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攝影多年來 晨昏夜景一直是我最喜歡的題材
所以一直以來也都把最多的鏡頭預算放在超廣角上
從D200 S3時的N124到初換D700時的17-35都屬價位較高的鏡頭
不過也許後來想法改變了認為縮光圈下不需用17-35那麼貴的鏡頭
於是17-35換成了24-70後便入了18-35這顆較不被看好的鏡頭
後來24-70也出去了
轉眼間18-35也陪了我兩三年過去了
後來因為經濟關係實在也沒多餘的預算
所以我最愛的攝影題材還是由它擔當演出
面對這顆價位約一萬五左右的鏡頭
我只能說在拍風景上他也是表現不俗
但一分錢一分貨和現在奈米神鏡也許天差地遠
但要是他能陪你拍出想要的畫面那也算物超所值了
差不多的價位中副廠似乎也有些選擇(我也沒在研究)
不過除了我是原廠狂之外還是有一些原因讓我選擇它的
色彩是第一個映入眼前的印象
使用過兩三支副廠鏡頭我只能說就是覺得顏色淡淡不對味哪邊怪怪的
也許副廠的解像力比18-35優異
不過拍景我更重視的是整體感覺
除了發色外就是星芒與抗耀
曾經N124擁有可和定焦鏡比擬的星芒
但隨著升級D700後FX上超廣角已無像N124尖銳的變焦鏡頭了
而18-35的抗耀與17-35相比一點都不示弱是我很重視的一點
面對新款的16-35早已口水流滿地
但無奈沒有預算也只能安慰自己上腳架拍景是不需要VR的

以下貼貼這幾年來18-35為我所拍下比較喜歡的片子
也許哪天理智線斷了就憤不顧身衝向16-35了

風景照看小圖總是很難過 點小圖有大圖
1.基隆路拍攝101

2.彩虹橋拍攝麥帥橋

3.彩虹橋

4.關渡車軌

5.大稻埕

6.大屯山

7.大直橋

8.重陽橋

9.社子島拍觀音山

10.五股溼地

11.中正橋

12.中興橋畔

13.新竹五峰

14.淡水情人橋

最後分享一下我拍晨昏的機身調控檔設定
我是使用鮮豔模式 飽和加滿 對比中等
如果想練反差控制時可以關閉Dlighting
或是開啟的話可以選擇一般
如此可得到反差較適中之畫面
但暗部雜訊相對關閉時會稍多一點
若是在拍攝前先做好設定
例如鮮豔加滿 Dlighting一般 並且事先將白平衡或微調白平衡調整至自己的喜好
如此一來縮圖免後製是可以實現的(例如圖12)
這也是目前在學習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