起爭議,最好就是以不打擾主體的方式進行拍攝
如果拍攝沒辦法避免打擾,最好就是別拍

螢火蟲夜間活動,除了拍飛行時發光的軌跡
要拍蟲體必定需要另外補光(因為夜間)
但此舉又會影響螢火蟲發光,所以一定會有爭議


想拍到蟲體除非白天在草叢中幸運遇到
唯一能想到不引起爭議的大概就是拍蟲屍吧?!


hcpine76 wrote:
但若是想拍螢火蟲,一來它一直飛個不停,第二又是晚上,就經常拍失敗(恕刪)


隨便爬文都找的到如何拍
本來還覺得開板大有者攝影的熱情
原來..............

qovop wrote:
可以想一下,為什麼一...(恕刪)
也算是自省文,所以我把標題作了修改。

萊茵哈爾特 wrote:
隨便爬文都找的到如何拍
本來還覺得開板大有者攝影的熱情
原來..............
當時是一種無知,重新po上來也代表一種悔過,這是一年前的發文,也希望大家了解到生態攝影上常忽視注重生態的問題。
小弟是不建議將任何野生生物帶回家啦,
但拍攝手法小弟認為,就生態保育教育來說不應該
只是狹義的"不該使用閃燈"等補光手段拍攝,太過一昧偏向衛道左傾。
現今的保育精神已經偏離中庸的軌道,而拍攝生態題材過程的爭議點就是在這觀念上爭吵不休。

生態寫真的涵義就是在加強對生物的辨識,在台灣已知50種螢火蟲,
即便在日間遭遇到,小弟看過太多大眾對螢火蟲的普遍認識不足,往往就把牠們
當作一般煩人的小蟲而欲除之而後快,就這個舉動來說根本就不是生態教育的精神,
也對質疑為何非得看到生態的真面目這觀點感到存疑,有人甚至說看到螢火蟲真面貌
像在看蟑螂幹嘛要拍?..這樣的生態教育真的是對的嗎?

一般民眾認知的螢火蟲是這種,黑翅螢,也是最普遍的。

.
.
紅胸窗螢


.
.
紅螢,但牠可是不發光的




小弟一個星期平均至少兩次夜觀經驗來看,
一般民眾有接觸到真正夜間生態觀察的屈指可數,
一年那一兩次夜間摸黑上山就只為了單一物種的螢火蟲,
小弟根本不相信這樣就可以達成教育的意義。

只要夜間觀察對任何生物都一定有影響,
包含熱門賞螢景點大批遊客進駐這個舉動就是很大的生態影響,
即便大家都不開燈不打光也一樣。
真要說光害威脅到的應該是在熱門景點以長曝光軌手法的攝影者而已。

棲地的破壞才是最恐怖且直接造成生態衝擊,
例如農藥,以及為了不孳生蚊蟲而作的除草,水溝邊的環境整理這些。

小弟該強調的是若要拍攝螢火蟲或任何夜間生物的寫實面貌,
閃燈等補光手法應該是要有"適度的間隔"而不是太過頻繁打光,
正面光源該上柔光罩就上,搭配離閃將直射的光源偏離至後方或是旁邊,
避免強又直接的光源即可;爭論不休的口舌之紛是不可能結束的,
誠心建議樓主避開這些人多口雜的熱門景點吧,台北非熱門景點的郊山,小弟從三月中旬
的夜觀就看過數量不少的螢火蟲了,不少比熱門景點還更爆量的螢火蟲數量現在正熱鬧著的。
如果真要完全避免生態的拍攝爭議,只有拍屍體一途。



走路要找難路走,挑擔要揀重擔挑,為學硬漢而來,為作硬漢而去 https://www.facebo

路過的刺客 wrote:
小弟是不建議將任何野...(恕刪)
非常謝謝路過的刺客大大,因此把您的回文編輯進原文當中。

hcpine76 wrote:
非常謝謝路過的刺客大...(恕刪)


歡迎
走路要找難路走,挑擔要揀重擔挑,為學硬漢而來,為作硬漢而去 https://www.facebo
我家後院果菜園的螢火蟲,因為水果是種來自己吃的,因此沒有除草劑和農藥的問題,可是近幾年來,南部乾旱,水溝沒水,螢火蟲已失去蹤跡,要不然,整個晚上都能看見不會閃爍的螢光到處飛舞.

B177螢火蟲


B080螢火蟲


B078螢火蟲


B507螢火蟲(♂)


B506螢火蟲(♂)


B543螢火蟲幼蟲


B544螢火蟲幼蟲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這是別處拍的,會一閃一閃的那種,應該是黑翅螢,非常小隻,非我家的螢火蟲.

B542螢火蟲


B541螢火蟲


509B七號公路螢火蟲步道-螢火蟲


507B七號公路螢火蟲步道-螢火蟲


508B七號公路螢火蟲步道-螢火蟲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