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沒有前輩同時擁有leica,底掃,跟5D的呢
最近弄到nikon coolscan V ED,拿來掃leica MP+summicron 35 ASPH 拍的 kodak E100G正片
找一些上班路上隨手拍的照片
跟以前用EOS 5D+福倫達 40mm f/2 SL II拍的做比較
發現5D的細節似乎還稍微多一點 (而且是設ISO 400拍的)
底片的粒子性很明顯
(開始有點後悔把5D跟一堆SLR鏡賣掉了)
這只是一點點初步的感想。都用到leica了,器材應該不是問題,若有問題大概是技術不好吧
不排除用leica拍時沒對好焦或手震或底掃技術不佳...等等原因
有空再慢慢多找一些可以比較的照片(用底掃真的需要耐心....)
若有前輩有類似底片VS數位 的比較心得也歡迎提供囉
don4756 wrote:
消費型底掃還是沒有辦法完全呈現出底片的威力。
所以以消費型底掃掃出來的影像和DSLR是很難去比較。
真的要比較底片和DSLR的優劣,可能要用印刷製版廠的專業分色機來掃描底片,
才能呈現出底片原本的影像描素力,像HELL、SCREEN、SCITEX之類的機器,
這類掃描器價格從百來萬到七八百萬之間都有,就算是類專業的掃描器,成像品質還是有所優劣。
小弟有一個問題
就是我用coolscan V 掃出來的檔案
已經看到了許多底片的銀鹽粒子
這樣的底片,如果拿去用更高階的掃描器掃描
還可以多出什麼樣的細節呢
我相信高階的機器在色階、色彩深度等等一定會比較好
但光就解像力來說,還有提升的空間嗎?
例如原本有塊看不清楚字的招牌,可以看更清楚嗎?
tom54643 wrote:
有沒有可能是邏輯的問題
如果把5D拍的照片檔案想辦法搞成正片
再跟MP拍的正片比較的結果會是如何哩
應該說是使用者最終觀賞影像媒材的問題
例如說我這些照片最終 就是要弄成電子檔在螢幕看看而已
那就要用最終結果來比較
現在感覺起來如果照片是要直接在螢幕上看,似乎高階數位比較佔優勢
但是若要輸出成照片,拿印出來的相片做比較,可能就不一定
若要放很大張,底片不規則排列的銀鹽粒子感覺起來會比馬賽克方格的數位感光元件佔優勢
有沒有M8的使用者做過解像力的比較呢
例如用同一顆鏡頭拍報紙或磚牆,用E100G等顆粒比較細的底片和M8比解像力
先不論寬容度、色彩深度等等特性,光就解像力來說
那一種的細節會比較多呢?
devilnd wrote:
小弟有一個問題
就是我用coolscan V 掃出來的檔案
已經看到了許多底片的銀鹽粒子
這樣的底片,如果拿去用更高階的掃描器掃描
還可以多出什麼樣的細節呢
我相信高階的機器在色階、色彩深度等等一定會比較好
但光就解像力來說,還有提升的空間嗎?
例如原本有塊看不清楚字的招牌,可以看更清楚嗎?
要先看您使用的底片種類
顆粒夠細的例如RVP. 使用滾筒掃描就有可能掃的更清晰
掃描器上. 滾筒還是目前最頂端的選擇
其次是imacon的鼓式掃描器
再其次是coolscan 9000/5000一類的專門底掃. 平台掃描器的表現目前緊追在它之後
個人觀感
純論畫面銳利度. 輪廓細節表現
目前市面上的DSLR. 大概都已經能夠與135底片平起平坐. 12MP以上的機種甚至已經超過了
底片是勝在其他方面
像色彩表現
對比/階調表現
線條的連續感
密集輪廓線條的細節
等等
1.數位圖片的銳利化處理,原理簡單,就是增強邊緣的對比,白話一點,就是加黑框,經過此,處理人眼的辨認,都會以為數位圖片更加銳利,然後得到一個有趣的概念,就是『CCD的解像力高於底片』,事實上,兩者的評估模式不同,難以比較。
2.上面的朋友已經提出了很重要的觀念,數位圖片與底片的差異,會在不同的呈現媒體中發現,許多朋友常會抱怨,底片一過底掃,就會發現『銀鹽顆粒』,就進而認為不可接受,後悔不用數位,此觀點甚為可惜,根據科達公司的技術文件http://www.kodak.com/global/en/professional/support/techPubs/e58/e58.jhtml影響底片顆粒感(這是指在最終的相紙上)的因素非常多,閱讀此份文件就會知道,評估負片顆粒感時,採用於36公分距離觀察評估,最後我引用了一個數值KODAK800度底片放大到16*20吋(非常大的照片,長邊已經超過50cm),其顆粒值為101,根據此評估模式,數值大於25,人眼就會辨認出顆粒,不過,注意,這麼大的照片,我們不太可能在36公分距離觀賞,如果稍微退後到1.2m觀賞或採用不同相紙(如不反光反差較低種類),甚至光線稍微暗些,更近的距離,我們也辨認不出來顆粒。
3.過底掃後的圖檔有顆粒感,我個人認為可以如此處理,首先,銳利度的調整:軟體銳利化的原理就是程式辨認出該物件的輪廓並且加框,現在的掃描器,應該會提供RAW檔案,從此檔案開始處理銳利化,最後再加以縮圖,就不容易有顆粒感。
4.用底片拍照,就該開始理解放大照片的原理,您可以嘗試拍攝負片,然後送到優秀的暗房工作室(個人推薦達蓋爾暗房工作室),老闆是個非常熱心的暗房高手,看到他放大的彩色負片,亮麗、細緻,您會發現,只用掃描器掃瞄出來,在良莠不齊的螢幕上觀看LEICA拍攝成果,是多麼可惜的事情!個人的經驗,便宜的彩色400度負片,放到12吋也看不出粒子!,一旦慢慢理解暗房工作,將會發現,在台灣願意好好釋放底片能力的人太少;底片的能力大多都被低估了。
提供自己很久以前掃瞄的照片http://www.pbase.com/hyponamiaa/image/2411054
參考一下
內文搜尋

X