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崎清茂先生的正式職稱是:映像 company 開發統括部第一開發部 general manager
這一篇專訪的原文刊登在
(日文)http://www.nikon-image.com/jpn/enjoy/more/works/2006/0602/index.htm
(英文)http://nikonimaging.com/global/technology/scene/12/index.htm
小弟讀了之後覺得很有意思,所以試著翻譯了一下跟大家分享一些 Nikon 產品開發背後的密辛。
由於不是電子與光學專長,當中有一小段關於感光元件開發的部份並沒有譯出來,但省略的部份
並不會影響可讀性。如果有先進熟悉其中的技術內容,請您通知小弟一聲,讓譯文更完整。英文
原文有提到 D1 的感光元件是 Nikon 自己開發的,這一點我有點不解,因為 Nikon DSLR 向來
都是使用他廠提供的 CCD (D2H 除外)。文中容或有闕漏謬誤之處,還請大家包含與指正。
==================================================
訪:有鑑於長久以來您一直致力於開發影像感測器以及感測技術,我們一直希望能有機會
訪問芝崎先生。在當年 Nikon D1 作為一項劃時代的產品,首先我們想要請芝崎先生告訴
我們一點關於 D1 的開發背景。
芝崎:D1 的開發始於 1996 年,當初的目標是在於製造一部不管是從銀鹽或者是數位的
角度來看都能發揮最佳表現的相機。在當時只有軍事以及航太工業所使用的影像感光元件
能符合我們的最高要求。所以你可以想像要在相機內使用這種感光元件,並以數千美元的
價位銷售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
訪:您的意思是說當初在訂定價格方面有所困難嗎?
芝崎:不,事實上我們根本找不到感光元件的製造商。當時沒有一家有能力的廠商願意相信
如此高性能的影像感光元件能達到每個月數千片的銷售量。後來即使有廠商願意幫我們製造
,最初的幾批產品也出現了問題。
訪:是什麼樣的問題呢?
芝崎:例如說:感光元件試做品需要好幾瓦的電力才能驅動。當時我們十分確定不可能用
電池來驅動這顆感光元件。同時試做品的規格在高速連拍的性能表現方面無法趕上我們的
要求,所以我們決定著手自行開發感光元件。最初我們完全沒有辦法驅動感光元件
,在仔細的改進佈線方式後,最後我們終於成功了。這些技術上的 know-how 是在 1990
年代初期我負責開發工業用高解析度類比相機 (analog high-definition camera) 時所
累積的經驗。
訪:您所提到的工業用高解析度相機所使用的技術是不是也可以應用於數位相機的開發呢?
芝崎:那是當然的。事實上 D1 所使用的線路設計與當初工業用高解析度相機所使用的完
全相同。我認為是因為使用了這些來自於工業用高解析度相機的技術,才使得我們能比競
爭廠商早一年半推出第一部真正專業級的數位單眼相機。
訪:原來如此。
芝崎:在我們所遭遇到的眾多困難之中,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而已。你可以想像得到當
我看到從我們自己開發的感光元件所拍下來的第一幅影像的時候,我有多麼的興奮。對於我
們的團隊成功的開發第一棵影像感光元件,我也感到同樣的驕傲。
訪:到完全成功驅動影像感光元件是否花了很長的時間?
芝崎:是的,大約花了兩年的時間。在那之後我們致力於維持感光元件能夠在大量生產時
維持一定的穩定度與高品質。我們當初比較在意的是感光元件的大小,因為在當時而言那
是一棵很大的元件,所以到後來連我們自己都開始懷疑能不能夠成功上生產線。一直到研
發團隊看到感光元件成功的傳來影像時,諸如『我們從來都沒有生產過這麼大的感光元件』
、『我們能有足夠的電力驅動這棵感光元件嗎?』、『我不相信 Nikon 有這類的驅動技
術』這一類不斷的在我們的腦海中出現的問題瞬間便消失無蹤影。
訪:所以 D1 早在上市之前就有感動人心的力量了!
芝崎:看起來的確是這樣。在 D1 發表之後,一切事情似乎也變得順利起來。業界甚至有
人覺得因為這棵感光元件的成功,Nikon 可以直接供應感光元件給別的廠商。的確,有先
前成功的經驗,讓我們在開發第二棵大型影像感光元件的時候順利不少,因為協力廠商比
較願意配合我們所開出來的要求。這對於我們來說是有相當的指標意義的,因為當初開發
DSLR 的最大問題就是缺少可以達到高標準的影像元件。現在回過頭來看,當初遇到的不
順利為後來的成功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我想現在可以公佈 D1 的一個秘密了。在正式公開的規格書上 D1 搭載的是 270 萬像素的
感光元件,實際上的像素數目應該是四倍也就是 1080 萬才對。目前的數位相機所公佈的
像素數往往就是真實像素數,但為了要讓 D1 達到高感度以及優良訊噪比的要求,我們必
須讓四個像素組成一個工作單位。簡單的說,在數位單眼相機發展的早期階段我們就有能
力開發如此高像素的感光元件,這對於 Nikon 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就我們可以自行
開發出高速驅動技術以達到每秒五張的連拍速度這一點,我是非常驕傲的。
訪:您的努力在大家對 D1 投以熱烈的迴響之後終於有了回報。在此之後您擴大了產品
線,這是否表示您連一點休息的時間都沒有了?
芝崎:完全正確。因為 D1 所延用的是攝影機的影像處理技術,所以在 D1 發表之後我
們所面對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要改良影像處理技術以符合相機的標準。最初我們是完全引
用攝影機的影像處理線路以及技術,結果就是使得 D1 的影像看起來像是不像是一禎照
片,反而像是攝影機的一幅靜止畫面。我們發現對於照相機而言,影像的參數以及演算
法與攝影機是完全不同的。事實上,我們從 D1 的用戶也得到相當多這一類的意見,比
如說許多人反應因為 D1 採用 NTSC 色域的關係,色彩還原度不佳。
訪:我以為 D1 因為有寬廣的色域而獲得許多好評?
芝崎:的確是如此,尤其是專業攝影師特別可以體會廣色域所帶來的好處。但實際上我
們並不覺得 D1 的色域空間使用起來很方便,因為大部份數位影像處理硬體與軟體並不
支援 NTSC 色域。但我認為採用 NTSC 色域仍然有好處,例如說大家因此而了解到色域
的重要性(笑)。事實上用 RGB 資料完全忠實的還原顏色是有困難的,但直到 D1 發表
之前能了解到這一點的人並不多。等到 D1 發表之後,大家才紛紛注意到為了要忠實地
還原色彩,指定 RGB 色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直到 D1H 與 D1X 發表之前,大家對色
域的問題有廣泛的討論。
訪:是不是光是為了色彩還原的問題,就花費了很多時間在試誤上面?
芝崎:的確是,因為要從無中生有是很困難的。但我們努力的結果是我們周遭越來越
多的顏色可以被數位相機忠實的還原。例如說我們會在書中讀到『藍色的山脈』這類
的敘述,這是因為大氣透射的光學特性使得越遠的山顯得越藍。透過精密的調教影像
參數,現在的數位相機有能力表現出這一類的光學現象。這一類的成就讓我覺得我們
所花的一切時間和精力都是值得的。
訪:數位表現力,聽起來很令人期待。
芝崎:不只是色彩還原力,這幾年影像技術的進步,在數位單眼相機上能實現越來越
多的可能性。例如說有一回一位專業攝影師利用 D2X 拍攝了一幅白雪靄靄的高山,畫
面中陽光下的白雪與樹的陰影反差非常大,要利用底片相機來捕捉這麼大的反差是有
困難的。然而 D2X 很成功的同時捕捉了所有的細節,它甚至連每一片雪花的反光都完
全呈現在畫面中。我個人特別喜愛這一類的攝影題材,但來自於攝影師的迴響讓我覺
得身為 Nikon 數位單眼相機的開發者是很驕傲的一件事,他是這麼說的:『用底片完
全沒有辦法達到這個效果,只有 D2X 的性能讓我想嚐試這樣的題材。』
訪:自從 D1 之後,目前的數位單眼相機是否有了長足的進步?
芝崎:那是一定的。如果放大來看的話,D2X 所捕捉的影像甚至銳利到你可以從模特
兒的眼睛反光看到 D2X 上面的 Nikon logo。 自從 D1 發表到現在也已經有六年了,這
段期間技術的進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如果把 D1 與 D2X 所拍的相片放在一起看,特別
可以感受到這一點差異。我們這幾年的經驗累積,讓數位影像的潛力與日俱增。
訪:數位影像處理技術進步得非常快,在旗艦 D2 系列中 Nikon 用了那些最新的技術?
芝崎:大體上說,利用內建的訊號處理 LSI 與 影像處理引擎,數位相機可以在機身內直
接處理數位影像。但因為受限於記憶體大小的緣故,光憑機身本身並沒有辦法如 Nikon
Capture 般提供強大的編輯功能以及使用上的彈性。然而在 D2H 與 D2X 開發過程中,
我們成功的擴展了其硬體的功能,讓以前只有在編輯軟體上面才可能實現的功能,現在也
可以透過機身達成。換句話說,新的技術讓 D2H 與 D2X 機身影像編輯能力比起最先進
的軟體也毫不遜色。
訪:原來如此,這可是一個重要的進展。
芝崎:這項新技術的意義在於;透過機身內建的內插運算法,即使是細微的細節 D2X 也
有能力進行精準的影像後製。特別是在去除 Moire 條紋的時候也沒有犧牲影像的銳利度,
這樣的功能在市場上受到很大的歡迎。
訪:對於其卓越的色彩處理設計我同樣的感到印象深刻。這與之前所提到的新的影像處理
技術也有關連嗎?
芝崎:是的。就如同我先前所提的,自從 D1 發表之後,我們從世界各地的用戶那裡得到
了大量的意見與要求,其中有非常多關於色彩方面的建議。那時我們才了解到用戶對色彩
的要求,跟他們如何使用影像有很大的關連。
特別是文化的差異也會影響人對顏色的喜好。就以膚色的調性來說,日本的用戶普遍喜歡
偏白的顏色,到了美國反而是有點橘的色調比較受歡迎。又比如說風景攝影,東京、拉斯
維加斯或者是阿姆斯特丹的天空顏色其實是不一樣的。因此在處理天空的藍色的時候,來
自不同地方的用戶對顏色的要求也不同是很自然的。除此之外,對色彩的要求跟用戶的技
巧與使用照片的場合也有關係。一般來說除了適合於人像攝影的 Mode I 之外,Mode II
有比較自然的色彩;Mode III 則提供了與利用底片進行風景攝影相近的色彩,並且更加飽
和一些。同時用戶也可以調整彩度(hue)以符合個人的對色彩的偏好。我們在一些機種
上也加入了 Mode Ia 與 IIIa 以期望更貼近一些用戶的需要。然而不論哪一個機型,我們
都特別留意讓 Mode II 保留最基本的色彩設計概念。事實上自從 D1H 與 D1X 發表以來,
Mode II 的設計就沒有再更動過,這樣的目的是讓不同的機種之間在後製上有個一致的標準。
訪:我實在沒有想到原來世界各地的使用者對顏色會有不同的偏好,看來影像的表達遠比
我想的要複雜的多。
芝崎:在 D2X 發表之前,我們派了一組人員到許多國家從事關於顏色喜好的調查並且拍攝
了許多樣本,最後所帶回來的資料讓我們發現光源對顏色的偏好有很大的影響。不只是天空
的顏色,連室內光源的使用也會隨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比如說日光燈在日本是很常見的室
內光源,但歐美的用戶比較喜歡使用燈泡一類的燈具,這些燈具會產生一點偏紅的調性。對
於這些差異,Nikon 根據世界各地用戶使用光源的習慣對影像色彩的處理做了改進。
訪:這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芝崎:的確是。我們相信如果只考量到攝影棚的需求來調整數位色彩的設計,這樣的相機是
永遠都沒有辦法在風景攝影中有真實的表現。就好比說汽車上路之前要做很多安全與性能上
的檢測,對相機而言也是一樣的。為了有能力滿足用戶的要求,以期在不同的使用場合(如
不同的光源或彩度)都可以忠實地還原色彩,這些測試都是必要的。
訪:我了解您所說的,但對於投入如此多的人力與時間進行數位影像技術的研發,我還是感
到驚訝。
芝崎:如果沒有實際接觸過色彩卻想要設計數位影像,那麼影像的色彩還原力一定會大受影
響。因此對於設計的工程師而言,實地去體驗不同地域的用戶對色彩的要求是很重要的。
訪:這樣的完美主義相信是科技進步背後的原動力吧。
芝崎:我認為影像設計最重要的四件事就是:體驗影像、捕捉影像、分析影像以及去真正了
解用戶對影像的偏好。
訪:最後,D100 的後繼機種終於發表了,能不能告訴我們一點這部新機種在影像處理上的特色?
芝崎:這部相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它是 D100 的後繼機,但它同時也使用了 D2X 的最新
影像技術。例如說:高速的獨立四通道資料讀取方式以及高畫素的感光元件。我們為它設計了
新的光學低通濾波器(optical low pass filter),濾波器上有一層阻絕紅外線的鍍膜以減輕由
紅外線所造成的偏紅色調。比如說青苔綠(moss green)以及使用在布料上的植物性染料的褐
色這些對現有機種來說非常難以還原的色彩,都可以透過這項新的設計加以改進。
訪:聽起來像是一部專業級的相機。
芝崎:你可以這麼說。這部相機使用了與 D2X 相同的影像處理技術,但它改進了一些硬體規
格。我想我們可以很清楚的說這部相機不只比 D100 更有彈性,同時也提供了如 D2X 般的卓
越性能。進一步說,D200 的低通濾波器使用了四向獨立的設計,目的是以光學的方法減輕
Moire 條紋的發生。使用光學技術減輕 Moire 條紋的設計事實上已經使用在 D2H 與 D100
上,而且在講究速度與快速反應的新聞攝影界中廣受好評。不同於 D100 的濾波器會減低影
像的銳利度,新設計的低通濾波器除了有效減輕 Moire 紋之外也不會犧牲影像的銳利度,這
點使得 D200 有更佳的使用性。
訪:是什麼理由讓你們決定使用機械快門而不是電子式快門?
芝崎:為了在大幅度提高 DX 格式感光元件像素的同時可以保持顏色的階調性,在考量 CCD 的
像素結構並做了一次重新檢視之後,我們認為機械快門比起電子式快門更符合我們的要求,因此
做了這個決定。因此 D200 不但機動力高、有彈性,同時也保有高像素相機的優美散景(bokeh)。
訪:原來如此。可不可以請您談一下您對未來的數位影像有哪些期待?
芝崎:數位影像處理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但我相信未來將持續不斷的有性能更優良、功
能更多的感光元件。在像素方面的發展我認為差不多已經到了極限的程度,所以新技術的發展
應該在保持高畫素的同時,朝向諸如改進感光元件階調的特性、發展更好的感度、更快的反應
速度這一類的方向前進。由於我們仍然無法準確地還原許多種顏色,所以數位影像在未來的發
展仍然有無限的可能。
就我個人而言,我努力的目標是在讓用戶使用時可以充分利用數位影像的特性與可能以得到他
們心中真正想要的作品,而可以有『這就是我所想要的照片啊!』這樣的驚嘆。我認為數位影
像處理技術的快速進展使得照出『美麗的』照片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現在的用戶真正想要的
是一禎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我想未來我將會應用這些年來在攝影機領域所學習到的
know-how 致力於數位影像的發展,希望有一天照片也可以帶來像電影一般深刻的感動。
訪:非常謝謝芝崎先生的精彩訪談,也期待您在未來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進展。
補充一下,芝崎 的職位是GM,已經不算
是工程師了,GM 在Nikon裡面是很大的(工
程師往上是F (Junior) -> C ( Chief or 係長)
-> M (Manager or 課長) -> GM (部長)
所以他應該算是管理職位才是........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