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Nikon 副廠三強:Tokina 16-50、Tamron 17-50、Sigma 18-50 大解析

前言:

自從上次譯了一篇Nikon 50mm三鏡解析,沒想到譯出了一些興趣,最近索性抽空把M01上詢問度頗高的副廠三鏡:Tokina 16-50mm、Tamron 17-50mm、Sigma 18-50mm一併譯成中文,文末並附上自己的心得與相關規格表,供大家參考(可惜Photozone的N版還沒上Sigma 17-50mm的測試報告,心急的朋友可先至C版參考一下)。
當然,囿於小弟學識,如有錯誤還請網上高人指正。


------------------------------------------------------------------------------------------------------

※Tokina AF 16-50mm f/2.8 AT-X Pro DX (Nikon) 報導 / 測試報告

一、介紹:



Tokina AF 16-50mm f/2.8 AT-X Pro DX早已在PMA(譯註:國際影像器材及數位電子貿易博覽會, Photo Marketing Association Annual Convention and Trade Show)宣布生產(不在2007,而是在2006)。從那時開始,對許多國家的使用者而言,這鏡頭一直是一顆幽靈鏡頭。在本篇報導的同時,在亞洲某些國家這顆鏡頭正式開賣了;而在美國,市面上這顆鏡頭也零星可見。這顆鏡頭到底特別在哪裡?很明顯地,這鏡頭在標準焦段裡的廣角端有一點小突破:這顆APS-C專用的鏡頭,視角相當於(全片幅)24mm至75mm,很多Nikon用戶目前都缺了一個附帶超廣角的鏡頭;另一個潛在優勢是AT-X Pro(Advanced Technology - Extra Professional)這幾個字掛的保證,這些鏡頭都是Tokina生產線上的專業級鏡頭,素負製造品質優良之盛名。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層面是這顆鏡頭的設計背景,它是Tokina與Pentax合作的產品(今年我們將會看到Pentax推出跟它略有異同的姊妹鏡:Pentax SMC DA* 16-50mm f/2.8 AL ED [IF] SDM)。事實上,這兩家的合作關係並非新聞,譬如:Tokina AF 12-24mm f/4 AT-X Pro DX和Tokina AF 50-135mm f/2.8 AT-X Pro DX,這兩顆都是受到高度關注的鏡頭,它們也都與T165有一樣的來路,所以我們在這裡介紹的鏡頭是加了一點原廠趣味與光環的副廠鏡。就在撰寫本報導的當口,這顆鏡頭的售價還有一點曖昧不明,市售價似乎最高來到600美元,這價格就比Sigma 18-50mm f/2.8和Tamron 17-50mm f/2.8貴了一些,但仍遠低於原廠的Nikkor/Canon 17-55mm f/2.8。

如上所示,這鏡頭的製造品質相當優秀,但卻未臻完美,因為Tokina用了所謂的雙輪系統(內部有兩個鏡桶),使它在變焦至望遠端時鏡身會伸長,而在變焦至50mm的時候你可以稍微搖動內鏡桶,但還不至於發出雜音。鏡身則由armalite(Tokina使用的合金)的混合物及非常高品質的塑膠製成;其表面的紋路頗似某些Nikkor的專業級鏡頭,例如AF 80-200mm f/2.8ED。由於大尺寸的前玉及高品質的用料,使這鏡頭相對來講算是較大較重的標準變焦鏡(雖然仍比超大的Nikkor 17-55mm f/2.8來得小)。其變焦環與對焦環操作起來都很滑順,而有一點輕微的阻尼,這一點在這時代已經是罕見的特色了。感謝內對焦(IF)組讓它在對焦時不會伸長,且鏡頭前玉不會轉動(所以要用偏光鏡是很簡單的)。這片前玉有一個特別的WP(Water Proof)鍍膜,它可讓前玉輕易除去水滴與指紋(所以摸起來也比較「絲滑」)。

Tokina使用的是離合式對焦機制,透過把對焦環推前、推後改變手動焦與自動對焦,不論在任何焦距都可以這樣做(不同於這系統的早期產品)。這顆鏡頭沒有內建AF馬達,而是依賴機身上具溝槽的驅動螺桿,所以在AF作動時會產生一些噪音,不過AF的速度確實相當快。此外,這一點也使對焦行程變得很短(大約50度)。在測試照中,這顆鏡頭的對焦精準度相當良好。

二、Tokina AF 16-50mm f/2.8 AT-X Pro DX (Nikon) / 測試報告分析

(一)變形:

在16mm的時候,這顆鏡頭呈現出相當嚴重的桶狀變形(大約-3.55%),稍高於平均值,但畢竟我們在這裡談的是16mm,而非17mm或18mm。自最廣角以後,桶狀變形確實就被良好的控制住了(24mm只剩一點輕微的變形,在35mm和50mm時便細微莫辨)。

(二)邊角失光:

這顆鏡頭是APS-C專用的鏡頭,但要感謝它頗有點大的前玉,整體來看邊角失光都能被良好地抑制。其弱點在16mm f/2.8(1.1EV)及之後的50mm f/2.8(0.74EV),不過在所有其他設定的測試中,邊角失光遂與變焦與否無關。



(三)MTF(解像力):

在實驗室的測試中,這顆鏡頭有相當高而參差的解像力。在16mm時中央部分的表現優良而近乎優異;然而邊緣與邊角部分在f/2.8時只是尚佳,直到f/4以後才算頗佳。邊緣部分在24mm時即有改善,在35mm時更有進步,而中央部分則一直保持良好。在50mm f/2.8時邊緣部分的表現再度下降,但是中央部分的表現仍舊維持高檔。縮光圈至f/4時可顯著改善邊緣成像,而在f/5.6與f/8時則可獲得優異品質。總之,它的最佳表現大約落在f/5.6。

值得一提的是,這顆鏡頭只有在焦段中的望遠端有輕微的向心缺陷。在大光圈時,如有一張完美的測試照,也許在邊緣部分的表現會更好一點。

下表是經我們正式測驗後得出的簡化摘要,在這張長條圖中的每一根長條(LW/PH)都能代換為銳利度的量值,如果想了解更多,可查閱與之對應的「影像檢測解釋軟體」(Imatest Explanations)。



(四)色差(CAs):

CAs(在高對比轉換時產生的色彩陰影)是這鏡頭的主要缺點,在16mm f/2.8時達到高點,平均值超過2.5px(像素);縮光圈後雖然頗能改善這個問題,但卻無法解決它。在較長焦距時f/2.8可以維持較佳的表現,縮到f/4以後,色差即獲得良好的抑制。由於向心缺陷,在50mm時的色差狀況相當不穩定。



(五)光斑:

一直以來Tokina的鏡頭在碰到強烈的對比光線時,聲名都比較差,然而這顆AF 16-50mm f/2.8 AT-X Pro DX似乎已經合理地抑制了光斑(Flare)問題,在這裡有張100%比例35mm f/8時拍下的測試照。(譯註:見原網址

(六)測試照:(譯註:見原網址

(七)總評:

Tokina AF 16-50mm f/2.8 AT-X Pro DX是顆期待已久的鏡頭,但它是否符合外界對它的高度預期?當然在某些部分是的。除了輕微的向心缺陷外,這顆鏡頭的解像力給人十分深刻的印象:中央部份的表現一般來說十分優秀,邊緣與邊角部分在f/4以後就很不錯;在f/2.8時,邊緣的解像力稍有減損;在50mm f/2.8時焦外成像(焦外模糊)滑順而具奶油味(buttery);除了16mm f/2.8外,邊角失光皆能良好抑制,他廠的同級競爭者在這部分則有較多的問題;在16mm時,它的桶狀變形相當嚴重,但只要變焦至較長焦段就只剩邊緣部分有所影響。這顆鏡頭最主要的弱點在於16mm與24mm開大光圈時色差非常嚴重,這對Tokina的鏡頭而言是很典型的問題。正面的消息是我們已熟知Tokina AT-X鏡頭優良的製造品質,目下16-50mm f/2.8 AT-X Pro DX也確實不負盛名,然而這雙輪變焦伸長系統或許並非人人所好。在自動對焦的表現上,它的速度和精準度都非常好。

光學品質:3
做工品質:4
性價比:4


原網址:Tokina 16-50

------------------------------------------------------------------------------------------------------

2. Tamron AF 17-50mm f/2.8 SP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 報導 / 測試報告

一、介紹:



Tamron AF 17-50mm f/2.8 SP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是最新加入的熱門大光圈標準變焦鏡,Tamron已將其定位為SP(super performance):這是Tamron的專業級產品。如Di II幾字所示,此鏡只提供較小的像圈(image circle),所以它只能用在APS-C的DSLR上(本次測試機為D200)。這顆鏡頭的視野相當於全片幅相機的25.5mm至75mm(1.5倍)。它有Canon、Nikon、Sony(KM)三種接環的版本,售價大約400美元,足見Tamron的售價只是原廠同等級產品售價的一小部分而已,這對於有預算考量而又想做筆實惠買賣的消費者而言,是有相當吸引力的。

它的製造品質很不錯,但還是犯了Tamron典型的毛病:塑膠感太重(對我的品味而言),不過它在Tamron的產品中仍算較好的鏡頭之一。變焦環操作起來相當滑順,對焦環亦然,而稍有阻尼。

如你所見,在上面的照片中(譯註:見原網址)當鏡頭變焦至望遠端時鏡身會變長,而附贈的花瓣型遮光罩在頂部又加了一點長度。感謝內對焦設計,前玉不會轉動,所以要使用偏光鏡是簡易可行的。

這顆鏡頭沒有內建對焦馬達,而依靠機身上具溝槽的驅動螺桿來運作,由於對焦行程甚短(大約45度),所以對焦速度非常地快,但在D200上的對焦精準度並沒有很讓人印象深刻。

二、Tamron AF 17-50mm f/2.8 SP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 / 測試報告分析

(一)變形:

這顆AF 17-50mm f/2.8 SP XR鏡頭顯示的桶狀變形數值與這個等級其他鏡頭的平均值差不多,一如預期,桶狀變形在17mm時來到-2.7%,遠超出24mm時的數值,但在這之後就很輕微了(50mm時-0.9%)。

(二)邊角失光:

AF 17-50mm f/2.8 SP XR是一顆「像圈」較小的鏡頭,這種鏡頭容易產生更高的邊角失光。在17mm f/2.8時,這顆鏡頭的邊角失光來到1.4EV,在50mm時是1.27EV,而在這兩端間數值則稍微下降。縮光圈有助於減輕這個問題。



(三)MTF(解像力):

很多APS-C專用的鏡頭,在成像邊緣部分的表現都有一些問題;但出人意外地,Tamron AF 17-50mm f/2.8 SP XR是少數能突破這種窘境的鏡頭之一。

在17mm和24mm時某些焦段成像的中央部分甚至在LW/PH中達到最高測試值(在f/4至f/5.6之間),即使光圈全開成像的品質也非常好。在24mm時成像品質基本上都維持在高檔,而在35mm和50mm時中央部分的表現確實存在邊際性的衰退,但在邊緣部分的品質卻是格外地高(對這等級的鏡頭而言)。

最後,這顆鏡頭的「場曲」(field curvature。譯註:鏡頭實際的焦平面與理想的焦平面不一致,而有一定程度的彎曲)並不嚴重。

下面是正式測試後的簡化摘要,以長條圖示意,每根長條的高度(LW/PH)都能代換為銳利度的量值。假如你對此想要了解得更多,那麼你可檢視與之對應的「影像檢測解釋軟體」(Imatest Explanations)。



(四)色差(CAs):

在涵蓋的焦段中廣角端的色差(在高對比轉換時產生的色彩陰影)是高的,特別是開大光圈時影像輪廓的邊緣區色差達到高峰──平均2px,縮光圈雖可減緩這個問題,但在17mm卻必須縮到f/8才可抑制至尚能接受的程度;反之,在其涵蓋焦段中的望遠端,這問題便趨緩許多。不過請注意:現在大多數RAW檔的轉檔器或支援的處理工具都能很簡單地校正這個問題。



(五)測試照:(譯註:見原網址

(六)總評:

Tamron AF 17-50mm f/2.8 SP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是一顆表現非常嚴謹的鏡頭。它能在同級鏡頭中提供最高的MTF50數據;其邊角失光與桶狀變形跟同級鏡頭則差不多;不過在17mm與24mm時的色差卻甚高。就做工而言,這顆鏡頭並非最高級的,但跟其他副廠鏡比較起來已經算很不錯了。用在D200上,它的對焦精準度可以再好一點。此外要感謝它非常適宜的價格,使它具有很高的吸引力;當你要為你的APS-C片幅DSLR找顆價廉質優的標準變焦鏡時,它是十分值得的選擇(相對於原廠的標準變焦鏡,它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替代方案)。

光學品質:3.5至4
做工品質:3.5
性價比:5


原網址:Tamron 17-50

------------------------------------------------------------------------------------------------------

3. Sigma AF 18-50mm f/2.8 DC EX macro

一、介紹:



Sigma AF 18-50mm f/2.8 DC EX macro是比較有意思的副廠標準焦鏡頭之一(這要歸功於它那相對而言算大的最大光圈),同時它也是Sigma推出的第二版改款鏡頭。除光學設計改變外,新版還提供更近的最短對焦距離(只有20cm),使它在焦距50mm時達到最大放大率1:3,所以在新版的品名中加入macro(微距)。然而它並非「真正的」微距鏡,因為它的對焦組並非可增進微距表現的浮動鏡片設計(這通常用在專門的微距定焦鏡上)。其價格約為400美元/歐元,這對你銀行戶頭的「懲罰」(penalty)還算合乎情理。這是顆DC(Digital Camera)鏡頭,它是特別設計給APS-C片幅的DSLR使用的,故其視野等於傳統全片幅相機的27mm至75mm。再者,它通用於所有AF系列DSLR的接環(本次的測試機身為Nikon D200)。

不管出於什麼理由,Sigma直至今日並未發行任何有HSM的標準變焦鏡,這顆18-50mm f/2.8 EX macro亦追隨此一傳統──所以用在Nikon機身上需依賴有溝槽的AF驅動螺桿(譯註:之後Sigma所推出的鏡頭──無論是在它之後改版的18-50或最近新出的17-50──則已增補HSM功能)。無論有無HSM,效能的進步有限,所以此鏡並無超音速驅動的需求:畢竟,它只有非常短的對焦行程(大約45度),自動對焦的表現已非常快速。它在底側的設計導致手動對焦裝置有點脆弱而自動對焦的精準度可再加強。感謝內對焦設計(internal focusing),前玉在對焦時並不會轉動;然而不幸的是,它在自動對焦模式時對焦環反而會轉動(這個在現在真的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了)。

如同其他的EX(Excellence)鏡頭,它的製造品質很不錯,但跟比較昂貴的EX鏡頭或原廠生產的專業級鏡頭相比仍然略遜一籌。它有典型EX鏡的噴沙塗裝及大號的橡化控制環,故對焦環與變焦環操作起來皆相當滑順。同時,Sigma也為它加裝了變焦鎖,以避免在變焦時跑位。

二、Sigma AF 18-50mm f/2.8 DC EX macro報導 / 測試報告

(一)變形:

在這等級的鏡頭裡,18-50mm EX呈現相當典型的廣角變形特質。在18mm時有非常明顯的桶狀變形,當變焦至焦段中的望遠端,變形問題則持續趨緩。在35mm和50mm時基本上擺脫了變形之擾。

(二)邊角失光:

誠如前文所言,這顆18-50mm EX是只有較小「像圈」的鏡頭(APS-C),跟傳統全片幅鏡頭相比,這種鏡頭的典型問題就是邊角失光比較明顯。毫不令人意外地,這個問題在f/2.8最嚴重,其中18mm f/2.8則為全焦段中的失光高峰:來到1.26EV。一般而言,在實際使用上把光圈縮到4是個好主意,否則大量的邊角失光可能會干擾畫面。



(三)MTF(解像力):

Sigma AF 18-50mm f/2.8 DC EX macro在MTF實驗室中的表現有點參差不齊。在所有的焦段中,中央部份的表現非常良好(近乎卓越)。這鏡頭的弱點是18mm時f/4的邊角部分表現疲軟,而f/2.8時更是如此;等到中級光圈時整個區域就都很銳利了。在24mm時,大光圈的邊角部份表現較佳,但此時即使縮光圈解像力卻無顯著進步。普遍而言,在30mm與50mm時邊緣部分的解像力就算非常良好了。

或許在測試照中,有一點向心問題的干擾,這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該鏡在大光圈時的表現。
下方是測試後的簡化摘要,該表以長條顯示,每根長條的高度(LW/PH)都能代換為銳利度的數值。該表受限於可視的LW/PH範圍:750至2250之間。假如你對此想要了解得更多,那麼,你可以檢視與之對應的「影像檢測解釋軟體」(Imatest Explanations)。



(四)色差(CAs):

色差(在高對比轉變時的色彩陰影)在18mm時是個問題:色差平均值在影像線條的邊緣很容易就超過1px,而在18mm f/4時達到高峰(大約1.7px)。除非你透過影像處理軟體校正這個問題,否則在某些情況中,這現象肉眼一望可知。這個狀況在焦段中的望遠端即可減輕,而在35mm與50mm時,即使採取嚴格的標準檢視,橫向色差都是非常低的。



(五)總評:

總地來說,Sigma AF 18-50mm f/2.8 DC EX macro提供穩健的表現;但與其競爭對手相較則毫無特出之處。解像力普遍而言非常好,除了18mm的邊角表現在f/5.6以下尚待改進之外。在一票同級鏡頭中,桶狀變形與色差的表現算中規中矩。對大多數APS-C的專用鏡頭而言,它在光圈全開時的表現略勝一籌。而它的製造品質與手感也算良好。這些優點或許會對你口袋裡的「小朋友」展開猛攻,但同級的Tamron AF 17-50mm f/2.8 SP相對而言似乎還是好上一點。

光學品質:3
做工品質:3.5
性價比:4.5


原網址:Sigma 18-50

-----------------------------------------------------------------------------------------------------

結語:

總地來說,在副廠標準變焦三強中Photozone比較偏好Tamron。然而魚與熊掌各有所好,我曾經擁有的就不是Tamron,而是Tokina,一樣拍的很開心,也不覺有何嚴重缺點。事實上,同等級的產品也不太可能全好或全壞,這道理很簡單,如果有全好的產品存在,其他的兢爭對手早就被自然淘汰;反之亦然。如果能夠看透這一點,在購買心態上便無須患得患失,畢竟最好的鏡頭就是最符合自己需求的鏡頭

上文的分析或許較為繁雜,已看到頭昏眼花的朋友不妨看下文,下文是我的一點心得整理:

1. Tokina:
優點:
A光圈葉片9片,50mm時散景迷人
B前玉較大,邊角失光低一點
C鏡身用料高級,手感頗佳
D對焦精準度較佳
E廣角端在三鏡中最廣。

缺點:
A價格頗高
B色差(紫邊)較嚴重(Pz甚至還為這點特別放一張測試照)。
C重量最重


2. Tamron:
優點:
A價格便宜(水貨價爆低)
B三鏡相比,邊緣部分的解像力比較好
C整體表現都不錯,Photozone給分最高
D重量最輕巧(無VC版僅434g)


缺點:
A鏡身塑膠感較重
B對焦精準度較差
C用在D90上的「F--」問題(A16/B005)


3. Sigma:(Photozone上已有Canon版的改款鏡17-50的測評)
優點:
A附加微距功能
B價格便宜(新版17-50價格頗高,幾乎與Tokina相同)
C中央部份的解像力很不錯


缺點:
A塗裝脫皮常受詬病(新版17-50已修正)
B對焦精準度較差
C廣角端在三鏡中最窄(新版17-50已改進)


-------------------------------------------------------------------------------------------------------

※附表一:三鏡規格表

Tokina 16-50mmTamron 17-50mmSigma 18-50mm
光學結構15片12組,2片(?)非球面鏡,1片SD鏡16片13組,2片混合式非球面鏡,1片LD鏡,1片XR鏡15片13組,2片非球面鏡,1片SLD鏡,1片ELD鏡
光圈葉片數9片7片7片
最近對焦距離0.30m(最大放大率:1:4.88)0.27m(最大放大率:1:4.5)0.20m(最大放大率:1:3)
尺寸84*97mm82*74mm79*86mm
重量610g434g450g
濾鏡尺寸77mm(非自轉式)67mm(非自轉式)72mm(非自轉式)
遮光罩附贈,花瓣型附贈,花瓣型附贈,花瓣型(按扣式)
其他特色離合式AF/MF對焦變置器
Pz總分1112-12.511
2010-08-18 15:53 發佈
上面三篇連結設錯了喔!!
感謝發分享文~
要是Sigma能加入新版的Sigma 17-50 os評比會更好~
期待再次發表~
加分先喔!!
我就是幽靈人口就是我/\ /\
辛苦了,精美的附表譯文 或 心得文 回覆比 不做功課的廢問題文 還少很多
這個還滿常見的
n0918625680 wrote:
上面三篇連結設錯了喔...(恕刪)


感謝您的鼓勵指教
不過我試過上面的連結
連結本身是正確的
但不知道為什麼
如果直接點連結會轉回M01來
不知有沒有朋友可以幫忙解惑
那是因為大家砲習慣了吧XD

話說TAMRON還有一支VC版的17-50,那隻可就一點都不輕便了呀...口徑77mm...

鏡頭真的是一分錢一分貨,加個防手震成功率就好很多,可以挑戰室內低ISO...不過殘影似乎還是躲不掉呀
春光乍洩 wrote:
感謝您的鼓勵指教不過...(恕刪)

步驟如下...
1

2

3


接著就完成了~

Tamron A16 & B005對決
我就是幽靈人口就是我/\ /\
如果網路上圖片沒看錯,新版的S17-50os應該沒有改善塗裝才對

另外以Tamron/Sigma新的鏡頭而言,Sigma現在是處於畫質領先

http://www.the-digital-picture.com/Reviews/ISO-12233-Sample-Crops.aspx?Lens=729&Camera=474&Sample=0&FLI=0&API=0&LensComp=679&CameraComp=474&SampleComp=0&FLIComp=0&APIComp=0
Canon機身鏡頭年份持續整理 ericanon.blogspot.tw
從鏡頭交換年鑑的測試照來看,論銳利度以Sigma為最佳,Tokina畫質感覺偏軟,
這兩支鏡頭都使用過一段時間。
Sigma那支是使用口徑77的版本,用於PENTAX上,塗裝覺得比以前改善,
塗裝的質感是類似噴砂方式上去的,比較不會有脫落掉漆疑慮。
Tokina是用於Nikon上,剛開始使用時,如果將圖放大100%看,會有些不習慣偏軟的特性,
不過這是很極端的方式,一般檢視其實銳利度也夠了,如果喜歡重口味,
可以在機身裡強化銳利度,或後製作批次處理,這支值得讚賞是色調感覺比較濃豔,還有質感超棒!
使用過的感受勝過於平面看照片,相信用過Tokina的應該可以體會,
也因用過Tokina,副廠鏡的首選幾乎都是先看Tokina。
但很可惜這支Tokina評價好像不高也不多,部分原因是售價比另二者副廠鏡高,
且一些評比滿強調這支紫邊的問題,但我覺得紫邊的問題,只要遇上了各家的表現只是強烈與否之別,
但是差距沒想像大,不過很現實的是價格反映了CP值。
R6.2 wrote:
如果網路上圖片沒看錯,新版的S17-50os應該沒有改善塗裝才對


這部份好像真的改了
我是看「漫步雲端」的開箱文得知的




原網址的連結在2樓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