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mm定焦鏡可說是人手一顆的標準鏡頭,通常也是各廠商最便宜的入門鏡頭。對Nikon的使用者而言,如果不算老鏡的話,現在市面上一般有三種選擇,分別是:1.8D、1.4D與最新的1.4G。在M01上,N板常可看到類似的疑問,譬如A或B哪一顆好、請比較A或B……等,雖然有不少前輩PO文回應,但似乎少了一點量化數據的佐證。
Photozone的評比分析,大致上還算中肯,每顆鏡頭在光學上的表現也有實際的測試數據可供參考。雖然Photozone所用的文法與單字不算困難,但受限於一些專門術語,可能還是會有一些鄉民看得一知半解;而Photozone本身提供的中文翻譯,又像翻譯軟體直出的東西,看那種半生不熟的中文真是痛苦。
最近剛好趁工作之餘,想順便練練英文,便把Photozone上這三顆鏡頭的介紹翻成中文。在譯文中,相關圖表與每顆鏡頭的測試照請見原網址,其他部分則都有翻譯;文末再附上圖表兩幅,供大家比較參考。當然受限於小弟的英文程度與光學知識,錯誤之處在所難免,還請網上高人指正。
※綜合回應:
一、感謝這麼多熱心的前輩參與本樓的討論,這對一個譯者而言,便是最大的回饋。
二、之前的爭議聚焦在「fast」、「speed」兩字的理解上,原來這兩字在攝影的慣用語中可兼涵「大光圈」之意,故下文據此修改(根據熱心鄉民提供的資料,wiki上的解釋頗為簡易,可參Lens speed詞條,其云:「在攝影鏡頭中,鏡頭速度指最大光圈值,或曰最小f值。所以一顆大光圈鏡頭(即有較小f值)是為快速(fast)鏡頭,因為它可讓更多光線達至焦平面,提供更快(faster)的快門速度(speed)」)。
三、是非自有公斷,此為網路之本意也,然余未嘗遽以公是之是為是,公非之非為非,必體諸事理,查諸實據,反覆窮索,而後敢是其是而非其非也。向使公是之是為事理之真是,豈有強人從己硬拗之理哉?嗚呼!或謂余罔顧事理而不肯修改者,豈真知余者也哉!
四、小弟很菜,還要多學習
五、D鏡的對焦速度問題,在photozone Nikkor 1.4G的介紹中有所解釋,我把那段話複製過來:「這一點(此指1.4G自動對焦的速度並不十分地快)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雖不成問題,但在高階機身上,舊式靠螺桿驅動的AF-D 50/1.4感覺上對焦還比較快。」
----------------------------------------------------------------------------
1. Nikkor AF 50mm f/1.4 D(測試相機D200)

介紹:
Nikkor AF 50mm f/1.4 D是目前Nikon鏡頭群中光圈最大的AF標準鏡頭,你必須多花幾乎是AF 50mm f/1.8 D三倍的金額才能獲得更大的光圈,然而大光圈卻是無可取代的東西(經網上前輩指點後有修改)。它裝在像Nikon D200等APS-C片幅的DSLR上,視野等於75mm,所以這顆鏡頭像個中望遠鏡頭。
鏡身品質相當良好,但也只是稍優於它比較便宜的表親AF 50mm f/1.8 D。外部的鏡桶採用高品質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而有著油亮的拋光,鏡身接環為金屬材質;橡膠製的小型對焦環轉動起來非常滑順;如你所見(譯注:詳見網頁照片),在最近對焦距離時鏡身會稍微伸長;鏡頭前玉不會轉動,故在使用偏光鏡時毫無問題;它並無內部的對焦馬達,而是依靠機身上有溝槽的驅動螺絲(螺桿,screw)推動,其結果是AF在作動時會產生輕微程度的噪音。在測試中,它在D200上的對焦速度相當不錯。
測評(實驗室測試報告─分析):
(一)變形:
大約0.5%的(桶狀)變形對標準鏡而言相對算高了,但以嚴格的標準而言仍然算低,所以在實境使用時無須擔憂。
(二)邊角失光:
感謝這甜蜜焦段的表現,邊角失光在D200上是被良好地抑制了。邊角失光在光圈全開時略增強至0.72EV,但這只會在極度嚴苛的場景中才能被發覺,縮到f/2以後這問題即可無視。
(三)MTF(解像力):
標準鏡頭的光學設計很簡單,因此這過去二十五年來,它們雖無重大更新,仍能在時代的潮流中生存下來。當此鏡設定在中等光圈值時,表現並不遜於其他標準鏡,其表現符合預期。在f/1.4的時候中央的解像力已非常好,而邊緣則有點疲軟,反差層次在f/1.4時也相當的低,這對標準鏡頭而言是很典型的現象;在f/2時邊緣成像已有顯著改善;從f/2.8到f/8之間的解像力數據都很優異。
以下是正式測試後的簡化摘要,這張以寬長條顯示的圖表,每條長度都可代換為銳利度的數值,這張圖表受限於視覺的可視範圍(數值從750到2250)。如果你想要多了解MTF50的數值,你可查閱與之對應的「影像檢測解釋」(Imatest Explanations)軟體。

(四)色差(CAs):
在大光圈時色差(在極高對比轉變時的色彩暈影)甚低,在縮光圈後則略有增加。然而在測試的光圈範圍中,影像線條的邊緣色差的平均值從未超過一個像素,故在此並非一重要問題。
(五)總評:
Nikkor AF 50mm f/1.4 D與其表親(AF 50mm f/1.8 D)相同,是一個非常好的產品。在f/1.4時對比有點低而邊緣成像有點軟,但光圈縮到2.8以後表現就真的非常優異。其變形僅在實驗室中可為人察覺,但在實境使用時則無需介懷;色差非常低,而邊角失光在f/1.4時毫無疑問可以接受(用在眾多APS-C片幅的DSLR上);其製造品質非常不錯,且AF表現已令人別無所求。
光學品質:4
作工品質:4
性價比:4
※相關圖表見:
50 1.4D
-----------------------------------------------------------------------------------------------------
2. Nikkor AF 50mm f/1.8 D(測試相機D200)

介紹:
歡迎點閱photozone有關Nikon鏡頭的第一篇測試報告!很少有鏡頭比縮到中等光圈的經典50mm標準鏡頭更加銳利,所以讓我們從Nikkor AF 50mm f/1.8D這支鏡頭開始吧(因為這種鏡頭的低價與輕便,使它在出遊的相機包中必有一席之地)。
在接下來的所有測試中皆使用Nikon D200(一台具有10MP畫素的APS-C片幅DSLR,等效焦長為1.5倍),其視角等於傳統全片幅單眼的75mm,故此標準鏡頭變成中望遠鏡頭。
其光學結構由5組6枚鏡片構成,並不包含任何特殊鏡片;其最近對焦距離為0.45m,放大率為1:6.6,前玉尺寸為52mm;如上所示(譯注:見原網址),鏡頭尺寸很小(64mm*39mm),重量頗輕(155g),光圈葉片為7片。
儘管其價格十分低廉,但其製造品質還算是相當不錯。其鏡身材質為聚碳酸酯,其尾端為金屬接環;橡膠製的小型對焦環轉動起來相當滑順;如你所見(譯注:見原網址),在最近對焦距離時鏡身會稍微伸長。鏡頭前玉不會轉動,故在使用偏光鏡時毫無問題;它並無內置的對焦馬達,而是依靠機身上有溝槽的驅動螺絲(螺桿)推動,其結果是AF在作動時會產生輕微程度的噪音。在測試中,它在D200上的對焦速度相當不錯。
測評(實驗室測試報告─分析):
(一)變形:
誠如對定焦鏡的預期,(筒狀)變形的狀況非常輕微(0.26%),所以完全不用擔憂。
(二)邊角失光:
感謝這甜蜜焦段的表現,邊角失光在D200上是被良好地抑制了。邊角失光在光圈全開時略增強至0.66EV,不過這只會在極度嚴苛的場景中才能發覺,縮到f/2.8以後這問題就可以無視了。
(三)MTF(解像力):(2006年4月11日更新,新的測試照在邊緣表現較佳)
標準鏡頭在中級光圈設定時的表現就像大明星,Nikkor AF 50mm f/1.8 D也不例外。在光圈f/4至f/8,它在D200上的表現極佳,中央表現優異而邊緣表現頗佳。然而,它也不能避開大光圈鏡頭的老毛病,在光圈全開時表現就沒有那麼良好,但在中央仍算優異,邊緣則有點軟(再加上低對比)。光圈縮到2.8後,MTF50曲線圖的變化表示,其中央部分的解像力超越了D200的機身性能(譯注:在f/4時),邊緣部分的數據在光圈縮到2.8之前持續提升,到f/4以後就非常良好。
鏡頭顯示輕微的「球面像差」(當縮小光圈時焦點會移動)。
下方是正式測試的簡單摘要(譯注:見原網址),該圖表以長條圖(LW/PH)表示,其長條可代換為銳利度的數值,該表受限於視覺的可視範圍(數值從750到2250)。如果你想多了解MTF50的數值,你可查閱與之對應的「影像檢測解釋」軟體。

(四)色差(CAs):
對定焦鏡而言,它的色差(在極高對比變化時的色彩暈影)相對來說是明顯的,在影像的邊緣平均來到1.2個像素寬度,但這並非什麼大問題,因為縮光圈後色差值就會下降
(五)總評:
Nikkor AF 50mm f/1.8 D是一顆外型遜色的鏡頭(外貌比個大鏡片還不「性感」),但仍然是顆有趣的鏡頭。在光圈全開時,它的邊緣成像有點軟而對比度有點低;但縮到中等光圈後,解像力格外高強而成為一個值得打破的紀錄。它的變形輕微,邊角失光控制良好,製造品質非常不錯,AF表現亦臻完善。
光學品質:3.5
作工品質:3
性價比:5
※相關圖表見:
50 1.8D
-------------------------------------------------------------------------------------------------------
3.Nikkor AF-S 50mm f/1.4G(測試相機D300、D200)

介紹:
Nikon的使用者長久以來一直在等待一個「大光圈(fast)的標準定焦鏡」,也許特別是對那些擁有新型數位單眼機身──它們移除了機身AF馬達,因此在碰到舊式的螺絲(螺桿)驅動鏡頭時只能選擇手動對焦──的玩家而言。
這裡有一系列Nikon近期提供給全片幅FX格式的獻禮,毫無意外,這些獻禮的第一炮就是經典的標準鏡頭:50mm定焦鏡。然而,在photozone這兒尚未完成其搭配全片幅像機的測試(譯注:現在已有其搭配D3X的相關測試),所以按照慣例,先看看它在APS-C片幅DSLR上的表現。其視角在DX格式的相機上等於全片幅機身的75mm,故在DX機身上它變成一顆中望遠鏡頭。
鏡身的製造品質相當不錯,這都要感謝鏡桶是由高品質塑膠製成;橡膠製的對焦環有輕微的阻尼,且操作起來相當滑順。
不論對焦距離遠近,此鏡的實際長度都保持不變,然而它並不是真正的IF設計(內對焦,internal focus)──內鏡桶會在外鏡桶裡頭移動(線性延伸對焦系統)。
鏡頭前玉不會轉動,所以要上偏光鏡毫無問題。濾鏡的直徑為58mm,這尺寸對目前的Nikkor鏡頭而言是相當不尋常,但這也可能只是因為這是第一顆以此尺寸為特色的鏡頭,而不久的將來要出的一系列鏡頭可能亦是如此。專用的遮光罩是插刀式接口(不再使用螺環),目前也是附贈品之一。
身為AF-S鏡頭,這顆AF-S 50相容於目前所有Nikon的DSLR(包括取消內部對焦馬達這等級的相機:D40、D40X與D60),而其諸多優點中最重要者是靜音波動(超音速)驅動,當然在任何時刻也都可透過手動控制或自動對焦(不過自動對焦的速度並不十分地快)。這一點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雖不成問題,但在高階機身上,舊式靠螺桿驅動的AF-D 50/1.4感覺對焦還比較快。
測評(實驗室測試報告─分析):
(一)變形:
本鏡只有輕微的筒狀變形,約在0.6%左右,這比我們對一般定焦鏡的預期還要輕微;然而這對透光度高的標準鏡頭而言實屬正常,並且通常不論視角的範圍為何。
(二)邊角失光:
身為一顆全片幅鏡頭,它在APS-C上亦享有甜蜜焦段的優勢,在f/1.4時僅有輕微程度的失光,但光圈縮到f/2以後失光就銳減到可以無視的程度。
(三)MTF(解像力):
在光圈全開時,它在中心部分呈現出非常好的解像力,而在f/2.8以後達到優異的程度;然而邊緣在光圈全開時有點偏軟(此時它也會失去一點對比度),不過這問題在f/2時已有顯著提升,到f/4時即表現優異。
這支鏡頭在縮光圈時會產生一些對焦偏移(殘留一點球面像差)。
測試照看起來有一點輕微的離心(decentering)問題,雖然我們的測試程序會讓大多數作品產生這個現象;不過完美的無離心(centered)測試照可能會有更高一點的解像力,特別是在光圈全開時的邊緣部份。
在下面的是正式測試後的簡化摘要,該表以長條圖形式呈現(LW/PH),這些長條都可以代換為銳利度的數值,並受限於視覺的可視範圍(750-2250)。假使你對MTF50的數據想瞭解得更多,你可檢視與之對應的「影像測試與解釋」軟體。

(四)色差:
色差(在高對比轉變時的色彩暈影)在大光圈設定時很低,但在縮光圈之後卻增加了一點。不過在測試的光圈範圍中,在影像線條邊緣的色差平均起來從未超過一個像素,故其對大部分拍攝主題而言並不構成真正的問題。
(五)散景:
散景(焦外模糊)的品質對這樣一個大光圈鏡頭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測試面向。不幸地,它在光圈全開時焦外相當大量的輪廓線導致了輕微的二線性散景。到f/2以後,這些焦外的輪廓線就消失了,且其成像變得相當滑順。不過背景的光點部分仍有縱向色差(LoCAs)的毛病(見下節)。
拜9片光圈葉片之賜,在所有光圈設定中光點散景都能維持圓形。
(六)散景的邊緣 / 縱向色差(LoCAs):
縱向色差(各種顏色的對焦平面不同位)對高透光度玻璃而言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如你在下方所見(譯者注:詳見原網頁),光暈有不同的顏色:在焦點的前方是洋紅色(紅色+藍色),而其後是綠色。確實「複消色差」(apochromatic)式的鏡頭並不會產生縱向色差,但那些鏡頭畢竟十分罕見(特別是100mm以下的)。與橫向色差不同,縱向色差在後製時並不容易校正。
這對同等級鏡頭而言是個很典型的問題,AF-S 50在大光圈時露出相當程度的縱向色差。
再者,這些測試照也顯出縮光圈時的焦點移動,並證明了在光圈全開時對比度與銳利度稍低(後者在拍攝近距離主體時會更嚴重)。
(七)總評:
Nikkor AF-S 50mm f/1.4G是一顆非常好的鏡頭,有高水準的表現(除了邊緣畫質稍軟跟光圈全開時有點雜亂的散景以外)。F/2以後,此鏡就能提供乾淨俐落的影像(已沒有什麼可挑剔了)。對大多數的使用條件而言,靜音波動AF馬達算是夠快的了。加上高級的製作品質給它一個具吸引力的包裝──儘管這樣的包裝不必然能夠吸引那些擁有舊型50mm F/1.4D的人,但卻可以吸引那些尋求大光圈標準鏡頭的人。總之,高度推薦!
光學品質:4
作工品質:4
性價比:4
※相關圖表見:
50 1.4G
-----------------------------------------------------------------------------------------------------
※附表一:三鏡規格表:
AF 50mm f/1.4D | AF 50mm f/1.8D | AF-S 50mm f/1.4G | |
光學結構 | 6組7枚 | 5組6枚 | 7組8片 |
光圈葉片 | 7片 | 7片 | 9片 |
最近對焦距離 | 0.45公尺(最大放大率:1:6.8) | 0.45公尺(最大放大率:1:6.6) | 0.45公尺 |
尺寸 | 65 mm*43 mm | 64 mm *39 mm | 73.5 mm *54 mm |
重量 | 230 g | 155 g | 280 g |
濾鏡尺寸 | 52 mm(非球面) | 52 mm(非球面) | 58 mm(非球面) |
遮光罩 | Nikon HR-2(選購) | Nikon HR-2(選購) | Nikon HB-47,直桶型,插刀式接環(附贈) |
其他特色 | 鏡頭本身提供距離資訊 | 鏡頭本身提供距離資訊 | 內置靜音波動對焦馬達 |
總得分 | 12 | 11.5 | 12 |
※附表二:譯名中英對照表:
中 | 英 |
球面像差 | Spherical Aberration |
(桶狀)變形 | ((Barrel)Distortions |
邊角失光(漸暈) | Vignetting |
色差 | Chromatic Aberrations(CAs) |
縱向色差 | Longitudinal Chromatic Aberrations(LoCAs) |
解像力 | Resolution |
散景(焦外成像) | Bokeh |
靜音波動AF馬達 | Silent-wave AF motor(SWM) |
放大率 | Magnification Ratio |
----------------------------------------------------------------------------
結語:
根據上文
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測試基本上是針對鏡頭客觀而可量化的光學表現
但有一樣特質是許多鄉民都在意而該網並未分析──鏡頭發色
這部分牽涉到每個人對色彩的主觀偏好
所以photozone的作法是附上實測照
讓讀者自行評判
一句話評論:
1.Nikkor AF 50mm f/1.4 D 各方面表現都很平均,且光圈很大
2.Nikkor AF 50mm f/1.8 D 在F/4時解像力的爆表演出令人驚奇,性價比五顆星滿分
3.Nikkor AF-S 50mm f/1.4G 前玉尺寸最大,光圈葉片9片,有SWM (所以價格也最貴)
----------------------------------------------------------------------------
相關文章:
Nikon 副廠三強:Tokina 16-50、Tamron 17-50、Sigma 18-50 大解析 by Pz
新世代 Nikon 24mm f/1.4 測試報告 by Photo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