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這將會是死路一條!為什麼?因為徠卡的銷售量根本養不起一條傻瓜數位相機的生產線,如果硬要在德國生產,就必須要拉高每台相機的銷售毛利,也就是拉高每台相機的銷售單價,以D-Lux4現在售價來推算,德國製作的傻瓜數位機每台可能要到4-5萬!願意用這個價格買一台來卡傻瓜數位相機的人應該是非常少的。數位相機的硬體專利很多都是在日本廠商手中,他們會便宜的讓徠卡授權使用嗎?而且現在大家對數位相機的想法是消耗品,過個2年就有換機需求,願意花那麼多錢買傻瓜數位相機的人畢竟少很多。跟國際牌(或日系大廠)合作也許不是消費者最喜歡的方式,但應該是最可行的方式。
我也覺得其實跟Panasonic合作其實是萊卡比較吃香,不用研發什麼東西,同一台相機,硬是貴了快一半以上。要自己研發相機其實也不一定搞的好,"電戰系統"方面,日本大廠還是佔盡優勢。只是不知道他們合作的細節,或許權利金分不攏還是什麼的,還是祝福這個廠牌了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不要只能從博物館來認識這個廠牌。
消費型的跟松下是不錯的模式啊!又是只有掛名Leica,又不是說要掛LP(Leica Panasonic)。不要這麼計較,差不多的東西(但外觀的徠卡味是有的)又可以賣這麼貴,很划算啊!實在是難懂,是嫌賺太少嗎?我個人是希望Leica可以擺脫P現在要主推的M4/3的外型,然後開發出自己的M4/3,不管是外型還功能是不是全由L開發,至少ID跟概念,我期待原味的leica M4/3規相機出現。
如果Leica的DC不是Panasonic代工的話, 我反而不敢買了!我們實驗室那台純機械的M4接Leica老顯微鏡已經幾十年了, 沒有好好保養, 很多地方在生鏽, 但都不會壞, 還能操作. 但我手上曾有過三台Leica需要用到電池的底片隨身機: CM, C3, Mini3, 分別是MIG, MIC (Leica China), MIJ (Made by Minolta), 每一台電子系統都有問題! 德國的產品我只敢相信機械的部分, 至於電子部分則是比台灣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